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人文素質教育與現代化人才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人文素質屬于一種基礎性素質,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存在著重專業知識、輕人文素質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基于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對人文素質教育手段進行了全面分析,以促進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其根本目標就是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讓學生養成主動獲取知識、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長時間的教育實踐,高校教育過于注重專業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人文素質教育,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狹窄,對社會、文化、生態以及環境等問題也缺少認知。基于此,本文對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詳細分析,并給出了培養現代化人才的策略,希望對有關部門起到一定幫助。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最重要的是提升文化素質,一個人的修養與品位能夠通過文化得以彰顯。文化對大學生而言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文化代表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文化所散發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在當今社會中,文化已經成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強國力的關鍵性因素,經過長時間的沉淀,轉變成為人文素質。而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實現人文知識的儲備(如哲學知識、法律知識、文學知識、道德知識)、養成人文思想、具備人文精神。由于高校教學時間較短,如果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讓學生養成正確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對待他人的意識,這樣就能初步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①。對于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而言,其根本目的就是從教育中重技能、輕人文的問題入手,將學生的綜合性發展作為教育核心,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弘揚人文精神。使學生在接受教育期間,了解優秀的文化成果,養成重視人格及尊嚴的意識,同時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另外,學生經過人文素質教育之后,還能學會適應環境,有效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以,高校在開展相關教育時,還要在遵循自身教育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進而培養出現代化人才,為社會進一步發展做貢獻。
二、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
學校中的大部分干部、教師以及學生,仍然缺少對人文探究人文素質教育與現代化人才培養胡曉剛(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貴州黔南 551300)[摘要]人文素質屬于一種基礎性素質,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存在著重專業知識、輕人文素質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基于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對人文素質教育手段進行了全面分析,以促進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關鍵詞]人文素質;現代化;人才培養[作者簡介]胡曉剛(1984-),男,廣西桂林人,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031(2018)02-0069-02素質教育的認識,甚至存在誤區,無法體會到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比如,一些干部只是片面的理解人文素質教育,認為只要多組織一些文化活動,舉辦一些文化性的講座,就能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另外,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只要學好自身的專業即可,不必在道德文化、思想政治、文化素質等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這些思想嚴重阻礙著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導致很少有人主動參與到文學、哲學類的講座中。
(二)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
作為培養大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課程教學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且,對于課程設置也要加強重視,這樣才能實現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但是,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開展的人文類課程時,教學種類較少,基本上都是人文專業、電大成教的教材,不適合學生使用。同時,在面對不斷深入的教學改革,學校更多考慮的是專業建設和學科改革,忽略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導致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合理性②。
(三)人文教育資源短缺
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人文教育資源短缺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資源的短缺,具體表現為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人數較少,且自身的文化素質亟待提升,主要包括知識更新及師德師風的建設。其次,人文圖書資源短缺,其一,由于歷史原因導致高校圖書館中的圖書總量不是特別多,人文圖書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其二,因為圖書價格的增長,再加上高校經費有限,一些院校只能減少人文圖書,導致人文圖書變的更加匱乏。最后,人文學科經費短缺,導致人文類論文、教材等出版、發表存在困難,而且,人文教師待遇要低于其他專業類教師,嚴重影響著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四)校園文化建設力度不足目前,我國高校在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時,存在以下特點:其一,與專業的聯系性較強,基本上就是專業延伸,雖然這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但是卻忽略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其二,活動主要以文娛體育為主,缺少文化氣息,如果高校的文化氛圍稀薄,必將會影響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③。
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現代化人才
(一)養成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針對高校中的干部、教師和學生而言,要想使其養成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突出兩課的育人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身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強烈的法制觀念,明確政治方向,學會用辨證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還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完成的學生思想的武裝,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結合,加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其次,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融入到公共選修課中,擴大學生的視野。在學生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人文科學與技術教育的結合,而且在知識傳播時,要以學生思維方法、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主。另外,通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增強人文知識的吸引力,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增強文化建設。對于高校而言,文化是其發展的靈魂和核心,要想實現大學文化建設,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突出時代精神的倡導,從而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的校園文化,通過各種各樣的知識講座、報告,實現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競爭能力。
(二)全面實行教學改革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應該通過教學改革來實現,而且人文素質教育還應作為一項改革措施而存在,這樣才能實現現代化人才的培養。首先,對于學科格局及專業設置,要突破專業類的限制,在設置專業類學科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實現人文科學類的增加,從而形成文科、理科相結合的學科形式。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先設立教研室,開展相應的人文類課程,也可以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形成輔助專業。其次,實現課程設置改革,對于專業必修課的總課時可以適當控制,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自由選擇的機會,而且,還應該不斷完善選修課程,開設相應的人文課,增加人文選修課在總課時中所占比例。此外,在專業教學的基礎上,也可以開設輔修課,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以完善。最后,對校內的現有資源充分利用,增強人文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大部分人文類學生在進入理工類院校后,選擇了與行政有關的工作,在目前人文類教師短缺的現狀下,可以通過選拔、聘用行政人員的方式,將其納入到人文類教師隊伍中,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圖書館也要充分開發及利用,在增加館藏的同時,發掘現有圖書的作用,使學生養成進圖書館的習慣,進而實現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④。
(三)提高教師人文素質
人文類教師人文素質的提升,是實現高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可見,師資隊伍的人文素質水平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有著直接聯系。教育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更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因此,要想增強人文素質教育,在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就要利用多種方式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引導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由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變成教書育人。除此之外,高校還應該加強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投入,確保師資隊伍的穩定,高校應該為教師創造教學條件,優化教師的薪資收入和待遇,為其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加強高素質教師的引進,優化現有的師資隊伍,從而為學生帶來高效率的人文素質教育,實現現代化人才的良好培養。
(四)構建校園人文環境
高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為其創建相應的校園人文環境,其中,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文化組織建設、文化制度建設、文化設施建設等,這不僅體現了廣大師生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學校教風、校風的重要表現。充滿人文氣息的文化環境,對人文素質教育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實現校園人文環境的構建:1、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品位,認真做好文化節、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的領導工作,確定活動主題,實現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和培養。2、開設與人文有關的講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講座、傳統文化講座等。還可以舉辦一些知識競賽、辯論賽、征文比賽等文學活動,營造強烈的校園文化氛圍。3、充分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在組織開展社團的同時,通過開展社團活動實現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和完善,進而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發展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4、注重校園文化環境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感染力,可以通過設置黑板報、閱讀角、宣傳櫥窗等方式,實現文化的宣傳,在積極向上的校園人文環境下實現學生人文素質教育⑤。綜上所述,要想實現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踐行黨的教育方針,并從養成人文素質教育理念、全面實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構建校園人文環境等方面入手,明確人文素質教育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培養出符合現代化需求、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并存的綜合型人才,彰顯出高校的教育特點,提升教育水平。
作者:胡曉剛 單位: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