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金融系統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前言
由于經濟運行基礎和經濟活動的基本形式不同,農村市場和城市市場的表現出各異的特點。農村市場覆蓋了廣大了縣級以下的人群,雖然發展層次不高,卻是構成全國統一市場系統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全國城鄉協調發展,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國家對農村市場進行了引導和扶持,這也反映在農村金融體系構建方面。可以說,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和穩定運行,是促進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和農村市場增長的一個重要發動機。
二、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和特點
(一)終端網點少,信息化程度較低商業銀行和盈利性金融機構逐漸從計劃經濟時代走向市場化、逐利化,它的運營邏輯是增加盈利和降低成本。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固定網點上采取了集中經營策略:以存貸量為指標,裁撤低于存貸量基準線的地區的網點;以本利比例為原則,裁撤收支比過低乃至負數的網點。這就造成在廣大農村市場,地區人均網點量劇降。
(二)涉農金融活動單筆資金數額小,金融合同數量多對比生產集中和商業集中化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發生的金融活動數額受到當地經濟條件發展基礎和經濟活動形式的制約。通常這種制約表現在存貸款數額偏小,用戶成本和貢獻利潤價值較低。這也是使得眾多商業銀行收縮鄉鎮一級市場,集中精力在一、二、三級城鎮市場的原因之一。
(三)農村金融市場融資形式單一,貸款利率較高農村經濟活動通常針對農資、鄉鎮企業、個體等經濟主體,由于自身實力的限制,利用融資的目的主要在于補充周轉,等度過資金低谷時再償還貸款。由于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受到產業結構的限制,產生的附加值不高,因此在貸款方的資金回報率指標上不盡如人意,制約了農村金融市場融資的規模和形式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受到政策影響,承擔支農、惠農和助農任務,在貸款利率設定上傾向于浮動幅度達到國家規定的法定利率的上限,相比城鎮市場的同類型、同數額貸款的利率設定要高。一些準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的加入,更是人為拔高了農村融資活動的利率。
三、農村金融市場表現的原因分析
城鄉金融市場的兩種表現,固然是中國經濟發展和階層結構二元化不平衡的結果,但是也有其必然性。分析農村金融市場表現的脈絡,可以得出農村金融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理清農村金融市場的原因。
(一)農業經濟活動的粗放模式的影響在大部分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均分配生產資料的制約、經濟活動模式的單一,作為貸款主體的農民(含其家庭)、生產隊(集體或合伙)、鄉鎮企業在經營規模上比較小,生產方式落后,商業形態處于初級階段。純農業生產受第一產業基本利潤率限制、商業經營受自身交易模式限制、企業經營受技術規模限制,想要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規模效應、改進生產技術存在的障礙主要有:一是分散式的農村社會生產提高了集中生產的成本,降低了資金對在農村進行規模投資的欲望;二是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使用權流轉特點的不同,使得征用、轉讓、拍賣、招標農村非國有土地使用權難度較大,糾紛經常發生,加大了進行擴大生產的風險和機會成本;三是農村經濟體的地域依賴性較強,在業務擴展到外地時,風險性激增,由于應對不力,自身承受風險能力較弱,長期持保守心態,這就制約了農村經濟體的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階段性落后的影響由于歷史原因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活動模式,農村生產力發展較為落后,經濟活躍程度低。在我國努力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農村市場不存在先發競爭優勢。在融入規模生產、規模經濟的時候主動權缺失,只能通過自身的資源性、自然性的天然優勢來吸引資金投入。在當前投資市場和融資市場雙重不發達的背景下,資本的趨利性和集群效應的集中性又使得農村市場中的經濟體通過自發發展困難重重,具體來說就是缺乏資金、缺乏時間、缺乏技術、缺乏規模。其中,缺乏資金是使得其不能克服競爭障礙,發揮自身生產要素的價值的主要,也是首要原因。因為本身發展對比城鎮發展存在著階段性落后,在全面開放市場的環境下,原先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農村金融機構因為市場化經營,對一些不能盈利或者成本過高的農村網點進行合并、裁撤,又使得農村市場融資出現困難,給農村市場的發展造成雙重打擊。另外一個現象是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以信用合作社(以前還有鄉鎮基金會)為代表的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相比普通商業銀行有更大的自主權,且享受國家優惠政策,這又回到前文所闡述的觀點:農村金融融資市場的融資成本對于借貸雙方來說都很高,里面蘊含的邏輯是:貸方因為經營風險大,市場具有局部獨占性,必須提高利率;借方因為利率負擔重,加大了經營成本,從而又提高了借貸風險,造成貸方資金風險預期上升,進一步反過來影響借貸門檻和合同簽訂率。
四、促進農村金融市場活躍的建議
(一)多方聯手打造一條龍的農業產業鏈搞活農村金融市場,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改善農村市場商業活動環境,降低農村金融融資和增值業務的風險,是一個多贏優勢決策的結果傾向。但是還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作為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以及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大力鼓勵金融機構到農村開展金融融資活動,利用政策扶持、信息服務、法律宣傳、文化科普等活動提升農民、農村集體組織、鄉鎮企業等農村經濟體在利用資金發展中遇到的融資難、尋路難、發展難的問題;其次,在嚴格論證的基礎上,通過財政賬戶、經濟體賬戶開戶行設置在農村金融機構,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量,實現金融機構和當地農村市場政府行政部門、經濟體的利益重合度,是擴大資金存量的一個有效方法。
(二)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降低農村融資活動的風險高貸款利率和局部獨占性經營是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體在農村金融融資活動中的倒掛對抗。那么,能夠通過降低融資風險來降低農村融資活動成本,從而促進農村經濟體的發展,是一個較好思路。從這個著眼點出發,具體到金融機構方面,首先要通過信息調查和摸底排查,建立健全農村市場用戶信息庫和農村市場信用體系,靈活設定抵押權標的和實現形式,有利于降低農村融資活動的門檻,并且控制農村金融市場的融資風險;其次是通過產品開發,開拓農村金融市場的特色金融衍生品,提升金融服務的含金量和預期利益;另外,通過加大長期融資活動的比重,降低和分散短期惠農型貸款的風險。
五、結語
一方面,農村金融市場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經歷過多次轉變,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農村到城市的網絡;另一方面,農村金融體系及其面臨的環境,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只有時刻關注農村金融市場的變動,結合農業、農村、農民在經濟基本面上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完善、管理、改革農村金融市場,使其服務農業發展,服務農村建設,服務農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