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融媒體發展趨勢及記者轉型之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融媒體發展日新月異、蒸蒸日上,新媒體產品也呈現扶搖直上之態勢,面對如此的發展勢頭,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記者該何去何從,該如何實現自身發展方向的新突破成為當下融媒體發展大趨勢下的核心思考問題之一。本文立足于融媒體發展的時代趨勢,著眼于當下傳統新聞記者的發展困境,對新聞記者的轉型之路進行淺要探索,以期服務于廣大新聞記者。
【關鍵詞】融媒體;記者能力;新聞工作
面對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和科學技術,新聞傳媒行業日新月異,媒體之間的屏障不斷地被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逐漸在探索中尋找相互融合的發展道路,形成相互配合的新聞傳播方式。而新聞記者工作者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不僅要主動跟隨時代步伐,還要主動對接受眾需要,從寫作風格和內容輸出上緊跟融媒體發展的方向,不斷實現自身突破、順利轉型。
一、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特征
融媒體,顧名思義是融合媒體。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協同配合,通過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的配合,共同織起了一張細密的信息傳播網,不僅實現了信息高效化地傳播,還打造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新聞傳播架構。在這樣的前提下,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掙脫了報紙、電視等傳播媒介的時間性束縛,以更具時間效率的網絡方式實現了新聞傳播的快速化、便捷化。同時,傳統媒體依舊是新聞傳播環節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雖然大多數的人已經習慣于用手機和PC端獲取各式各樣的信息,但是眾多的老年人仍然傾向于從電視新聞和報紙中獲得信息。因此,即便是在網絡新興媒體日漸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無法忽視傳統媒體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還扮演著重要信息傳播者的角色,于是也就形成了新聞傳播過程的層次性,從網絡傳播到傳統媒體上的傳播,現在的新聞傳播在以一個有層次、有梯度的傳播方式服務著各式各樣的受眾。此外,網絡不僅縮短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還拉近了人與新聞之間的距離,在形形色色的網絡新媒體平臺下,我們可以看到數以千計的留言和評論,新聞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增強,過去單向的新聞傳播變成了有溫度、有熱度的新聞交流和溝通。
(一)融媒體傳播背景下的陣痛
傳統媒體培養下的記者和與新媒體一起成長起來的記者在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同,尤其是新興媒體人在抓人眼球、吸引讀者、快速傳播上的能力往往比傳統媒體記者更優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飛速前進,互聯網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更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在各大視頻App不斷“井噴式”發展勢頭持續增進的社會背景下,讀圖和看視頻成為人們主要的、偏愛的信息獲得方式,傳統的文字記者輸出的文字稿件逐漸沒落于喧囂的視頻動畫之下。這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陣痛,更是一個時代的陣痛,融媒體飛速的發展讓視頻傳播的方式越來越高效化和便捷化,拿起手機就能拍的方式為大眾帶來更多創作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字閱讀能力的退化,當讀圖、看視頻取代讀文字主體地位的當下,文字記者的未來發展面領著不可預估的挑戰。
(二)多樣性技能的缺乏
過去的采訪,一支筆、一個本,記者將所見所聞濃縮于薄薄的一個筆記本中,胸中的溝壑變成筆下的萬千。但如今,融媒體發展背景下,一個記者不僅需要負責文字稿件的輸出甚至還要負責原始一手視頻素材的采集、照片的拍攝、聲音的收集等,一支筆和一個本早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和融媒體發展背景下的新要求。互聯網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記者或許很容易掌握拍照、攝像、出鏡采訪、視頻剪輯等技能,但是不少年紀稍微大一些的記者老師們都坦言,這些技能的學習是一件很費勁的事情,無法做到很快地學習和掌握。即便是熟練拍照和視頻拍攝了,但是無法輸出高質量的圖像素材也等于變相的資源浪費。可以說,多樣化技能的缺少已經是當下傳統媒體記者向融媒體記者轉化過程中的突出癥結所在。妙手著文章固然重要,但是融媒體背景下的受眾需要的卻不僅僅是文章而已,綜合讀圖、讀文、看視頻的需求要求記者必須要掌握多樣化的技能。
(三)融媒體和全媒體概念的混淆
在融媒體轉型的道路上記者所必須明確的概念是什么是“融媒體”,什么是“全媒體”。混淆了二者的概念,直接引發的就是受眾面的疏漏和傳播方向上的偏差。據調查結果顯示,很多記者都會混淆這兩個概念,因此在內容輸出上就會變得受眾不明確,出現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的不匹配等等問題。全媒體針對的是不同的媒介形態,服務于信息的多方面傳播,而融媒體不僅具有全媒體的技術層面上的融合,還包括更深層次上的內容的融合、管理的融合和運營的融合,因此全媒體時代的記者們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而融媒體時代的記者則需十項全能、全面發展。全媒體傳遞的新聞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媒介層面的“拉大網”傳播,而融媒體背景之下的新聞傳播更講求創新性和智慧性,是不同媒介平臺上的資源整合。
