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播音主持藝術教育教學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社會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其中既有機遇,也存在著挑戰。播音主持業也同樣如此。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播音主持業面臨全新的局面,社會對于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的播音主持藝術教育教學該怎樣適應融媒體社會的需求,本文對此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融媒體;播音主持;教育教學
當今中國,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融媒體時代,社會對于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播音主持教育教學也該與時俱進,適應社會潮流,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鑒于此,播音主持教育教學有必要進行一場變革。
一、融媒體簡介
何為融媒體,其實融媒體并非是某一種新型的傳播平臺,它是一個新的理念,具體指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緊密結合在一起,發揮各自優勢,將單一媒體的競爭力發展為多種媒體共同的競爭力。由此可見,融媒體并非獨立存在的,它將多種媒體技術相融合,擁有良好的運行效果,我國的媒體產業已邁向了多元化發展的方向。如今,世界經濟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媒體產業,譬如廣播、電視、網絡等相關的媒體之間相互融合,為社會大眾的生活、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實現了不同人群的閱讀需要,人們的選擇面更廣了。但同時,這也對相關的媒體人士提出了挑戰,比如高校播音主持專業。為適應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有必要進一步改善。
二、融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創新
(一)教學思維的轉變融媒體環境下進行播音主持藝術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思維,因為思維決定著行動,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有什么樣的結果。今天的播音主持與傳統的播音主持有著巨大的差別,社會對播音主持的人才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需求完全不同于以往。作為教師,應對當前的融媒體環境有著清晰的認知,教學的思路要適應時展需求,緊跟時代的潮流。以往的播音主持,往往是廣播節目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播音主持曾經只是單純的傳話筒、轉換器的角色。如今這種角色定位早也不適應當前發展,在當今的融媒體背景下,播音主持轉變為了信息生產者、創作者。因此,面對全新的產業局面,以往的播音主持教育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逐漸被淘汰。現今的播音主持人才要具備對大數據信息的抓取、信息整合及分析能力,還要有極致的敘述能力等,這些都是傳統教育教學所不具備的,也是當前播音主持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點。作為高校教師,應對此有著明確的認知,并且教學理念要及時跟進時代潮流,否則,培養的人才將不再有用武之地。
(二)播音主持教學理論拓展播音主持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它與很多相關學科都有著緊密聯系,因此,當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專業素養并不只是簡單的包含播音學、發聲學,同時還應掌握基礎的新聞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對于音樂、表演學等也需要有一定的認識。總體看來,在融媒體新時代背景下,播音主持專業學科培養人才不能僅限于自身學科知識的層面,要進行多專業、跨學科的培養。比如,很多高校的播音主持教學都開始設置配音學、雙語播音學等一些新的專業課程。同時,除了理論,播音主持實踐教學同樣應向多元化擴展,不能局限于新聞規范播音、節目制作等。
(三)播音主持訓練模式的更新傳統的播音主持往往比較注重語言腔調、表達形式等,播音技巧的培養。這些在融媒體環境下也是極為重要的專業技能,但融媒體環境下對于播音主持專業技能提出來更多的要求。比如,播音者嚴謹的邏輯思維、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綜合素質等。尤其是當今人工智能火熱并高度發達的今天,機器對于文本符碼的加工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比較固化,毫無感情可言。這階段人工語音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才有著高水平的專業技能,讓聽眾借助播音者語言表達來體驗前所未有的視覺、聽覺“盛宴”。因此,原有就稿件播報的訓練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我們有必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破陳出新,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提前做好準備。總之,當前我國高速的發展為社會大眾帶來太多的機遇與挑戰,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以往的傳統教育理念不斷被刷新,播音主持人才對未來的規劃變得多樣化。當前,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并非“一無是處”,只是時代不同,需求不同,我們應對當前播音主持藝術教育教學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清楚的認識,及時轉變教學思維、拓展播音主持理論研究、更新訓練模式,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傳播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煒華.媒體融合時代的電臺網絡化之路———以國際在線、青檬電臺、QQ電臺和美國在線電臺為例[J].新聞記者,2009(7).
[2]成越洋,趙政緒.對播音主持專業未來走向的思考———傳播學在美國發展歷程的啟示[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6).
[3]畢一鳴.從傳統走向現代———用科學發展觀看播音主持學科建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1).
作者:魏莉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