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醫療優化配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是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在探討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重建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發展瓶頸,以及城鄉醫療資源分布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統籌城鎮醫療資源發展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構想和措施。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資源;優化配置
一、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與重建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大力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雖然大部分地區的經濟都比較落后,但通過各級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預,同時伴隨著農業合作化和的興起,從1955年起,合作醫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迅速建立,“到70年代末期,醫療保險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農村人口。這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1]截止1980年,全國90%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但是,進入80年代后,隨著政社合一的“”的取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集體經濟成分的減少,合作醫療出現了嚴重滑坡;到1985年,實行合作醫療農村基層單位從90%(生產大隊)銳減到5%(行政村)。
1997年1月,國務院提出“積極穩妥地發展與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同年3月,衛生部向國務院提交《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若干意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在1998年出現了小小的高潮,“全國農村居民12.56%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醫療保障,6.5%的居民得到了合作醫療的保障”。但是,“城市居民自費醫療比重仍占44.13%,農村居民自費比重高達87.44%。”[2]1998年之后,合作醫療又一次步入低迷狀態。
2003年以來,隨著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提出,政府和社會各界充分認識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重大意義,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扎扎實實、積極穩妥地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國務院在轉發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到2006年,使全國試點縣(市、區)數量達到全國縣(市、區)總數的40%左右;2007年擴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國基本推行;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
2007年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從試點階段轉入全面推進階段的關鍵一年。經國務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部際聯席會議研究決定,從2007年開始,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試點階段進入全面推進階段,覆蓋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
二、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重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醫療資源的缺乏是制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而也是目前城鄉差別擴大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中國農村人口一直占全國總數的75%以上,但在擁有的醫療資源方面與城市卻相差很大,且有不斷再擴大的趨勢。將政府預算衛生撥款、醫療保障和個人醫療保健支出三方面的差距加在一起,便是城鄉之間衛生費用的差距。根據社會保障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我們測算,2000年,中國衛生總費用為4763.97億元,其中農村衛生費用1073.6億元,占總費用22.5%;城鎮衛生費用3690.2億元,占總費用77.5%。換言之,占全國三分之二人口的農村居民只擁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衛生總費用,而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城鎮居民享有四分之三以上的衛生總費用。這種不公平不要說與社會主義的理念發生背離,就是與最起碼的平等觀念也相互矛盾。更讓人不安的是發展趨勢。據測算,1993年農村衛生費用占全國衛生總費用34.9%,1998年為24.9%,而2000年僅為22.5%,七年里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以近兩個百分點遞減。[3]
衛生費用方面的不平等必然表現為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在城市里,衛生資源相對集中在大城市,在大城市里,衛生資源相對集中在大中型的醫院。這些大醫院貴族化現象日益明顯。相形之下,農村醫院的衛生資源匱乏,醫療設施落后,醫護人員素質不高。近20年來,農村醫療條件的改善主要集中在縣級衛生機構。到了縣以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面臨著重重危機。綜合來看,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重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衛生資源相對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
我國農村的衛生資源不足是不爭的事實。所謂的資源的過剩是指相對于需求不足而言,存在著看病難、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甚至由于看病貴而導致資源閑置的矛盾,農村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有些農村地區資源缺乏、水平低劣,對農民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差;雖然有的地方資源配置豐富,存在著一村多個衛生室的現狀,依然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造成衛生資源的利用不足。
(二)農村醫療服務手段落后
我國農村衛生機構設施條件普遍比較落后,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得不到有效保證,突出表現為房舍和設備的短缺以及搶救必備設備或緊缺或老化。許多中西部地區農村鄉鎮衛生院缺乏其本設施,部分貧困地區衛生院還停留在血壓計、聽診器和溫度計“老三樣”的水平。村醫療點中還有13.2%沒有血壓計,40.5%沒有消毒鍋。從農村衛生人力資源來看,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僅占職工總數的0.9%,大專生占12.9%,中專生占61.4
%,無學歷者占24.8%。由于衛生服務人員素質較低和設備差等原因,導致衛生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
(三)農村醫療保障資金不足
導致農村醫療保障資金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1)政府財政的投資額較少。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沿襲的是向城市傾斜的思路,政府的衛生經費投人嚴重偏向城市,最終造成了我國城鄉衛生資源配置失衡的現狀。(2)向農民籌資困難。不少農民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僅憑開幾次會、喊幾天喇叭,就想把農民的資金籌集上來是不現實的。而且有些地方由于資金到位不及時,農民的醫藥費常常不能正常報銷,使得農民對醫療保障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直接加大了下一年度向農民籌集資金的難度。
(四)地區間經濟水平的差異性給農村醫療保障的實施帶來了困難
我國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給統一模式化的醫療保障的實施帶來了困難。在一些不發達地區,如陜西、吉林等,由于目前農村合作醫療籌資額偏低,缺乏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使得農民對合作醫療的滿意程度比較低,意愿不強。而在一些發達地區,如江蘇、浙江等,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地農民對健康的要求和對醫療保險水平的要求較高,使得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對其缺乏吸引力。
三、城鄉醫療資源配置的優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造成中國醫療設施空間布局不合理的因素很多,其中有醫療服務價格扭曲的問題;有醫院補償機制缺陷和三級醫院的分工不明的問題;也有一些醫療設施投資和管理條塊分割、空間布局缺乏規劃的問題。當務之急是改進醫療服務機構的組織體制,改變各醫院各自為政、單兵作戰的局面,加強對醫療服務設施投資和建設的區域規劃。
(一)在城鎮主要是大城市要建立三級醫院的合理分工體系
長期以來,中國在城市中按醫院規模大小設立三個級別的醫院,由于三級的醫院擁有人力、技術及設備資源的優勢,且城市醫療標準一致,因而必然形成大、小病均向少數高級醫院集中和某些醫院、某些專科住院難、看病難的現象。
(二)在基本理順大城市醫療資源的布局的同時,過剩的資源就可通過醫療集團向小城鎮和鄉一級行政區域轉移和擴散
(三)打破壟斷,引進競爭機制,優化衛生資源配制
(四)認真籌劃,加強對城鄉醫療組織的宏觀管理
這主要體現為政府利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對現有醫療資源的整合,對良性經營的醫療機構及新型的醫療集團進行的扶植。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事關整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敗,對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我們希望城市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從而有助于推動農村合作醫療保障事業、乃至整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大松,等.中國社會保障若干重大問題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2]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3]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社會保障資金統計資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2.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05jjd840009);同時屬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資助項目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的子項目(項目號:02jazd79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