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德育教育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在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可以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要素,為中華民族培育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鬃尤蕦W思想作為國學經典,將其貫穿于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將對青少年德育起到一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然而,仁學思想在貫穿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仍存在缺失,德育的成效還不夠顯著。對此,本文將孔子仁學中的愛人、忠恕、孝悌思想分別融入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家風建設中,強調青少年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幫助青少年養成內外兼修的士君子人格,實現德育教育的實踐性、非功利性、啟發性、主體性轉向。
關鍵詞:孔子仁學思想;青少年;德育
一、孔子仁學思想的基本內涵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結合社會的秩序風氣,不斷地提煉、升華仁的精神蘊意,逐漸將其發展為一種思想學說,形成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1],對后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仁學思想以親子之愛為起點,以復禮為目的,主要包含愛人、孝悌、忠恕等內容。仁學思想對于當今青少年人生價值的界定、道德建設的規范以及傳統文化的承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愛人是孔子仁學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泛愛眾,像愛自己那樣愛他人,像成就自己那樣成就他人,在明德修身、反求諸己中尋求自我價值,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主張博施濟眾,凡事需推己及人、由此及彼,表達了對待自我的態度,也表明了對待他人的態度,肯定了個人的主體性,也承認了他人的主體性[2]。有利于構建和諧美好的的社會風氣。忠恕是仁學思想的一貫之道,忠表示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強調道德情感與道德理智之覺醒,恕,表示在人際交往中,需要以直報怨,基于道德準則與道德底線,做到寬恕、理解、體諒他人,強調以通情達理作為待人、處事的方式。忠恕思想蘊含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凡事需將人我等而視之,以我心度人心,以我情衡人情,由我及人,達至人我的理解與溝通,忠恕要求建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秩序以便維護禮,從而建立禮樂之美的社會。孝悌等日常情感作為仁學的根本,視為一種家庭倫理情感,是人性自覺的起點,起點便是根基。家庭是培育道德自覺的起始場所,道德自覺是通過孝悌所蘊含的道德情感要求,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古人認為擁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孝悌品質,人就會葆有一顆敬畏之心,從而忠于君主、忠于國家,不會犯上作亂,在家庭中做到孝悌,在外就會與他人和睦相處、誠信待人,長期如此,才會更好地貫徹仁愛思想,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安定。
二、孔子仁學思想融入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中愛人思想的貫穿不足
仁學中的愛人思想提倡仁者愛人、泛愛眾,對內,強調愛自己,懂得反躬自省、由此及彼,提升自我修養,對外,提倡愛他人,尊重和幫助他人,既要肯定個人的主體性,也要承認他人的主體性。然而,課堂教學中愛人思想的貫穿不足,在教學中使用的德育方法,大多沿襲傳統的灌輸法,青少年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足夠顯現,這種單一性和被動式的德育方法,缺少對青少年自身的啟發與引導,未很好地激發其道德意識,很難調動青少年的求知熱情,難以吸引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削弱了青少年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使得青少年在對待道德問題上,自省自悟、反求諸己的意識不足,并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將分數、成績至于首位,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力度不足。
(二)社團活動缺少忠恕思想的引領忠恕思想主張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做到忠國守義,將對家庭的忠,拓展為對國家的忠,對家人的恕延伸為對他人的恕。然而,在應試體制的一再打壓下,青少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出現錯位,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成為兩張皮[3]。從德育體系的發展來看,德育課程不夠完整,德育活動較為零碎,德育過程不夠系統、完整,社團活動作為德育的載體之一,缺少忠恕思想的引領,德育實踐與社會平臺有所脫節。并且大部分教師認為優異的教學成績是學??己私處煹闹匾笜?,從而對于課外的社團活動重視不足,認為活動的用處并不大,社團活動變得可有可無,成為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
(三)家風建設中孝悌思想的融入不夠
仁學道德自覺的起始便是懂得孝悌,理解、體諒父母的艱辛,兄弟姐妹的不易,會逐漸萌生家庭責任,隨即將上升為對國家的責任、擔當。但目前孝悌思想沒有很好地融入家風建設中,部分家長的育人觀存在不足,在對孩子抗壓能力、意志力的培養上,很多家長不愿意給孩子增加過多負擔,害怕孩子吃苦受累,家務等瑣事很少讓孩子干。另外,部分家長對自身職責的認識不到位。他們認為,孩子到校后,教育的主要責任轉移至教師,因而未能足夠重視家庭德育,家長立德垂范、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不夠顯著,并且唯分數論,對孩子的成長過程很少關注。同時部分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得當,孩子出現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時,家長仍會采用放任、粗暴的教育方式,未起到曉之以情、喻之以理的疏導和教育,導致孩子出現逆反現象,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三、孔子仁學思想融入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路徑
