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容心理與整形美容外科醫療糾紛發生的相關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摘要]近年來,隨著整形美容學科的發展,在美容整形過程中使一些求美者得到形象改變的同時也帶來了美容整形的醫療糾紛,使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隨著生物-醫學-心理模式的發展,美容心理學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日益受到整形美容界學者們的關注。因此,關注術前求美者的心理問題,加強醫患溝通成為整形美容業防范醫療糾紛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從美容心理學與整形美容外科醫療糾紛發生的相關因素做闡述。
[關鍵詞]美容心理學;醫療糾紛;體像障礙;認知行為
治療整形美容外科以手術而達到改善求美者愛美的需求,其手術的開展已近百年歷史,近來整形美容外科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隨著醫療美容機構日趨增多,越來越多的求美者愿意通過美容整形手術改變自己的形象。通過美容整形手術,一方面增加了美容求美者的自信,改變了其人生,但另一方面,我國美容整形外科行業中也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醫療糾紛的不斷發生,使之成為整形美容外科的焦點問題。如何在整形美容手術中使求美者滿意又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是整形美容外科醫生關注的問題。美容心理學的發展和不斷深入研究,越來越多被應用到整形美容手術中,筆者從美容求美者常見的心理障礙的甄別和處理分別做了具體闡述,現報道如下。
1醫療糾紛的概念
醫療糾紛作為目前一個敏感話題,主要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中,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醫療機構中工作人員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和后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程度不同、相互爭執、各持己見。由于醫患雙方對醫療后果極其發生原因在認識上產生分歧而訴諸醫療行政管理部門或司法機關提請審理。醫療糾紛包括醫療過失性和非醫療過失性兩大類。前者包含醫療事故和醫療差錯,而后者又可分為誤解型糾紛、醫療合并癥糾紛,醫療意外糾紛[1]。據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發現,在不同的醫療糾紛案件中,由于醫務人員技術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緣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語言溝通方式和醫德醫風等問題[2]。
2整形美容外科學的特點
整形美容的結果需求是為了引發自我及他人心中的美感,因此整形美容外科可稱為“醫學-心理學綜合學科”[3]。隨著我國整形美容外科的迅猛發展,與之密切相關的心理學問題也日益突出。畸形嚴重的整形美容外科受術者往往體驗到巨大的生理痛苦和精神折磨;但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發現許多畸形并不嚴重但卻整形欲望強烈的求美者,實際上他們是在尋求身體意象的矯治,因此,有時心理缺陷是其求醫的真正原因[4]。在臨床上整形美容醫師評價所行美容手術是成功的結果,而受術者卻并不滿意,70%以上的糾紛與受術者的心理狀態有關[5]。這種情況充分體現了美容外科的特點:美容手術的最終目的并非為治療疾病,所以對受術者不能稱為患者,而是為了改善其自身對外觀不滿的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因此,可以認為美容外科是用手術的手段解決受術者心理上的困惑。
3整形美容外科求美者的特點
并非每一位容貌體形缺陷者都有治療的要求,而對有治療要求的求美者,在準備求治期間、就醫期間、接受治療前的等待期間和治療后恢復期間,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相應心理狀態,術者針對不同期間的心理特點采取適當的措施有利于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美容外科求美者的一般心態:求醫心切、試探、羞澀、審慎、期望值過高[6]。在臨床實踐中,會遇到以下4類的求美者:順應他人型、偶像崇拜型、動機模糊型、情緒受挫型[7],應區別對待,慎重為其手術。
4美容外科求美者常見心理障礙的甄別和處理
在美容外科求美者中比較集中的心理障礙包括:自卑、人格障礙、丑陋恐懼癥、偏執。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常是不易被察覺的一種獨立的心理疾病——體像障礙(bodydysmorphicdisorder,BDD)。
4.1體像障礙的概念與發生率:體像(bodyimage)是指人們對自身的心理感受,即對身體的姿態和感覺的總和[8]。體像障礙又稱軀體變形障礙(bodydysmorphicdisorder,BDD),是Morselli于1886年首次在醫學文獻中提出的,最初被稱為畸形恐懼癥[9]。根據美國整形外科學會的調查,2008年美國有3821,719的美容手術和微創治療,這些數據是1992年的82%[10]。BDD多作為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強迫癥的伴隨癥狀被發現。BDD一般發生率為0.7%~2%[11],在整形美容外科中BDD的患病率為2.0%~40.0%[12]。Hsuc等調查了新加坡198例曼德勒美容診所的患者和198例普通門診的患者,結果顯示美容中心BDD的患病率為29.4%[13]。7%~15%的BDD具有者經常尋求美容手術,12%尋求皮膚美容,82.6%的尋求美容者術后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反復或再次手術也不能達到使他們認為滿意的結果,最終可能產生醫療糾紛[14-16]。
4.2體像障礙的癥狀和診斷標準:體像障礙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關注自身外貌、夸大缺陷、關心他人評價、掩飾行為、自身痛苦、抑郁、焦慮、自殺。中國精神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將該病歸入軀體形式障礙,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第十版(ICD-10)將其歸入疑難病障礙,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稱為體像障礙[17]。目前臨床常用以DSM-IV-TR診斷體像障礙,標準如下:①一個外表正常的人存在對身體想象的先占觀念,或存在輕微缺陷,但給予過分的關注;②這種先占觀念引起臨床上的明顯痛苦,并導致在社會功能、工作及其他功能上的紊亂或損害;③這種偏見不能用其他心理障礙來解釋個體對身體外表的過分關注[18]。
