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信和金融業結合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我國信息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源于工業經濟時代大規模生產分工的產業邊界逐漸模糊甚至消失,最終在原有的產業邊界之上出現新的產業形態,成為經濟增長和創新活動最具活力的動力源泉。2010年,中國移動入股上海浦發銀行,成為該銀行的第二大股東,這一舉動被業界認為是中國電信產業開始向金融產業融合的一個信號,也標志著電信產業和金融產業融合趨勢下的產物———非接觸移動支付被提上了大規模商用日程,進入了市場啟動的時間窗口。
一、非接觸移動支付的特點及分類
(一)非接觸移動支付的特點
非接觸移動支付是指用戶在消費現場用手機和POS終端通過近場通訊技術如紅外線、藍牙、射頻技術等,采用非接觸的方式完成支付行為。非接觸移動支付作為一種新的移動支付手段,無論是在用戶的使用習慣、方便性還是在支付安全性方面都有著傳統移動支付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再加上產業鏈中各廠商和運營商的積極介入與推動,使得非接觸移動支付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非接觸移動支付相對于傳統移動支付優勢明顯。首先,由于非接觸移動支付支持電子錢包的功能,用手機就可以模擬公交卡、銀行卡、會員卡等多種卡片,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人們衣食住行多方面的要求。其次,非接觸移動支付的支付過程是使用手機靠近POS機表面即可,這樣的支付過程相對于短信、WAP等傳統移動支付手段來說無疑更加簡單和方便,使用戶更加愿意接受這樣的操作方式。最后,非接觸移動支付中,手機和POS機之間的距離很短,信號被截獲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在信息安全性上得到了保證。
(二)非接觸移動支付技術分類
非接觸移動支付技術的標準有幾類,從發起方來說,銀聯和移動通訊運營商都有自己的支付標準。目前,主流的非接觸移動支付技術主要有三種,分別是NFC、SIMpass以及RF-SIM。這些技術都存在一些利弊,具體如下:
1.NFC。NFC技術可以在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該技術提供了一種簡單、觸控式的解決方案,可以讓消費者簡單直觀地交換信息、訪問內容與服務。從技術上來說,NFC最大的軟肋是需要定制手機或在手機上加裝芯片。另外,手機卡和支付賬戶的分開管理,也會給用戶造成諸多不便。
2.SIMPass。北京握奇公司開發的SIMPass技術又稱為雙界面SIM卡,是中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種應用于移動支付的智能卡技術。該技術兼容多個智能卡應用規范,可在無線通信網絡及相應的手機支付業務服務平臺下,開展各種基于手機的現場移動支付服務。用戶只需在消費終端前揮一下,即可完成支付過程。但SIMPass技術需要使用特制手機,或者用附加天線為SIMPass提供射頻信號。后一種方案用戶不需要更換手機,但不足之處在于,需要考慮天線的可靠性,此外還需要考慮增加天線之后對手機便攜性的影響。
3.RF-SIM。RF-SIM是一種基于SIM卡的近/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該技術也屬于NFC近距離無線通信的一種,它將具有RF射頻功能的模塊鑲嵌在SIM卡內,使用2.4GHz的微波頻率進行通信。不過RF-SIM目前畢竟還處于發展萌芽階段,技術上沒有達到成熟。
二、目前我國移動支付的發展和應用情況
(一)移動支付發展前景廣闊
表1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預測預測年201120122013移動用戶數(萬戶)59969.363292.365387.1手機業務滲透率(%)15.6551.9967.66手機支付用戶數(萬戶)9385.232905.644240.9數據來源:根據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中的數據整理得出。據統計,截至2009年,我國移動支付已實現交易6268.5萬筆,支付金額共170.4億元。用戶規模在2009年已達到8250萬人,2006年~200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5.24%。未來我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還將不斷增長(見表1)。如此巨大的發展潛力預示著非接觸移動支付產業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二)非接觸移動支付已經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
中國移動近年來已先后在湖南、重慶、廣州進行非接觸移動支付試點,陸續采用了雙界面卡、NFC、RF-SIM等多種技術方案。中國聯通近年也開始了非接觸移動支付的研究。目前,中國聯通近場通信項目已形成了大量的技術規范,包括近場通信對移動平臺的要求、SIM卡對個人數字證書和密鑰的管理規范等。中國電信從2008年底由于CDMA網絡的支持開始了非接觸移動支付的預研,目前有些支付業務發展較好的省份根據自身的情況已經向集團公司提交了非接觸移動支付的預研方案。中國銀聯倡導13.56MHz的NFC支付標準,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POS機升級改造。全國已有約40萬臺POS機完成了NFC標準改造。根據中國銀聯的規劃,到2011年年底前,可完成全國230萬個受理商戶的POS機設備升級改造,可支持銀聯支付手機等終端設備刷卡消費。可以說,非接觸移動支付的推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三、電信和金融產業在非接觸移動支付領域融合的層面及存在的問題
電信與金融產業的融合在當前電信業和金融業產業關系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融合趨勢的發生,不是在單一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的,而是技術、產品服務、企業和政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一)技術層面對融合發展的制約
技術融合的首要條件是具有統一的行業技術標準。目前,我國移動通信網絡已經比較成熟且覆蓋面較廣,中國銀聯的POS機跨行網絡體系也連接了各商業銀行,一部分POS機也進行了相應的技術改造。金融與通信的融合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但中國銀聯與各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技術標準不盡相同,而且缺乏統一明晰的業務規則,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和市場開拓,并可能造成未來移動支付領域的資源浪費。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啟動了標準統一工作,由中國銀聯倡導的13.56MHzNFC手機支付標準有望成為統一的近場支付標準。這將大大加快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進程。
