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地下管線現狀調研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城市道路交通作為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是關系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市民切身利益保障及和諧社會構建的大事。近年來,區城市道路建設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但是由于前所未有的建設規模及短促的建設周期,地下管線工程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市民為此反映不斷,“拉鏈馬路”已成為市民投訴的重點。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對區城市道路地下管線的狀況進行了一些調查,并聽取社區居民的意見建議,進行了初步研究。
一、當前區城市道路地下管線存在的問題
經初步調查發現區道路地下管線狀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管線新建、改建、擴建頻繁,道路拉鏈現象嚴重,已經成為道路設施的第一殺手
根據市政公用局提供的數據,每年經過批準的地下管道施工開挖就有1500處,如果加上未經過批準擅自開挖的2000件,結合道路建設改造工程的1500多件,全市每年有5000處左右。在區,也存在這樣的現象,例如許府巷馬路拓寬工程剛鋪好瀝青,因為忘記埋設電纜,開膛破腹,再次挖開。如此頻繁地給馬路“破膛開肚’’動手術,路面重復施工,致使政府養護路面的費用逐年增加,造成了巨大的資金浪費。同時,管線施工帶來的噪音和塵土污染了周圍環境,影響著市民身心健康,城市市容也遭到破壞,每年各部門收到的投訴和人民來信僅此類投訴占70—80%。這不僅影響了城市形象,還造成了交通不便,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廣大群眾對政府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二)管線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地下資源浪費嚴重,已經成為集約發展、技術進步的巨大障礙
目前依托城市道路的各類管線都由運營商自行設計,毫無章法,盲目擴展,無人管理。一般道路下面少則30孔管道,多則60多孔管道,在漢中門大橋改建工程,規劃部門審批了80孔管道,搞得橋梁增加了建設成本。西方國家在二戰期間就已建成了規模大、用地省、有利于發展的共同溝,成為了反法西斯的地下戰場,而我國城市的共同溝目前很少見,我市目前還沒有一條。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及一定的前瞻性、科學性,導致了地下空間資源的浪費,長此以往,只能給子孫后代留下遺憾。
(三)地下管線資料殘缺,設施老化,運行失穩,已經成為安全的重大隱患
現有管線調查資料陳舊,不詳細,無法從整體上做到工程集約化布置;由于管理問題,地下管線信息資料嚴重殘缺,或地下管線信息系統開發遲緩,未能充分利用現代“補漏”科學技術(即指對城市地下管線的補測補繪工作),影響了信息系統的完整性。準確性和精度、技術力量規模上與實際要求相差很大,無法為工程建設提供合格服務,導致管線頻繁受損。
大家都應該記得,去年二月五日地鐵二號線漢中門區間段施工發生驚心動魄的管線爆炸事件;8月26日由于新模范馬路上自來水管道陳舊破損,兩個小時連閥門也沒有找到,導致了道路沉陷。這兩起事件都發生在區,不但影響到工程施工,而且還嚴重影響到區里的居民,牽涉到區政府領導的大量精力。是建城的發源地,歷史悠久,但也同時帶來了老城區的管道等設施老化嚴重的問題。原有管道生產工藝落后,管道的材質差,抗壓抗腐蝕能力弱,常出現管道破裂、滲漏等現象,老百姓生活安全無法保障。
(四)部分工程管線專業設計觀念僵化,設計水平較低
一部分管線工程設計水平低,沒有從整體系統出發綜合考慮地下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及可持續利用,這造成了地下管網的效率低下,重復施工等弊端。主要原因有:一是很多管線根本沒有經過專業設計,很多管線建設工程都是施工單位“自說自畫”隨意創作;二是部分設計單位改制后,為追求效益,往往將工程投資規模做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還有一部分設計人員墨守成規,過分拘泥于設計規范,不進行現場調查,對許多實際問題不具體分析,一味按照規范搞一刀切。例如,雨水檢查井的設置,按規范一般每隔30~40米設置一個,設計人員不考慮道路總體平面,一律按等距離布置雨水檢查井,常造成雨水井建設在不合理的位置,影響工程建設。
二、管線建設改革的出發點和目標
管線存在的上述種種問題,浪費了城市的資源、市民的金錢,犧牲了城市的環境,影響了政府的形象,廣大市民怨聲載道,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
按照區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大會的會議精神:今后五年,是我區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挑戰,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是要做到“壯大城區經濟、優化城區功能、精致城區管理、彰顯城區品味、創建城區品牌、提升城區價值、藏富城區居民”。這就要求我們要創新思路、研究和探索符合新時期特點的城市管理機制和方法,按照“整潔、有序、美觀、方便、舒心”的要求,堅持“數字化、法制化、長效化”的管理原則,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城市管理品牌,構建最適宜企業發展、人才創業、人民生活的優良城區環境。
因此,區作為首善之區,積極改革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模式,促進地下空間的科學發展,其首創意義也很顯著。
三、地下管線建設模式的建議
近年來,區不斷推進改革,我認為可以分新區和老區兩個區域,即蓬勃發展的新區和歷史悠久的老區。不同的區域,其地下管線狀況必然有所差異,因此,必須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模式。
(一)新區地下管線建設模式的建議
1、讓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間、地上空間和地面空間一樣受到應有的重視,讓主權和收益回歸廣大市民。