(一)將愛人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
愛人先愛己,反躬內求、修養身心是尤為重要的,是德育的起點和出發點。青少年首先需要懂得自省自愛,通過愛自己,推己及人、由此及彼,從而泛愛眾,做到對他人的尊重、關心、幫助??鬃拥膼廴怂枷氩粌H承認自我的主體性,而且重視他人的主體性以及他人和自己的互為主體性。和諧的人際關系通常是雙向的,建立在互盡義務、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主體之間進行平等交談、真誠對話,有利于確立雙向、互動的道德關懷模式,有助于形成文明、和諧、美好的社會風氣。課堂是青少年學習知識、培育思想的主要場所,自然也是德育的重要陣地,將愛人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自身的感知和體驗,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價值判斷,運用理性思維審視自我的言語及行為,引發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將更好地達到自省自愛的德育效果。教學實施中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實踐情境的方式,使學生萌發自身的感悟與反思,可以采取盲評式、演講式、辯論式、案例式等形式,組織學生針對事件中存在的道德現狀,進行剖析,針對道德現象,進行道德評論,積極建言獻策,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是非辨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提升品德修養、綜合素質,增強德育的滲透效果;還可以運用榜樣示范法,來堅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厚植其愛國情懷,課堂中可以為學生列舉身邊自立自強、明德修身的案例,找尋身邊時代榜樣,追求真善美,以身邊的道德典型為榜樣,樹立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桿,可以邀請社會上的道德模范代表、一線工作楷模到班級中,開展道德講座,以身邊榜樣帶動大眾,傳播正能量。
(二)將忠恕思想融入社團活動中
孔子推崇以忠、恕為本質的仁學,將大眾所適應的社會結構,上升為全社會成員都能接受的社會公德,構成社會主義公民道德體系。忠恕思想是對民眾進行萬物一體的感性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忠恕之道不但成了一種道德準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也成了一種道德規范,處理人與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忠恕思想要求人們忠國守義,維護社會秩序,實際踐行中不斷地存善積善,在保持道德底線的基礎上,凡事懂得推己及人、寬恕他人、多為他人著想??梢詫⒅宜∷枷胴灤┯谏鐖F活動中,喚起青少年對社會的責任感。社團活動可以利用社區德育資源,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在社區服務活動中,提升個體的道德水平以及公德意識。發揮社團活動的德育功能,為中學生提供符合身心發展的社區服務活動,實現德育實踐環節與社會德育平臺的有效對接。社區則可利用自身角色和職能優勢為學校排憂解難,社區內的公司、機關、商店、市場、紀念館、敬老院、特困戶、體育文化設施場館等場所能為學校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質和環境資源。社團活動提倡開放性與服務性相結合,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建設一個組織網絡,進行設施共享,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社區活動,使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體驗為他人服務的樂趣。
(三)將孝悌思想融入家風建設中
孔子認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指出“孝”是仁的基礎,是個體道德自覺的集中體現,孝悌正是讓青少年樹立一種家庭責任、擔當意識,在家中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逐漸外延、上升為對國家的責任擔當,形成一種家國情懷,將小我融入大我中,與國家同頻共振,完成自己的使命。將孝悌思想融入家風建設中,樹立尊禮講道的家庭準則,營造優良的家庭文化氛圍,制定嚴格的家規家訓,在孝悌思想的熏陶中,有助于養成良好的言語及行為習慣。家風建設對青少年的禮儀意識和行為習慣影響深刻,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日常孝悌禮儀和行為規范,以生活的具體事例為鑒,告訴青少年如何遵循禮儀規章,有助于理解尊禮講道的具象含義。家長自身的言傳身教也是家庭德育必不可少的一環,家長應起到以身作則的模范作用,家長是青少年的人生導師,是青少年的榜樣與楷模。身教比言傳更具說服力,家長對青少年不僅要有言語教育,還應身體力行,讓青少年在潛意識的模仿中培養道德認同感與歸屬感,在日常起居,為人處事方面更是需要家長自身做到講禮講道、克己復禮、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誠實守信等,才會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從而指導道德踐行。為保證家庭德育的科學性、合理性,家長還要具有學習和不斷更新自我的意識,可以從各種平臺、書籍中學習和充實教育理念,保證對孩子的期望符合實際情況,對孩子不要過分苛責。家長對自身的反省也很重要,每天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吾日三省吾身,找尋不足,勤加改正,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問問自己的做法是否合適,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并詢問德高望重之人,自己有無所做不足之處,不斷增強家庭主體間的互動性與溝通性,保證家庭德育起到雙向促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京香.孔子仁學思想對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管子學刊,2016(2):88-90.
[2]向世陵.“仁”的層次與蘊含——張岱年先生釋孔子之“仁”[J].衡水學院學報,2019,21(6):61-65.
[3]李朝寶.中學德育低效的成因及解決辦法[J].教學與管理,2018(10):23-25.
作者:姚思宇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