4.3體像障礙的甄別:BDD作為一種心理疾病越來越受整形美容外科的關注,在臨床工作中會遇到對自身外表過分關注而前來手術者,而有BDD傾向的求美者一直是整形美容外科手術的禁忌證,對有體像障礙者實施美容手術,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帶來諸多因對手術后的不滿引起的糾紛和麻煩。因此,在整形美容外科中對求美者術前進行心理評估以篩查出可能有BDD的患者,給予相應的藥物和心理治療遠勝過手術。Sarwer[19]等學者建議對BDD的篩查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評估:①求美者的動機和期望;②心理狀態和病史;③對自身體像的關注;④對患者行為的觀察。我國南京腦科醫院的魯龍光等[20]制定了體像障礙自評量表,但問卷并不能完全揭露癥結所在,需要醫生與求美者面對面地深入交流才能確認,術前交流時間甚至需長達手術持續時間的2~3倍。交談需要了解的內容如下:①是否常處于對自身缺陷的焦慮之中?②自認為外形缺陷帶來沉重的痛苦;③受到外形缺陷的影響及程度,如社會逃避,每天遭受煎熬超過1h。簡言之,整形美容外科醫生認為求美者的缺陷微不足道,而求美者對缺陷的不滿卻及其強烈,便可懷疑體像障礙的存在。
4.4體像障礙的治療: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可從以下方面嘗試采用:①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抑郁藥為解決方法,有時一種抗抑郁藥在一個病例中無效,可改用另一種。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以及三環類抗抑郁劑對BDD癥狀的治療是成功的[21],但目前仍不十分成熟,有效率為65%;②心理干預治療:心理治療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CBT)目前被公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此外,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自我對抗技巧和認知想象療法等治療方法也被用于BDD患者的心理治療;③心理治療聯合手術治療,在美容醫生和心理醫生的密切配合下對部分體像障礙者雙管齊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dgerton等對100例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整形美容受術者實施手術聯合心理治療,87例在術后接受平均6.2年的隨訪,其中82.8%的患者心理狀況較之前有明顯的改善[22]。BDD在國外已引起整形美容外科醫生的廣泛關注,在我國整形美容外科起步晚,美容業的醫生對BDD的關注程度不夠。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越來越多的愛美者求助與整形美容手術,在其中有不少BDD患者,因對術后效果不能接受而造成大量的醫療糾紛。因此,我國整形美容外科醫生應對體像障礙的求美者給予更多的關注[23],這是一個值得臨床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5預防心理因素引起美容外科醫療糾紛的措施
5.1勤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整形美容外科是集醫學、美學、心理學于一體的綜合交叉性學科,整形美容外科醫生不但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同時也需要有心理學、倫理學、美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和較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整形美容外科醫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掌握對不同求美者的語言溝通,才能杜絕和減少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發生[24]。在咨詢過程中,常會了解到咨詢者的隱私,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求美者是“弱勢群體”,為她(他)們保守秘密,尊重其隱私權,可以有效避免激發其心理失衡,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2相互尊重,理解來訪者:整形美容外科醫生之間應以禮相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決不能“文人相輕”,個別醫生甚至在受術者面前指責其他醫生進行挑唆,而引起本不應該發生的糾紛,所以,每名醫生應有自知之明,謙虛謹慎,即便對外院醫生所做的手術,也不能品頭論足,說三道四,故意貶低,以此來抬高自己打擊別人。
5.3加強規范管理,確保質量與安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是醫院的立足之本,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扎實的理論基礎是一個臨床醫生開展醫療工作的基礎。整形美容外科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各項臨床診療常規和操作規范,手術后的后續治療醫護配合,妥善處理手術并發癥和術后意外發生,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積極處理,將醫療糾紛化解于形成之前。在醫療資質認證上嚴格執行美容主診醫師上崗制,沒有美容主診醫生資格證書或證書過期的醫生嚴禁做整形美容手術,以防無證操作帶來的醫療糾紛。在管理上嚴格執行手術分級管理制度,不越級手術,確保手術的質量和安全[25]。在臨床診療和手術過程中重視各種證明醫療行為必要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資料收集,包括:①病歷的書寫;②手術方案的具體制定和手術操作的實施步驟;③疾病的知情同意和手術同意書的簽署;④手術過程的記錄和術后注意事項;⑤術前、術后照相;⑥告知注入物、置入物(假體)使用應注意的問題。
5.3良好的醫患溝通,防止糾紛發生: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活動過程中,醫患雙方圍繞醫療主題和患者的健康問題進行不斷深化的信息交流,是一個由患者感受表露-醫生感知感受-醫生表露-患者感知感受表露的循環心理過程,在這個醫患溝通的過程中是醫患之間各種聯系和一切診療活動的基礎[26]。國內學者孫麗華等調查數據顯示,分別有14.89%的醫護人員和41.32%的患者認為醫護人員的行為影響了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27]。由此可見,良好的醫患溝通對于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作為醫學與美學相結合的整形美容外科,要求臨床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更要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藝術。通過溝通,充分掌握求美者心理特征,了解其受術動機和心理期望值。由于受術者術前的期望值對術后滿意度的影響較大,因此,對受術者進行術前心理評估十分重要,根據評估結果對不同心理特征的手術者及時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消除受術者的疑慮,理性接受術后的效果。如對輕微心理障礙的受術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對于自戀型受術者,要使其對術后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因術后失望而引起醫療糾紛。