目前,城市地下空間資源也逐漸被城市建設所利用,但多數情況下都未考慮地下空間資源的有限性,有償性,地下管網的敷設正是如此,存在著盲目的利用和長期的占用,加之地下管網工程的改建,重復施工難度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地下空間資源和建設資金的巨大浪費,進而妨礙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綜合管溝是解決城市工程管線綜合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新區建設過程中,由于地下空間尚未完全開發,可以充分利用,尤其在地下工程管線眾多,道路橫斷面寬度受限制,工程管線檢修頻繁的地方運用綜合管溝,不僅可以大大節約地下空間和建設費用,也可使地面常“開膛”的道路詬病逐步根除,造福廣大群眾。
同時,我認為可以率先在科技園推行城市地下空間有償使用的制度,使地下空間的利用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明確政府、企業對城市地下空間的權屬,從制度上建立總體規劃的權威性。
2、徹底分離管道建設和設施運營,引入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促進建設和運營的互動協調發展。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們廣大管理者必須不斷創新思路,研究和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機制和方法,以推進我區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新區管線建設工程可以大膽采用“代建制”,即經過規定程序,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工程管理公司或具備相應工程管理能力的其它企業,作為項目建設期法人,全權負責項目建設全過程的組織管理,投資人或建設單位組織和管理項目的建設,以達到控制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相對傳統的、較為落后的管理模式而言,“代建制”更為科學、合理。
地下管線的資源,特別是通道資源,與道路一樣具有城市公共品的特性,應該由代表市民利益的政府公司統一建設,運營商只能是租用或者購買,徹底斬斷運營商的壟斷鏈。統一建設將有利于掌握政府資源,發揮資源效益,提高工程協調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質量,避免無序開挖馬路、市政科技落后等缺陷,節省綜合成本。
(二)老區地下管線建設模式的建議
我們必須積極改善老區的地下管線工程建設情況,不斷提升老區的品質,促進區地下管線建設的綜合發展。
1、嚴格遵照施工規范,加強施工管理。
管線施工依附于道路施工,管線單位在施工中,如遇一些障礙物會增加施工難度和成本,往往都采取躲避的方式,擅自改變管線埋設位置,不按管規施工,容易出現管線錯位、布置混亂的問題。且管線施工由于其產權的原因,都是自行組織施工,許多都沒有質量監理,也沒有明確的質量監督部門。而一般管線只要有一定的覆土厚度就能保證管線安全,而不去考慮道路質量,開挖溝槽后,往往回填材料、壓實標準、井蓋施工不能達到道路質量要求,出現溝槽處路面沉降問題。
為解決以上施工問題,我認為區屬建設管理部門應加強管理,建立區屬負責制。在本區范圍內,道路開挖必須經過統一審批。對于私自亂接、開挖等違規、違章行為,市容及市政管理部門必須嚴格監管,加大查處力度。對于必須開挖且通過審批的管線施工,區屬建設局等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督,督促設計方做好設計,督促施工方應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認真做好該工程的施工組織方案,并細化到每道工序的施工工藝的步驟和方法,并嚴格實行施工單位負責制,“誰施工,誰維修”。
2、不斷完善地下管線檔案,健全地下管線事故的報警體制,提高管線使用的可靠性。
地下管線檔案作為城建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而目前地下管線檔案管理現狀卻是令人擔憂。檔案的嚴重殘缺,影響著我們的建設速度。
目前我區已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的新模式。下階段,我建議結合全市地下管線綜合普查工作的全面開展,區應積極進行綜合普查、測繪,建立健全地下管線檔案,形成完整的信息庫,升級地下管網信息查詢管理系統,并將此納入我區數字化城市管理范圍之內。這樣,不僅能改變因地下管線不全、不準而造成的規劃、建設、管理、管線維護等工作的被動局面,而且能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不斷完善數字化城管協調機制,提高我們日常的管理水平,從而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然,在新區建設過程中,新竣工的道路必須將地下管線情況歸檔。
此外,許多管線的問題在一開始時都比較微小的,得不到重視,使其不斷地發展,進而造成重大損失。下一階段應建立管線事故的報警制度和與其掛溝的獎懲制度,由各住區的街道基層或相關單位負責管線的部門共同監視,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及時處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把問題的難度降到最小,同時損失降到最低。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也對城市管線建設與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協調、科學發展的要求。因此,在今后區管線建設工作中,我們必須消除以往建設與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即不和諧因素),進一步改革體制和完善機制,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使管線建設在區發展中發揮最大效益。作為區人大代表,我也將做好民生訴求的表達者、民生意愿的實踐者、依法履職的執行者,力所能及地為廣大群眾辦好實事,團結和帶領廣大群眾,解放思想,萬眾一心,共同促進區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