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雙碳”下電力企業多元化發展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中央“雙碳”目標的提出和行動的推進,向國民經濟發展釋放了巨大的動能,使電力行業催生出更多的新興市場,在產生大量機遇的同時,也會使電力企業面臨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和難以預測的風險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本文研究梳理電力企業新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其采取多元化的必要性,提出在新背景下多元化發展的4條路徑,即提升復雜環境下的動態能力、構建基于能源互聯網的新型商業模式、做好平臺商業系統構建實施、推動基礎管理水平提升,探索提高電力企業在復雜變化環境下新的多元化戰略發展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雙碳;電力企業;多元化;發展戰略;商業模式
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首次宣布了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即2030年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且“雙碳”目標已被明確為國家“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布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電力行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能源行業,涉及到清潔能源利用、電能替代、低碳轉型等關鍵措施,必將在推進“雙碳”目標過程中肩負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電力企業必須在電力體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和“雙碳”推進等多重形勢任務交織的復雜背景下,積極探索企業未來發展戰略,提升企業績效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一、“雙碳”推進是一次巨大的發展機遇
(一)“雙碳”推進加速能源變革。“碳達峰、碳中和”本質上是一場能源革命,從能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排放方式和循環發展等各個方面改變我們現有的生產、生活,徹底將國內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清潔能源利用為主。中國煤炭生產和消費均占世界50%左右,2020年我國煤炭能源消費占比為56.8%,其中電煤占到煤炭消費的47%,電力行業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最大。因此,“雙碳”推進將會加快國內能源消費轉換速度,以電能替代化石能源會逐漸成為趨勢,同時配合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電氣化進程,電能消費將迎來新的高峰。
(二)“雙碳”推進帶來新的產業發展。能源革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消費的內容。在需求側,化石能源消費將大量轉為電能消費,在供給側,中央已提出“十四五”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一方面是加速淘汰火電等傳統發電方式,大量減少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生產消費;另一方面促進光伏、生物、核能、風能、智能電網等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釋放出巨大的新能源基建市場。在能源互聯網建設進程中,進一步推動智慧城鎮、產業園區、集群樓宇和能源基地等綜合能源服務形態,在不同場景下催生出大量新的商業模式。城市公共服務、交通運輸、電動汽車等行業產業也會產生更多的電能需求。
(三)“雙碳”推進彰顯電力獨特優勢。我國長期實行統一管控和調配的大電力發展格局,服務于國家社會大局,承擔著重要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雙碳”行動有助于進一步發揮電力行業穩定可靠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電力企業融入鄉村振興、國內國際雙循環、“一帶一路”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等重大規劃,做出更大貢獻。
二、當前電力企業存在的問題
由于政策及行業的特殊性,電力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處。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戰略定位及發展策略仍不夠清晰,對于未來的中長期發展缺乏明確穩定的路徑規劃,在面對復雜變動環境時應對能力需要加強,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優勢;二是市場競爭力需要提高,市場意識薄弱,經營管理存在僵化陳舊問題,業務繁雜不聚焦,重復投資建設時有發生,企業效益有待提升。這些問題的改善,有賴于電力企業在未來合理確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并做好落地實施。
三、電力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市場的多樣性需要電力企業多元化發展。中國“雙碳”戰略的實施,將為后疫情時代國內經濟新增長提供重要驅動力,會對現有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進行一次較大范圍的升級改造,催生建筑投資、交通、光伏、生化、排放等新能源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碳中和”實現過程中的4項關鍵技術:電力生產清潔低碳化、氫能源發展、碳捕捉技術、交通運輸電動化,將會催生巨大的新的市場規模,這是難以依靠少量企業去填補市場需求的,電力企業必須在聚焦電力主業前提下,搶抓機遇,涉足“雙碳”戰略多元業務。
(二)現實的約束性要求電力企業多元化發展。電力行業在國民經濟的中樞地位,總會不斷產生相關的新興業務,如新能源、節能服務、電能替代、儲能、客戶設備代維、電動汽車產業服務等,電力企業早已或多或少涉及其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經營,這也是電力企業為提升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所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電力企業應當繼續堅持多元化發展,而強制性發展單一業務不利于電力企業整體競爭力和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