三、新聞記者的轉型路徑探究
時代的洪流浩浩蕩蕩,墨守成規、因循沿襲則會被時代所遺棄。在融媒體發展如日中天的今天,傳統的新聞記者該如何實現自身職業發展道路的轉型和蛻變?該怎樣才能在輸出精品的同時又能受人民的歡迎?這是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記者轉型過程中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堅持新聞理想,服務人民群眾
萬變不離其宗,新聞最根本、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服務于人民群眾,這不僅是我們年輕一代的新聞理想,更是從抗日戰爭時期就一直不變的新聞真理。黨的新聞工作者從抗戰時期就恪守自身新聞理想,突破重重困境,將最新、第一手的新聞傳遞給人民群眾,服務人民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優秀傳統和不變的堅持。即便是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統和新聞理想是新聞從業者自始至終不能忘卻和丟掉的東西,要以為大眾傳遞有價值的信息為堅持,要以民聲所呼、民心所需為根本,要以真實有效為根本。服務人民大眾就要扎根人民群眾之中,就要到社會中的各個地方去,就要真正走進人民群眾的心里。融媒體時代背景之下更是如此,面對快速傳播的新聞消息,記者如果想要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則必須切實貼近新聞發生的最根源,唯有此才能將最真實、第一手的信息傳播出去。尤其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當下,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傳播到社交網絡上,在海量的信息蠶房里,記者必須以抽絲剝繭之勢,將真實有效的信息最快地傳遞出去,糾正錯誤信息、傳遞真實的聲音,這樣才能真真實實地服務于大眾、服務于人民。
(二)觀念及時更新,跟上時代步伐
頑固不化自然無法進步,時代的車輪已經滾滾向前,傳統媒體培養之下的記者必須迎來新的突破。受眾的需要同技術進步的方向保持一致,新聞傳播的速度和媒介的多樣化也在以“井噴”之勢高歌猛進。基于此,記者唯有轉變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不斷倒逼自身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記者要樹立新媒體思想,塑造互聯網思維,從舊有的電視和報紙的傳播方式中解放出來,以全新的融媒體發展思路重新構架自身的新聞采訪和新聞策劃之路。同時,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記者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視頻的拍攝、照片的編輯、文字的排版等都是記者需要掌握的能力。除此之外,記者需要充分了解并使用當下新興的社交網絡平臺,就每個平臺的受眾做出針對性的分析。比如“微博”和“微信”的不同,“抖音”和“快手”的差異等,充分了解新媒體端的特征,同時代前進的步伐保持一致。
(三)自身技能提升,強化專業素養
文字表達能力是每一個記者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細究之下,這項能力背后代表的是記者長年累月中練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的剖析能力,而這也恰恰是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新聞稿件的決定性因素。在融媒體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怎樣才能將傳統新聞記者的優勢不斷地發揮出來?怎樣才能在漫天的網絡新聞中脫穎而出?這就需要傳統媒體記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統籌新聞稿件的采寫,不斷挖掘新聞事件的層次性,用夯實的語言基礎豐滿人物形象,以有深度的內容和深刻的見解打動網絡上的讀者,從而在鋪天蓋地的網絡新聞信息中占有一席之地。融媒體發展的時代浪潮下也有最純粹的堅守,經年累月之下的文字功底是新聞記者工作者最重要的財富和最大的優勢,在異常熱鬧的網絡媒介平臺上也需要有最堅實的文字和最執著的聲音。比起一晃而過的視頻、圖片,文字帶給人的力量是最為深厚的。因此,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之下的新聞記者切勿失去了自己最拿手的本領,而要在學習其他能力的基礎之上不斷夯實自身的專業素養,用最踏實的文字功底發揮新聞工作者最璀璨的光芒。綜上所述,技術的精進和時代的發展在不斷促進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新聞記者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融媒體發展的大趨勢下記者要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在不斷地反思和學習中實現自身能力的突破,為新時代的新聞工作作出持之以恒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何靜.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業務素養探討[J].記者搖籃,2019(02):117-118.
[2]永梅.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如何與時俱進[J].新聞論壇,2019(02):113-114.
[3]黃旦.試說“融媒體”:歷史的視角[J].新聞記者,2019(03):20-26.
[4]陳姝.融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訪創新模式分析[J].科技傳播,2019,11(06):37-38.
作者:田曉蕊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