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鼻內窺鏡技術在鼻科手術中的臨床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美容醫學》2017年第6期
【摘要】目的:探討鼻內窺鏡技術在鼻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在筆者所在醫院鼻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給予觀察組患者鼻內窺鏡技術治療,就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和術中出血量的多少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2.50%)明顯高于對照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看,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結論:在鼻科手術中,鼻內窺鏡的應用價值高,可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具有安全、直觀、微創和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在鼻科手術治療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鼻科手術;鼻內窺鏡技術;鼻科疾病;應用價值
近年來,鼻內窺鏡技術是鼻科新技術之一,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在神經外科、眼科和頭顱外科均得到了良好的應用。鼻科手術由于手術操作視野小、照明光線不足,使得手術操作空間較小,需要尋找新的輔助技術[1-2]。本研究選取在筆者所在醫院鼻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鼻內窺鏡技術在鼻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鼻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21~76歲,平均(56.4±11.5)歲;病程1個月~3.2年,平均(1.0±0.4)年;鼻中隔偏曲3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20例、慢性鼻竇炎18例及鼻出血12例。按照隨機分配表和入院序號將所有患者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檢查和基礎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治療,觀察組患者在鼻內窺鏡技術下接受手術治療,具體如下。
1.2.1鼻中隔偏曲治療
鼻內窺鏡技術深入鼻腔,照明光線充足,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在鼻中隔偏曲治療上起到重要作用。患者取仰臥位,用濃度1%丁卡因鹽酸腎上腺素棉片于鼻腔表面行麻醉,采用濃度1%利多卡因腎上腺素行鼻中隔黏膜下、皮膚和偏曲側鼻中隔黏膜交界處局部浸潤麻醉。在鼻內窺鏡技術輔助下于中隔黏膜和皮膚交界處行“C”切口,用鼻中隔黏膜刀充分剝離黏骨膜與黏軟骨膜,然后切開中隔軟骨,分離對側黏骨膜,在保留鼻中隔軟骨時使用鼻中隔多關節咬骨鉗切除偏曲骨質,并用膨脹海綿填塞雙側鼻腔[3-4],于2d后在鼻內窺鏡輔助下取出。
1.2.2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療
在該疾病的治療上,低溫等離子技術可消融離子液化組織,吸收流出的液化部分,保持黏膜的完整性[5]。手術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濃度1%丁卡因鹽酸腎上腺素棉片行局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于鼻內窺鏡下1%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液行鼻甲浸潤麻醉,插入等離子探頭,在鼻甲后端打3~6個孔,打消融針,用于改善鼻腔通氣功能[6]。
1.2.3慢性鼻竇炎治療
手術操作為: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濃度1%丁卡因鹽酸腎上腺素棉片行局部麻醉,并注射1%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液用于浸潤麻醉解剖部位周圍的黏膜,充分開放額竇、上頜竇、篩竇和蝶竇,完全徹底清除鼻腔內膿液和病變組織,帶操作結束后于鼻腔內填塞膨脹海綿,并于2d后在鼻內窺鏡輔助下取出[7]。
1.2.4鼻出血治療
具體操作為:患者取仰臥位,行局部麻醉,取出鼻腔內填塞物,用吸引器吸出血塊,充分暴露出血部位,找出出血點精準止血,用微波或電凝法止血。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重點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程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術中出血量等方面進行觀察比較;擬行下列標準,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值,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不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社會工作;無效:相比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甚至出現惡化跡象。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出血量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為(59.05±35.84)ml,對照組患者平均出血量為(68.24±36.24)ml,觀察組患者平均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鼻科常規手術視野小,對手術操作不利,同時由于額鏡、頭燈等照明設備光線不充足,導致手術視野能見度差,存在盲區。而鼻內窺鏡技術是一種新型的輔助技術,其系統配有冷光源、顯示器和攝像機,其鏡頭為0°~120°鏡頭,照明光線充足,可深入到鼻腔內,可顯示出鼻腔內的微小病變。與無影燈相比其亮度高20倍,將3.5mm小孔病變組織放大500倍,因此可為手術操作創造良好的環境[8-9]。與傳統破壞性手術相比,可在徹底清除病灶病變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留鼻腔生理功能,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和治愈率高的特點,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10]。