四、新背景下多元化發展實施路徑
(一)提升電力企業在復雜環境下的動態能力。按照Teece的定義,動態能力是使企業具有快速改變能力的能力,進而獲取和保持與企業環境相適應的競爭優勢。電力企業多元化戰略會面臨來自不同行業企業的競爭,需要應對數字化技術浪潮、新能源革命、電力市場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的風險挑戰,對企業自身戰略管理、生產經營、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提升動態能力這一企業高階能力。在動態能力構建上,可以按照“感知、補足、重構”的過程來獲取,準確敏銳的感知機會或威脅,進行必要的保護和補足,重構企業內外部資源。在確定企業戰略目標基礎上,在動蕩變化的市場中有效選擇細分市場和技術需求,能有助于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構建過程中要注意使現有資源、能力與市場外部環境相匹配,從而有效提高企業績效。
(二)構建基于能源互聯網的新型商業模式。電力能源的自然和物理屬性決定了必然要構建互聯互通的開放性網絡,方能提高其利用效率。行業內龍頭企業如國網公司也已將打造能源互聯網企業作為戰略目標。由于新能源轉化利用和綜合能源服務市場仍處于探索階段,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統一的商業模式。電力企業需要抓住機遇,從實際出發構建三類商業模式,即“物聯網+”“互聯網+”“能源+”,打造大數據體系、互聯網體系、物聯網體系三大模塊,拓展電力需求側特別是用戶電力能源“一站式”服務。充分把握新技術和新能源趨勢,構建適合的商業模式,并深入發掘土地增值和能源采購、發電等能源生產、集中售電服務、工程與資產服務等不同類別的商業收益。電力企業在構建商業模式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身人、財、物及行業服務經驗等方面優勢,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做好平臺商業系統構建實施。電力能源互聯網兼具現實和虛擬兩個方面,具有電力基礎架構,也融合了先進的互聯網數字技術。近年來國內外互聯網企業的崛起與發展,印證了平臺戰略和平臺商業系統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搭建了強大的“護城河”,從而改變企業價值創造方式和主體等要素。電力企業在面對新的多元化服務市場時,同樣應當構建一個基于多邊市場的平臺商業生態系統,包含平臺型企業、平臺客戶和平臺型供應商三大要素,并促進系統的自我優化和完善。伴隨著電力系統數字化轉型進入新階段,在政策支持、體制改革、技術進步的不斷推動下,電力互聯網的建設更加需要借助統一的平臺,將供應商、服務商、消費者、設備商聯系起來,打造一個綜合能源服務云平臺,并關聯相應而具體的商業模式,尋求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四)推動電力企業管理水平提升。電力企業受限于政策影響、行業特點、市場環境等因素,在參與競爭和管理發展中仍存在著管理不夠規范、經營效益不夠高等問題和不足。在選擇多元化戰略基礎上,有必要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為多元化戰略落地提供支撐。積極調整組織機構設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戰略導向和執行能力,提升總體決策水平。在戰略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以市場、技術、客戶為導向,匹配優化人才管理體系,在人才選聘、人才引進、人力資源開發、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打破原有體制機制束縛,發揮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績效的正向積極影響。注重客戶服務能力品牌提升,做好電力服務全面品牌管理,涉及整體性品牌組織、全員性品牌參與、全程性品牌管理、一致性品牌溝通、全效性品牌考評,塑造更加穩定、可靠、善創新、負責任的電力國企形象。推動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信息化運營能力,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大科技投資力度。同時,注重培育更加開放、兼容、多元、創新的優秀企業文化。
五、研究結論
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以來,國家政策層面對于電力行業的改革正在不斷提速,國企分層分類改革最終目的也是要提高包括電力企業在內的國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強企業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這無疑對電力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政策要求、體制機制、歷史發展等原因,電力企業多已形成較為固定的發展模式,涉及的業務領域也較為復雜。從現實情況看,由于電力企業所在的外部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不斷發生變化,電力企業在面對新興市場機遇和競爭挑戰時,需要聚焦電力主業積極采取多元化戰略,積極參與競爭,快速搶占市場,分散發展風險。這不僅是市場多樣性的需要,也是現實約束性的要求。電力企業必須發揮優勢,補足短板,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圍繞績效制定實施新的發展戰略。電力企業在“雙碳”新背景下實施多元化戰略時,需要從具體實際出發,采取不同以往的戰略路徑。一是提升企業在復雜環境下的動態能力,按照“感知、補足、重構”的過程來獲取和提升該能力,以企業戰略為導向,并匹配現有資源、能力與市場外部環境;二是構建基于能源互聯網的新型商業模式,可以從實際出發構建“物聯網+”“互聯網+”“能源+”三類商業模式,打造大數據體系、互聯網體系、物聯網體系三大模塊;三是推進基于能源互聯網平臺商業系統的構建實施,包含平臺型企業、平臺客戶和平臺型供應商三大要素;四是推動電力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在完善組織機構設置和公司治理結構、戰略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客戶服務能力品牌提升、推動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優秀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改善,為多元化戰略落地實施提供支撐。
作者:察偉航 單位:山東網瑞物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