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略論PRF在口腔醫學中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富血小板纖維蛋白的生物學特性
prf較PRP有更加優良的生物學特性:(1)PRF可機械滯納各種生長因子,并可借助循環血中的葡萄糖胺聚糖與各種生長因子發生化學聯系,PRF中釋放的生長因子可抵抗內源性纖維蛋白酶的蛋白降解作用,延長生長因子的作用時間[2];(2)PRF制備過程中無需添加抗凝試劑及凝血酶制品,不存在免疫排斥反應、交叉感染危險,使用安全;(3)PRF的纖維蛋白網狀結構與人類天然的組織結構非常相似,即組織疏松、孔隙較大、彈性良好,此種特殊結構使得營養成分及氧氣可以輕松的彌散至細胞周圍,促進骨髓干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沉積骨質,加速成骨過程[3];(4)PRF纖維蛋白凝塊中可觀察到大量白細胞,這些白細胞在纖維蛋白溶解過程中可持續釋放免疫調節相關細胞因子,減輕局部不良免疫反應,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4];(5)PRF是具有彈性質韌的半透明膜狀結構,可以作為自體源性生物材料單獨用于植骨手術。正因為PRF具有上述優點,從而避免了PRP所存在的不足:(1)PRP中生長因子釋放過快,作用時間短暫,只能在植入早期起作用[5];(2)PRP制備過程中需要加入異種凝血酶和抗凝血制品,可能會導致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3)PRP在提取過程中,血小板在體外脆弱、易破碎,且不同的提取方法都可能引起PRP的效果不穩定;(4)PRP在臨床上很少單獨使用,一般需與骨粉等混合應用。
二、富血小板纖維蛋白對細胞增殖和分化的影響
PRF中所富含的各種生長因子可以有效的調控成骨細胞,成纖維細胞等與組織修復緊密相關細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凋亡,且作用較PRP顯著。He等[5]分別檢測了PRP和PRF不同時期分泌液中PDGF-AB和TGF-β1的水平,結果顯示:PRP組最大量PDGF-AB和TGF-β1的釋放出現在PRP第1天分泌液中;而PRF組最大量PDGF-AB和TGF-β1的釋放則分別出現在PRF第7天和第14天分泌液中。分別以PRP和PRF不同時期分泌液培養大鼠成骨細胞,PRP組中第1天分泌液能誘導出最大的堿性磷酸酶(ALP)活性,PRF組中最大ALP活性的誘導出現在PRF第14天分泌液中。可以看出在ALP表達和礦化誘導方面,PRF較PRP作用更強、更持久。DohanEhrenfest等[6]將PRF分別與人牙齦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聯合培養,并與未加PRF的對照組比較,PRF對二型細胞均產生明顯而持久的誘導增殖作用和對成骨細胞產生較強的誘導分化作用。1年后DohanEhrenfest等[7]進一步觀察了PRF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體外作用效果。結果,在整個實驗階段,PRF顯示出顯著的促進BMSCs增殖和分化活性。掃描電鏡分析第14天的培養基,PRF組出現比對照組更多的礦化結節。此外,Huang等[8]還發現PRF可通過增加牙髓細胞(dentalpulpcells,DPCs)中骨保護素和ALP的表達,而刺激DPCs的增殖和分化,從而為PRF在促進修復性牙本質形成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1.PRF在修復牙周組織缺損中的應用:傳統的牙周非手術治療獲得的牙周組織再生非常有限,而采用骨或骨的替代品等移植材料來修復牙周組織缺損可獲得明顯的牙周組織再生。Anilkumar等[1]報道利用側方移位齦瓣聯合PRF膜植入法修復牙齦退縮,術后1個月時病人無任何術后并發癥,傷口愈合良好;術后6個月,裸露根面被完全覆蓋,牙齦形態和色澤得完美恢復。Sharma等[9]比較了植入PRF的翻瓣清創術與單純的翻瓣清創術治療慢性牙周炎三壁骨內缺損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植入PRF的翻瓣清創術患者,其牙周探診深度(probingdepth,PD)平均減少4.55mm,附著水平(attachmentlevel,AL)平均恢復3.31mm,骨缺損平均恢復48.26%;而單純翻瓣清創術患者,其PD平均減少3.21mm和AL平均恢復2.77mm,骨缺損僅恢復1.8%。繼之該學者又進一步比較了聯合PRF的翻瓣清創術與單純的翻瓣清創術治療下頜牙Ⅱ度根分叉病變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PRF具有明顯促進牙周組織再生的功能,聯合PRF的翻瓣清創術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骨缺損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翻瓣清創術[10]。
2.PRF在修復種植體周圍骨缺損中的應用:骨量充足與否是影響牙種植術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牙種植體周圍骨缺損可明顯影響種植術的成功率和臨床效果。2002年,Nkenke等[11]報道了使用PRF修復牙種植體周圍的骨缺損,移植材料與種植體微小螺紋可形成良好的骨結合,并能明顯縮短愈合時間。Jang等[12]通過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了PRF在修復種植體周圍骨缺損的良好效果。此研究中實驗組種植體周圍骨缺損處充填了PRF和絲素蛋白組成的復合材料,而對照組種植體周圍骨缺損處未充填任何材料。待種植體完全愈合后,檢測兩組中取出種植體所需扭矩。其中,實驗組為30.34N•cm,對照組僅為21.86N•cm,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骨-種植體接觸率(BIC)實驗組為43.07%,對照組僅為15.37%,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
3.PRF在上頜竇底提升術中的應用:上頜竇底提升術的概念提出于20世紀70年代,即在上頜竇底黏膜與竇底骨之間植入骨移植材料,以增加竇底骨的高度,理想的骨移植材料是影響手術成功率和療效的關鍵。Choukroun等[13]在行上頜竇底提升術中填入異體凍干骨與PRF的混合物,發現實驗組術后4個月的骨組織成熟程度與對照組(僅填入異體凍干骨)術后8個月骨組織成熟程度相似,而且二者的骨量相當,表明PRF具有促進骨質早期愈合的能力。此外,Inchingolo等[14]在聯合上頜竇提升術的牙種植術中,使用了PRF和Bio-Oss作為充填材料。術后不僅出現了理想的種植體穩定性和明顯增加的種植體周圍骨密度,而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疼痛反應及種植體周圍常見的術后軟組織癥狀。
4.PRF在口腔其他領域中的應用:有報道顯示,PRF可應用于修復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根尖周骨缺損。其術后1周可見牙齦軟組織愈合良好,未出現明顯疼痛、腫脹等GBR常見并發癥;術后6個月缺損區骨質密度即與周圍骨密度相同,界限完全消失[2]。此外,PRF尚被應用于拔牙窩早期骨愈合的研究[15]。國外有關PRF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已較為普遍,但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然而,PRF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且制備簡單、價格便宜,有較強的臨床推廣價值。隨著PRF相關基礎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其用途一定會更加廣泛.
作者:鄭友麗張國志單位:深圳市人民醫院口腔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