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畢業生職業素質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迫切需要職業素質提升
幾乎每位大學生都渴望度過充實的大學四年生活,希望在大學四年學習專業知識并了解人生、了解社會。在目前本科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形式下,大學生對自己能夠成為社會認可的人才渴望愈加強烈。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中,前兩年幾乎都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大三以后,就進入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大多數大學生經過兩年的積累和蛻變,慢慢沉淀,開始為自己的“將來”考慮,發奮學習專業技能,他們也更樂意參加各類教學實踐活動,以期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進入大四以后,大學生更加珍惜畢業實習的機會,他們將之視作自己的職業實習。在此期間,他們廣泛了解當今就業形勢、行業發展以及用人需求,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大學生迫切需要職業素質的提升,是他們成人、成才強烈愿望的映射,也是他們內在的需求。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的現狀
由于高校大量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當下的“大眾”教育,大學生的質量也參差不齊。而且我國高校對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教育過程流于形式,教育模式較單一,重理論輕實踐,成效并不是太明顯。大多數企業又希望來應聘的學生能夠掌握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動手操作能力較強,能夠遵守本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能夠認真、踏實地工作,具有主人翁意識和團隊精神等等[2]。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很難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并且多數學生很難在應聘單位長期堅持下去,這造成了求職與招聘的供需矛盾。綜觀學生自身與社會需求,分析目前大學生職業素質狀況如下:
(一)職業觀念不強一份《大學生就業職業指導現狀》調研問卷結果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沒有研究過要找的行業是什么樣子,有近三成學生不清楚目標公司的用人標準,有五成學生沒有考慮過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這些問題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擇業觀念不強,還是停留在分數最重的“學生時代”,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差較遠,很難在畢業時與社會無縫對接。
(二)職業定位不明確很多大學生在對自己未來職業進行定位時,最大的問題就是“眼高手低”。他們給自己定的目標通常較高,國家企事業單位、學校、科研單位等都受到他們的青睞;就業地點也都樂于選擇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而邊疆地區卻很少有人關注;就業條件也要求高工資、高效益、高福利[3];就業環境要求獨立的辦公室等等。他們似乎給自己畫了一幅美好的宏偉藍圖,將自己的職業設計地完美無瑕。但是當他們真正走上求職道路時,往往屢屢受挫,發現現實與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導致對自己的將來漸漸喪失信心。
(三)職業心理素質不高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并不高。現在不少高校和家長都建議學生“先就業后擇業”,這導致很多學生潛意識中認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無奈之舉,在工作不久后就會另謀他就或者頻頻跳槽,這往往給用人單位一種缺乏信譽的感覺;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素質很強,到了用人單位以后,覺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并不把單位的老員工看在眼里,狂妄自大,覺得自己能夠在單位里有所作為,但是在經受過一些挫折以后往往萎靡不振,對自己的能力又過度懷疑;還有些學生“先己后人”的觀念較深,缺乏集體榮譽感和敬業精神,只是將單位作為自己積累經驗和資本的平臺等,這些都凸顯了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不夠成熟。
(四)社會實踐活動較少雖然我國推行素質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還是以傳統的“教———授”教育模式為主,開放性的實踐教育教學模式還有待探索和完善,學生們也習慣了教師的灌輸式教學。學校在衡量學生學習的時候也多取決于他們的考試成績,并沒有考慮讓學生多去參加社會實踐,只要考試通過,或者考得高分獲取獎學金是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的短期目標。但是考試成績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他們的專業技能、責任心、團隊意識等職業素質,通過普通的考試是無法體現的,這些都需要從社會實踐中慢慢地磨練,但是往往這種機會少之又少。
三、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策略
(一)加強規劃指導,提升職業理念以前的觀念認為,就業找工作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大四時該做的事情,包括學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職業指導也都是到學生四年級的時候才開始,這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大學生和高等學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發展教育應該從學生一入學的時候開始,并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教育、職業規劃指導,逐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一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二年級主要是幫助學生進行準確職業定位;三年級就要針對二年級的職業定位,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四年級也是步入職場較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入職前的培訓。這四個階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質。
(二)加強思想教育,提升職業品質職業的種類雖然很多,但是就從事職業最基本的素質而言,一個人的“品質”是進入職場的前提。古語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放在第一位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最后才是做學問。可以將學生的思想教育滲透進職業素質教育中去,重點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不能等到學生入職以后再去摸索所謂的職業道德,而是應在在校期間提前了解職業道德的內涵。著重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群體協作意識、高度的責任心、強烈的求知欲、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開拓創新精神等等。
(三)加強社會實踐,提高職業才能用人單位一般對應聘者的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都比較重視,因此,學校可以多給學生創造培養實際操作能力的環境和平臺,構建穩定的校內實訓基地,開設實訓課程,利用課程實習、教學實踐課程以及畢業設計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實踐訓練。目前很多高校還開啟了“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外建立實踐實習基地,以“實戰演練”的方式讓學生在企業中實崗實訓,切身體驗實實在在的職業環境,提升自己的職業才能。這一環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敬業精神,這也是企業非常看重的職業素質。在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學校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給學生提供踏入社會的平臺。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狠抓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等多方面內容,不斷更新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內容,使學生實現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無縫對接,從而滿足用人單位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進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王志杰任晨陽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