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蒙藥熏洗治療橈骨遠端骨折體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5年第一期
1治療方法
1.1體征及癥狀:骨折后在外形表現有明顯畸形,側面上看其外形如“餐叉樣”,觸摸時可觸及近側端向掌側突出,局部腫脹,明顯壓痛,手指麻木或活動受限等癥狀出現。
1.2診斷:根據體征、癥狀及X片表現易準確診斷和掌握骨折類型。
1.3蒙醫傳統正骨手法復位:患者取坐姿位或仰臥位,手心向下方位,一助手固定患肢前臂近端,術者在患處噴藥酒,以兩個拇指在骨折處牽拉按壓,同時以兩食、中指以提、拉、頂、抖等手法準確果斷的整復。
1.4小夾板固定:整復滿意后在掌側骨折近端加一壓墊,在背側骨折遠端加壓墊。同樣的手法復位史密斯骨折時,在掌側遠端加壓墊,背側近端加壓墊,(克雷氏骨折:手掌尺偏大概30度,碗屈20°;史密斯骨折:背伸25°,尺偏15°),固定再以橈骨遠端夾板固定,前臂吊帶懸吊4~6周。
1.5噴酒按摩:噴酒療法是蒙古族獨特的骨傷療法。它既是一種精神療法,也是一種氣功療法。它是一種生物力學療法、精神療法、氣功療法結合的一種順其自然、身心兼治、氣血為師、巧妙手感、以力對力手法、回歸自然界的奇特療法。
1.6蒙藥熏蒸配合功能鍛煉:蒙藥潤僵湯具有促進氣血運行、活血化瘀、改善關節功能作用。在橈骨遠端骨折處的使用方法:患者在進行腕關節熏洗的過程中,需要主動作腕關節伸屈動作。藥方用清水1000~2000mL浸泡15~30min后再煎制,煮沸10min后將藥水倒入盆內,用其熱氣熏蒸患者關節,待溫度稍涼達到適宜溫度時,用紗布浸泡藥水后,反復擦洗受傷關節處直到水溫冷卻,或用藥水浸泡受傷關節保證每天1劑,3~4次,每次熏洗20~30min,可重復使用藥水,但在加熱時連同藥渣一起加熱。功能鍛煉方法:在復位固定后當天手指屈伸、握拳前臂肌肉收縮練習,防止肌腱粘連和肌萎縮。進行患肢未固定關節的活動,包括肩部懸掛位擺動練習和肘關節主動屈伸練習。2~3d后做手部關節主動運動,并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及用力程度。做肘關節屈伸活動,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動范圍。拆除外固定后,以關節運動療法為主,每日1~2次。
2結果
2.1療效標準:根據Dienst腕關節功能臨床評定標準。優:腕關節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功能及握力與對側相同,掌屈或背伸減少<15°;良:腕關節偶然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減少15~30°;可:腕關節經常疼痛,工作時活動輕度受限,功能及握力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30~50°;差:腕關節持續疼痛,工作能力減弱,正常勞動受限,功能及握力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50°[4]。
2.2治療結果:隨訪6個月~18個月,平均11個月,所有病例獲骨性愈合,根據Dienst腕關節功能臨床評定標準,其中優35例,良12例,可5例,差0例,優良率90.38%。
3結論
在本研究內的2年運用傳統蒙醫整骨手法治療52例橈骨遠端骨折,骨折愈合率基本達到100%。這當中功能復位40%,解剖復位57%,因外固定的緣故二次復位3%。體會到蒙醫傳統手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具有方便群眾,使患者痛苦少,療程短,費用低,合并癥少,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復好等優點。這里特別提到的是醫生一定要有嫻熟的蒙醫傳統整骨手法基礎和充分分析骨折移位方向的立體思維,是手法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作者:孟克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蒙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