(二)產品和服務層面對融合發展的制約
產品和服務的融合主要體現在電信和金融終端用戶的消費內容和消費形式上。其融合過程將圍繞著消費者這一中心而展開。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對于非接觸移動支付業務本身和用戶來講都是最為關鍵的。最終用戶一定會關心融合創新后的產品和服務為用戶本身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帶來的便利程度。非接觸移動支付的發展也將最終體現在終端用戶環節上,這就是基于電信業和金融業融合的新產品新服務的不斷涌現,包括產品服務形態、產品服務內容、產品服務價格、產品服務質量等一系列的變革與創新。而目前我國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本身就不完善,中間業務發展水平低,服務意識和產品創新能力都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和市場開拓。同時,我國金融服務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尤其是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金融服務資源非常有限,這些連一般金融服務都覆蓋不到的地區,新的產品和服務就更難觸及。
(三)企業層面對融合發展的制約
技術融合、服務融合,其最終的執行和實施仍是在企業層面。運營商、設備提供商和金融機構的良好合作是非接觸移動支付業務順利開展的前提。運營商、行業服務提供者以及金融機構之間在利益和關系上的定位尤為重要。只有各個相關產業環節通力合作,非接觸移動支付帶來的方便性才能真正“落地實現”,進而普及推廣,使整個非接觸移動支付的產業鏈進入良性循環,得以健康發展。而目前產業鏈中各相關環節的合作模式已成為制約非接觸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瓶頸。各合作方在利益分配、權利和責任、費用結算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分歧,制約了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運營商和銀行均希望加強自身在產業鏈的中心位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第三方移動支付公司的競爭和排擠,產業鏈內部博弈造成的內耗正在轉嫁給第三方移動支付公司,因而第三方移動支付公司不得不改變其整合的行業方向。目前一些第三方移動支付公司希望通過與免費WAP網站合作,為其提供支付渠道而獲得未來的發展。
(四)政策層面對融合發展的制約
中國行政壟斷和部門分割的管制模式以及現階段電信與金融產業融合的技術與市場的需求相左,已經不適合電信與金融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如果不打破各部門的既得利益基礎,繼續采取傳統的管制模式和框架,必將阻礙產業融合的進行。同時,移動支付行業也不宜由金融部門單方治理,因為單方治理雖比較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監管,但卻會抑制信息服務業務的發展。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工信部等部門都可以對移動支付的某一個方面進行監管,國內尚未明確具體由哪個部門統籌監管整個移動支付產業。
四、金融和電信產業在非接觸移動支付領域融合發展的建議
(一)在統一的行業技術標準下進行多方位布局
雖然移動支付的行業標準已經初步確定,但在具體的技術細節方面還存在分歧,在由中國銀聯倡導的13.56MHzNFC手機支付標準下,可以采取升級、更換手機、更換SIM卡或使用智能存儲卡等多種方式。不同的廠商選擇不盡相同。筆者建議運營商可以選擇布局多種方案,以適應不同的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同時,應建立一系列技術檢測機制來配套技術標準,檢測內容包括手機終端、智能卡、手機操作系統、手機軟件等,也包括業務規則等方面,所有的檢測都應由國家主管機關指定的專業機構進行。
(二)努力提高融合性產品的創新能力,提高金融資源覆蓋面
在產業融合之前,金融市場和電信市場各自獨立,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基本沒有聯系。而非接觸移動支付使得兩個市場出現交集,其產品和服務的融合成為必然。我們應關注市場融合帶來的更大范圍的綜合性競爭,鼓勵企業大膽創新產業邊界融合性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不斷開拓新市場,以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使用戶真正感受到移動支付所帶來的便捷和實惠。金融行業應努力擴大金融資源覆蓋面,使更多的人享受到融合性創新支付產品所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三)選擇合適的業務模式,展開全方位的業務合作
移動支付市場有眾多的參與主體,在不同主體的推動下,產生了多種業務模式,不同業務模式各有利弊。我國移動支付業務剛起步,在業務模式的選擇和發展上,應堅持市場原則,客觀評價已存在的多種業務模式。企業應清晰定位自身在產業鏈條和業務邏輯中所處的地位,展開全方位的業務合作。可以將支付業務進行細分,銀行支付做大額和中等額度的支付,電信做小額支付和微額支付,努力實現產業鏈條中各利益方的共贏。
(四)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完善相關法規制度
在政策監管方面,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支付體系的法定監督管理者,應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金融市場,鼓勵金融創新”、“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的要求,對新興支付方式的管理可遵循“促進創新與規范發展并重”的原則。對于移動支付這一惠及全民、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相關部門應進行積極引導、大力推動其應用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應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逐步完善與移動支付相關的法規制度,維護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將推廣移動支付與普惠金融政策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展金融服務覆蓋面,推進中國金融服務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