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民組織發展現狀工作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過程中,不少農民自發組建的專業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面了解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現狀,深入思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前景、對策和建議,根據縣委主要領導的安排,縣委政研室近期組織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情況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和發展農村經濟上,很好地解決了政府“統”不了、部門“包”不了、龍頭企業“辦”不了、農民單家獨戶“干”不了的許多問題,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是新形勢下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有效途徑。各級各部門應切實加大領導和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
現狀:亮點閃爍,成效初現
近年來,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很快,已初步呈現出多形式、多領域發展的良好勢頭。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縣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7個,其中專業合作社3個,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44個;有會(社)員5398個,帶動農戶12443戶;擁有基地22628畝,輻射面積94628畝。
從發展情況看,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主要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創辦主體多元。主要有產業大戶創辦、技術能人領辦、龍頭企業帶動和集體單位主辦等四種類型,所占比例依次為47%、26%、20%和7%。二是合作領域廣泛。主營業務涉及養殖、種植、運輸、加工、銷售等多個領域,其中從事養殖業的21家,占44%;從事種植業的17家,占總數的36%;從事其他行業的9家,占20%。三是運作方式多樣。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其一是技術交流型。全縣共有14個,占總數的29.8%。包括安化縣花木盆景協會、平口鎮王里坪水果技術研究會等,主要是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能培訓,進行試驗、示范和交流信息。其二是技術經濟服務型。有30個,占總數的63.8%。包括平口鎮叢陽村水果協會、楊林鄉木瓜種植協會、田莊鄉桃中村中豬養殖協會等,主要是在技術服務的基礎上根據生產過程和會員利益的需要,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規模發展生產基地,統一產品銷售。其三是經濟實體型。有3個,占總數的6.4%。包括安化縣優質果品產銷合作社、碧源果業合作社、木子養殖合作社等,主要是為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特別是銷售、加工產品系列化服務。
從我縣的實踐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以下五個方面發揮了比較明顯的作用:
一是促進了支柱產業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情況,以共同利益為基礎,把農民組織起來,圍繞主導產業共同從事產、加、銷等經營活動,加強了農戶、企業、基地之間的利益對接,一方面促進了產業基地的形成,另一方面促進了龍頭企業的發育,在合作組織的聯結和推動下,基地和龍頭企業良性互動,從而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安化縣優質果品產銷合作社是一個專門從事柑桔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該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發展柑桔基地和果農會員,同時通過設立產品保護價和建立利潤分配返還機制,提高果農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目前,已吸收入股社員671戶,聯系桔農3278戶,聯系柑桔基地18個、面積1.8萬畝。四年來,該社共外銷柑桔20000多噸,使柘溪庫區10個鄉鎮的柑桔商品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70%以上,柑桔產量增長了一倍。
二是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多是以農村技術專家、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戶為主體,他們講什么農民聽,他們教什么農民懂,他們讓做什么農民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借助這種能人效應和示范效應,通過采取技術合作與信息交流等方式,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迅速有效地傳播給會員和農戶,形成了一支與專業機構相配合,與農民直接相連的群眾性科技推廣普及隊伍。這支隊伍彌補了政府農業技術推廣力量的不足,較好地銜接了政府專業推廣普及機構與廣大農民群眾的聯系,縮短了農業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周期。平口鎮叢陽村水果協會是由當地的技術能人劉豐國發起的合作組織。在該組織的推動下,叢陽村投資15.5萬元修建了科教樓,創辦了科技夜校,并配套開辟了40畝科普實驗基地,聘請縣農業局水果研究員劉干生、高級農藝師曾子明為常年科技顧問,經常性地組織果農學習栽種、施肥、嫁接等果樹栽培技術,每年舉辦培訓班3期以上,使18歲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2至3門農業實用技術。
三是促進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民自愿參與的基礎上把農民組織起來,帶領千家萬戶一起闖市場,改變了農民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營方式,改變了農民在市場交易中的弱勢地位,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木子養殖合作社成立以前,農戶單家獨戶發展養殖,疫病難防,銷路難尋。合作社成立后,通過走“合作社+農戶”的一體化合作經營道路,實行“七統一”服務(即統一收集市場信息、統一引種、統一飼料配方、統一免疫程序、統一生產技術操作、統一銷售和統一品牌),使分散的養殖戶成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60人,遍布周邊10個行政村,年出欄商品豬近3萬頭,創產值2500多萬元。
四是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立后,分散的農戶成為產業鏈或產業群體的一分子,不同利益主體的資金、技術、勞動力、設備、土地等生產要素,按照市場要求優化組合,向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集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安化縣碧源果業合作社以東坪鎮青全村布朗李示范基地為龍頭,通過采取典型示范、上門服務、共享品牌(合作社已注冊“碧源”商標)、統一銷售的方法,引導農民將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向名特優水果種植,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名特優水果基地20多個、會員50多個,預計到2007年,名特優水果面積將達到1萬畝,年產值5400萬元。
五是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組織農民進行規模生產,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通過開展技術指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通過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產品銷售,減少了生產與市場對接過程中的中間環節,大大降低了生產與交易成本,提高了產品利潤率,從而幫助農民增加了收入。田莊鄉桃中村中豬養殖協會統一從飼料廠進購飼料,進購價格要比市場均價低60~100元/噸;統一產品銷售,中豬的銷售價格要比市場均價高0.1元/斤;統一進購和配制疫苗,如一支肺疫苗所需成本比市場價最多時少12.7元。據測算,與普通養殖戶相比,該協會會員每出欄一頭生豬,可減少飼料成本40多元,增加銷售收入30多元。年,全縣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600多元。
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路子,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尚處于初始階段,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自身因素分析,其一是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平均會(社)員僅為115個,其中會員人數在50個以下的合作組織32個,占68%。絕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會員少,產值小,經營不成規模,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低。其二是制度不健全,運作不規范。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或者沒有嚴格按照章程辦事,特別是在利益分配機制上還沒有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組織開展活動較少,會員聯系不緊密,甚至有一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空有其名。其三是加工水平低,帶動能力不足。目前,我縣絕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熱在生產,冷在加工,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其一是認識不到位。主要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各級各有關部門還沒有真正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其二是管理體制不順。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近幾年涌現的新的組織形式,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其法人地位和歸口管理部門尚未明確,登記管理秩序比較亂。全縣4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經過登記的10個,僅占總數的21%。從注冊登記部門來看,其中在工商部門登記的4家,在民政部門登記的6家。其三是扶持不夠得力。合作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貸款難、注冊登記難、征地難、運輸難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針對合作組織的投入扶持機制。
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主體因素分析,要將分散的小農戶生產經營方式引導到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其中存在難于調和的矛盾和沖突。其一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習慣于在既有地域上過自給自足的生活,而安化是一個貧困山區,農民的地域觀念更加牢固,合作意識不強,難于接受跨村跨鄉的聯合經營。其二是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偏低,很難按照專業化、標準化技術要求進行生產經營。其三是農民發起人的工作熱情高,但普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發展、加快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
趨勢:“三力”并舉,前景廣闊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大創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隨著農村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將逐步發展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發展前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