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循環內科學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對象與方法
1.教學方法:對照組:在第五學年實習課時,按傳統教學法施教。實驗組:在第五學年實習課時,在傳統教學法施教的基礎上:(1)選擇典型病例,進行病例討論;(2)進行情景模擬,按角色扮演教學法施教:將所有學員每3人分為一組,1人扮演醫生,1人扮演患者,1人為觀察者。經過15分鐘的角色扮演,扮演醫生的賞按照訪談提綱詢問患者,結束后由觀察員匯報整個訪談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情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建立關系、病史問診、溝通技巧和結束談話,然后3人交換,輪流扮演醫生、患者及觀察者,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用適當的言語和行為表達自己的感覺和觀點;(3)觀摩老師與患者作者單位:161042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的交流和臨床操作;(4)學生在老師幫助與指導的基礎上,適當與病人的交流,學習診前、診中、診后的交流技巧;(5)學生能夠獨立與病人交流并診斷處理,只在病人難于交流時老師協助處理。
2.教學效果評估: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采用醫患溝通問卷進行醫患溝通能力學習效果的評估,醫患溝通問卷共30個問題,分為溝通準備、建立關系、收集信息、解釋病情、達成共識和結束溝通六個方面。
二、結果
課程結束后,發放醫患溝通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100%,且全部有效,結果見表1。實驗組在溝通準備與對照組得分基本持平,在收集信息和結束溝通兩方面得分略高于對照組,在建立關系、解釋病情、達成共識方面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傳統方法教學基礎上注重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對于醫學生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討論循環內科疾病特點,患者多數為老年人,多伴有焦慮緊張,如溝通不好得不到患者的認可,對開展醫療工作有很大影響,極易造成醫患關系緊張,處理不當甚至出現醫療糾紛。
傳統教學方法中缺少實際的溝通和交流的具體指導和必要的形式多樣的實踐,使醫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后,常常缺乏人際溝通能力的應對策略,與患者交往中普遍存在著自信心不足、緊張等心理狀態,通過循環內科的臨床實踐,培養醫學生能夠根據病人文化水平、病情特點、心理狀況的不同,選擇病人易于接收的語言形式和內容進行溝通,在溝通過程中能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變化,解答病人的疑問,有效地進行疏導、安慰,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掌握良好的醫患溝通技能,增加患者對醫務人員及院方的信任,增加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醫療糾紛得以化解或使醫療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綜上所述,本次教學研究實踐具有很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導意義,但受到研究的范圍和時間限制,還不夠深入和具體,需要花大的精力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進一步的探索,找出適合不同氣質類型的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方式和方法。
作者:祁莉馮立軍周波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