鼻腔疾病為常見的臨床疾病,包括多種類型,主要包括肥厚性鼻炎、鼻出血、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竇炎等。本研究80例行鼻科手術患者中,均有上述類型的疾病。具體來說,鼻中隔偏曲(外傷、鼻部疾病與先天畸形是鼻中隔偏曲的主要病因)手術矯正治療可治愈;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是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癥狀,病因為鼻腔黏膜血管舒縮功能失調、植物神經紊亂,導致鼻腔黏膜靜脈擴張、肥厚和增生,出現鼻塞憋氣和打鼾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11];慢性鼻竇炎:目前,慢性鼻竇炎的病因尚未明確,臨床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而鼻內窺鏡技術在恢復鼻竇引流、通氣等操作上,均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鼻腔外側壁有鼻丘、鼻甲和鉤突等解剖結構;鼻出血治療:鼻出血為常見病,出血量大、止血難度大,出血位置的準確確定有困難。填塞鼻孔等傳統止血方法效果不佳,且并發癥較多。在鼻出血的治療上,分析找出出血原因、明確出血位置,特別是隱蔽出血點是關鍵,鼻內窺鏡可擴大手術視野,多角度、充分暴露鼻腔內血管,對于明確出血點有很大幫助[12]。鼻內窺鏡技術通過借助內窺鏡光照充足、配套手術器械等,規范手術操作。
與傳統根治性或全部刮除鼻竇內黏膜破壞性手術相比,能夠在完全清除病灶病變的同時,保證引流和通氣良好,最大限度上保留鼻腔與鼻竇正常的黏膜與結構。同時,鼻內窺鏡手術還可根據患者病情嚴重性,依靠鼻腔、鼻竇自身生理功能治愈鼻息肉、鼻竇炎和鼻炎等。鼻內窺鏡技術導光性強、手術視野清晰、多角度,能夠直接窺視鼻腔內各鼻竇開口、鼻竇內部隱蔽狹窄處、鼻咽部細微病變等重要的病變部位。在輔助手術治療的同時,鼻內窺鏡還可攝像、保存資料,對于會診、教學觀摩和科研總結等也有重要作用[13]。在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降低術后復發率作用明顯。臨床實踐數據顯示,80%鼻腔疾病患者均可在鼻內窺鏡技術輔助下治愈,達到根治的目的[13]。
在臨床上,鼻內窺鏡手術適應證較多,鼻腔與鼻竇良性腫瘤切除,鼻腔與鼻竇惡性腫瘤探查,慢性鼻竇炎、慢性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出血等,均可在鼻內窺鏡技術下行手術操作,可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此外,除了在鼻科手術中具有應用外,在神經外科、眼科和頭顱外科均得到了良好的應用,同樣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綜上所述,鼻竇炎、鼻炎、鼻出血等鼻腔疾病,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需給予手術治療。但傳統輔助技術視野小,操作難度大。本研究認為,在鼻科手術中鼻內窺鏡技術可充分暴露鼻腔手術視野,確定病灶,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馳.淺談鼻內窺鏡在鼻科手術中的應用方法及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4,19(9):251-252.
[2]張冰,薛希均,曹現寶,等.鼻內窺鏡技術在鼻科手術中的臨床應用[EB/OL].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21(2):145-147.
[3]殷顯輝.鼻內窺鏡手術和傳統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11(9):71-73.
[4]盧新豐,郭自奇.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J].中外醫療,2010,30(11):10-12.
[5]唐凌.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效果及護理對策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3,24(1):105.
[6]趙威,吳擁軍.功能性鼻內窺鏡術后慢性鼻竇炎綜合治療研究述評[J].中醫學報,2013,24(2):188-190.
[8]李紀輝,朱漢平,磨賓宇,等.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13,10(9):1512-1514.
[9]張幫才.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5(7):1609-1610.
[10]宋喜成.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在鼻內窺鏡鼻腔手術中的聯合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4,20(20):26-27.
[11]陳果.鼻科手術應用鼻內窺鏡技術的臨床效果[J].醫藥前沿,2016,6(25):58-59.
[12]張冰,薛希均,曹現寶,等.鼻內窺鏡技術在鼻科手術中的臨床應用[EB/OL].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5(2):145-147.
[13]廖建春.鼻內窺鏡下腦脊液鼻漏修補術的應用解剖與臨床[J].解剖與臨床,2013,18(4):349-352.
作者:付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