5.4重視受術者的心理:首先要認識和重視美容外科有別于其他醫學專科的兩條原則:受術者優先原則和醫方拒絕原則。即一項手術是否需要、要求達到的效果等都要認真聽取和尊重受術者的意見,醫生可以結合醫學美學的特點給予建議和引導,不可動員和夸口,但對要求不切合實際和期望值過高、有嚴重心理問題或在咨詢過程中高度懷疑有體像障礙的求美者,醫生應該婉言謝絕為其手術[28-29]。
6總結
整形美容外科是運用多種醫學技術,包括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等對人的容貌和身體其他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造塑形,從而增強人們外在的美感,是一門集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與一體的醫學科學,整形美容外科即人體雕刻。但在整形美容外科實際工作中,臨床醫生和求美者有時不能對手術結果達到一致的認可,出現美容術后滿意率下降[30],醫療糾紛增多。美容心理學的發展給整形美容外科的術前心理診斷、篩查提供了一定的臨床診斷依據,使整形美容外科醫生能對求美者術前有充分的了解,更好的把握求美者的手術目的和求美行為,甄別病態人格的就醫者,減少因術后不滿意引起的醫療糾紛。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整形美容醫學的臨床工作中。綜上所述,整形美容外科的醫療糾紛和美容心理學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將美容心理學和整形美容外科更好的結合,可減少臨床誤診和漏診率,增加術后滿意度,杜絕因整形美容引起的醫療糾紛。如何更好的將美容心理學運用到臨床實際工作中是廣大整形美容外科醫生值得研究的一個領域。
[參考文獻]
[1]匡瑞霞,李慧超,陳振雨,等.淺談美容手術的醫療糾紛和防范[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4,10(3):168-170.
[2]衛茂玲,蘇維,李幼平,等.醫患溝通系統評價證據的循證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12):1100-1104.
[3]何倫,何家聲.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對美容醫學的意義和作用[J].中國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0,11:230-232.
[4]劉晨,欒杰,叢中,等.整形美容外科手術對受術者體像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08,17(4):578-581.
[5]彭曉云,周志剛,陳德添,等.防范美容外科糾紛的思考[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4,10(2):106-107.
[6]陳小平,朱曉華.醫療美容心理學[M]//李蘭娟,馬奇.浙江省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培訓教材.杭州:浙江省醫學會,2007:11-18.
[7]夏兆驥,高景恒,何倫,等.美容外科學及整形美容心理學基礎[M]//王煒.整形外科學.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70.
[8]朱武,張其亮.醫學美容與社會心理因素[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4,10(6):376-378.
[14]楊冠華,劉蘇寧,邢亞楠.整形與美容手術中的軀體變形障礙[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12(5):302-303.
[15]李偉宏,張碩非,曹真勝.口腔正畸人群體像障礙發生率的對照探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4(2):153-155.
[16]周常青,超,李東.美容就醫者體像障礙評分與術后滿意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7,13(5):299-301.
[17]李新純,劉鐵橋.體像障礙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3):131-134.
[20]魯龍光,陳圖農,陳建國,等.體像障礙自評量表的初步制定[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5):299-302.
[21]朱曉華,陳小平,潘順英,等.面形異常者體像障礙的測定和分析[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7,8(6):291-293.
[22]姜曉麗,張晨.體像障礙與整形美容外科[J].遼寧醫學,2010,24(2):86-88.
[23]張君芳.整形美容手術接受者50例心理狀態解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5):272-273.
[24]鄭金滿,王敏,陳亞紅.美容外科醫療糾紛的原因與防范[J].2014,3(22):448-449.
[25]張新升,張勇,朱子昱.眼科醫療糾紛的原因及防范[J].醫院管理論壇,2013,30(6):23-26.
[26]黃玉蓮,尚鶴睿.影響醫患溝通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1,24(4):79-81.
[27]孫麗華,孫晶.關于醫患溝通的調查及溝通藝術的探討[J].現代醫院管理,2007,2(16):55.
[28]孫惠,方芬,汪東海.頜面部體像障礙求術患者的健康教育內容的構建和干預效果的觀察[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6,17(2):87-88.
[29]薛莉莉,王濤.美容心理學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5,17(5):91-92.
[30]周羽.面部美容外科術前診斷問題及其有效對策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22):1936-1939.
作者:劉友山;甘麗;俞凱莉;應為紅;申五一 單位:浙江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