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道德教育與傳統文化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理論觀察雜志》2014年第九期
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更多地取決于一個國家、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否依然普遍地被現代國民認同和遵守,這種保存傳統美德的信念和方式又是否符合時展的特征和社會進步的需求”?!?〕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流派———儒釋道三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挖掘、學習和繼承這些生態思想對于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一)儒家文化生態內容的生態道德教育意義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思想主要在于闡述和論證“三綱八目”。三綱即是“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八目即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三綱八目”的核心在于修身和治國,其中的生態內容也非常豐富。儒家主張“天人合一”?!疤烊撕弦弧币庠趶娬{人與自然的統一,天、地、人實現有節制的互動,反對將人置于任意處置自然的地位。也就是說,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要遵守自然規律,在規律的限度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儒家經典《易經》首先闡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內容。《易經•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保ā兑捉?#8226;序卦傳》)這句話闡述了人產生于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兑捉?#8226;乾卦》曰:“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易經•乾卦》)這句話闡述了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體,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和人的身心規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即是“天人合一”。高質量的人生在于實現“天人合一”,在于人向自然的回歸。儒家至圣孔子曾經發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嘆,也顯露出“五十而知天命”的豁達,從“天知我”到“我知天”顯示了孔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發端。儒家亞圣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他將人性和天統一起來,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張載,他在《正蒙•乾稱》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睆堓d指出,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圣賢,根本原因在于“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本質上的統一,因此人能夠認識自然,認識自然和人自身達到極致便可以成為圣賢。隨后,南宋朱熹指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朱子語類》卷十七)陸九淵更是描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說:“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6〕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之中人和自然乃至人和整個宇宙都合而為一,人和宇宙不分彼此,人和宇宙和諧共生。綜上,儒家主張的“天人合一”將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與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不謀而合。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因此,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重要補充和有力佐證。
儒家主張“節用依時”??鬃犹岢隽恕肮澯枚鴲廴耍姑褚詴r”。(《論語•學而》)孟子提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依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8〕表達了勤儉節約,用之有度,遵守自然規律的生態思想。同時,“不違農時”和“斧斤依時入山林”也是重要的生態手段和措施。秦漢時期劉安提出了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指出了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能超過自然規律的限度。還包含了愛護動物,保護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還是重要的生態手段和措施。儒家的“節用依時”思想反對奢侈浪費,反對對自然的無度索取和破壞。對解決當今的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和能源危機具有重大意義。它為公民生態道德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材料,也為公民生態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對于公民養成勤儉節約、適度消費的生態道德理念,增強公民節約資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自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綜合利用資源的良好習慣,形成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良好風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儒家主張“仁民愛物”?!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可以說儒家的一切思想均是圍繞“仁”展開的。“仁”更體現了儒家的生態理念。孟子提出“仁民而愛物”,“仁”的原則不僅適用于人和人之間,也適用于人和自然之間。在人和人之間即是“仁民”,在人和自然之間即是“愛物”。要求將“仁”的原則從人類社會擴展至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自然界。要求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包括人在內的一切自然萬物。明學大師王陽明更是對此進行了形象描述了:“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大學問》)人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憫恤之心、顧惜之心的對象不是僅僅限于有生命的人類和動物,還包括無生命的草木和瓦石。達到這樣修養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儒家的“仁民愛物”不僅承認植物、動物乃至整個自然界都有內在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而且也自覺地把人的天賦愛心由傳統的人際道德向生態倫理擴展,從而構成了現代生態倫理學的最主要的內容。儒家的“仁民愛物”思想是一種深厚而寬廣的道德關懷。它對于培養公民的生態道德情懷,喚醒公民關愛動物、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展開。
(二)釋家文化的生態內容
釋家主張“眾生平等”、“大慈大悲”、“利他施樂”、“凈土理想”等。“眾生平等”論證了人與自然的本質平等。“大慈大悲”說明了人類保護自然的強大動力?!袄贰敝该髁巳祟惐Wo自然的切實行為?!皟敉晾硐搿眲t建構出生態文明社會的理想模板?;谶@些生態思想,釋家還延伸出了一系列的生態實踐。戒殺、放生、節儉、素食、飲茶、造林、護林便構成了釋家生態實踐的具體手段和措施。這些行為保護了動植物資源免受破壞,保證了生物多樣性的存在,有效維護了生態平衡,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釋家文化的生態維護功能主要在公民旅游過程中實現。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深山,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接受了生態道德教育。游客漫步于名山大川、品嘗著清香的素食、欣賞著反映高僧樸素生活的碑刻銘文,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不就是“詩意的棲居”嗎?低碳、節能、節儉的生態消費理念很快形成。
(三)道家文化的生態內容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齊同萬物”、“三才相盜”、“重人貴生”等。“道法自然”是在人與自然平等基礎上對自然的終極崇拜?!褒R同萬物”是道家的人與自然平等觀。“三才相盜”說的是天地人互相協調、適度利用?!爸厝速F生”則是道家的生命觀。這些生態內容對于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節儉樸素、適度消費、尊重生命等理念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作者:劉濤單位: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