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中醫證候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探究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患者中醫證候的特點以及與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的關系。本研究根據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在社區中隨機篩選出MCI患者120例,正常對照組60例,比較兩組人群的中醫證候,并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檢測MCI患者血清BDNF水平。結果顯示,MCI患者中醫體質平和質34例(28.33%),偏頗體質中以陽虛質及氣虛質為主。在中醫辨證分型中,以脾腎虧虛證52例(43.33%)、氣血不足證18例(15.00%)為主。MCI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MCI患者中脾腎虧虛證血清BDNF水平顯著低于非脾腎虧虛證血清BDNF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MCI在腎、脾、心三臟虛損的基礎上,兼有痰、淤等邪,提示MCI為本虛標實之證。MCI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顯著降低,且脾腎虧虛證血清BDNF水平顯著低于非脾腎虧虛證血清BDNF水平,提示血清中BDNF水平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脾腎虧虛證患者能夠通過溫陽益氣、健脾補腎來改善腦內BDNF水平,從而改善認知功能,符合中醫治未病思路。
關鍵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中醫證候;血清;BDNF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者認知損害,盡管MCI可出現各種癥狀,但記憶喪失是主要的癥狀,又被稱為“遺忘型MCI”,介于正常老化與癡呆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PetersenandNegash,2008),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前驅階段。研究表明,MCI患者通常以每年約10%~15%的速度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Tabertetal.,2006),由于MCI是阿爾茨海默病前驅階段,人們很難引起足夠的重視,但MCI轉化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總體趨勢是不斷上升的,一旦形成阿爾茨海默病,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而且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MCI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現代研究認為,MCI是在大腦慢性老化的基礎上,由于社會心理因素和生物學因素的作用,從而誘發腦部產生病變。影響MCI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增長、受教育程度、性別、生活方式、高血壓、心臟病等(戈改真等,2009,中國老年學雜志,29(13):1718-1720)。劉楠等(2014)研究證實,腦血管患者和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均是MCI的高危人群。Tervo等(2004)的研究發現攜帶ApoEε4等位基因能增加發生MCI的危險,并與高血壓有協同作用。根據MCI的臨床表現,MCI可歸屬于中醫學“健忘”、“神病”、“文癡”等范疇。中醫學認為,MCI的病位在腦,其發病基礎在于腎精虧虛,氣滯血瘀、痰濁上擾,氣血生化不足會導致血瘀,腎藏精,主骨生髓,是為先天之本,而腦有賴于需腎精充養,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精需后天脾胃運化的精微來充養(彭曉紅等,2011)。有研究認為,引起MCI發病的主要因素是脾虛,這是由于脾虛虧損后導致痰濁血瘀,即認為MCI疾病的根本歸因于本虛標實(楊秀麗,2010)。研究認為,MCI中醫證型可以歸納為氣郁證、腎虛證、血瘀證、氣血虧虛證、腑滯濁留證、痰濁證、熱毒內盛證、陰虛陽亢證(余忠海和李亞明,2013,時珍國醫國藥,24(3):689-691)。MCI患者幾乎存在不同程度的氣虛血瘀證候,氣虛與血瘀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安娜等,2009,新疆中醫藥,27(1):6-7)。由于目前對于AD的治療不盡如人意,故迫切要求在疾病的早期即能確診,MCI可能是有效治療癡呆的最佳時間窗(吳正治和田先翔,2008,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18(2):76-86)。同時對MCI進行早期干預也體現了中醫“早期防變”思想,中醫強調“治未病”的思想,對疾病的治療注重早期預防,中醫治病不良反應小,這也是中醫防治MCI優勢所在。Korley等(2015)研究發現,認知功能損傷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的突變密切相關。BDNF是神經營養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對多種類型的神經元具有分化、增殖、營養作用,與學習、記憶功能及認知過程密切相關(王新德,1996,中華神經科雜志,29(6):379-380),在腦組織中,BDNF主要分布于大腦皮質、海馬和杏仁核,BDNF促進神經細胞的分化和生長是通過與神經細胞特定的受體相結合。有研究表明,腦出血患者血清中的BDNF水平與患者認知功能損傷密切相關,血清中BDNF水平能夠反映腦出血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傷程度(劉宇明等,2016)。BDNF在腦內合成,可透過血腦屏障,通過檢測血清中BDNF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腦脊液BDNF水平變化(Crowetal.,2003)。本研究根據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標準,通過比較兩組人群的中醫證候,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檢測MCI患者血清BDNF水平。為此探究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醫證候特點以及與血清BDNF水平的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理論依據。
1結果與分析
1.1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本研究中MCI組120人,平均年齡(68.25±2.63)歲,其中男性38人(31.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1.5%;對照組60人,平均年齡(65.35±1.63)歲,男性20人(33.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5.0%。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在組間均衡可比。
1.2MCI中醫證候的分布本研究中120例MCI患者中醫體質平和質34例(28.33%),偏頗體質中陽虛質27例(22.50%),氣虛質16例(13.33%),其次依次為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血瘀質、特稟質等,復合體質26例(表2),主要以陽虛加氣虛質為主,提示MCI患者體質以陽虛質及氣虛質為主。在中醫辨證分型中,脾腎虧虛證52例(43.33%),氣血不足證18例(15.00%),依次為陰虛陽亢、痰濁蒙竅、瘀阻腦絡、腑滯濁留和熱毒內盛,兩者及以上證型并見者22例(18.33%)(表3),顯示MCI脾腎陽虛和氣血不足者最多,在腎、脾、心三臟虛損的基礎上,兼有痰、淤等邪,提示MCI為本虛標實之證。
1.3MCI組與對照組血清BDNF水平比較MCI組血清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血清BDNF水平(p<0.05),結果說明MCI患者輕度認知功能損傷中,BDNF水平的降低表示神經營養不足,說明血清中BDNF水平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1.4MCI主要證候之間血清BDNF水平比較脾腎虧虛證血清BDNF水平顯著低于非脾腎虧虛證血清BDNF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5)。結果提示脾腎虧虛證患者能夠通過溫陽益氣、健脾補腎來改善腦內BDNF水平,從而改善認知功能。
2討論
輕度認知障礙在中醫學中大致可以歸為“健忘”,歷代醫家對此也有論述,嚴用和在《濟生方》中指出:“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清寧,思則得之矣”。意謂健忘與傷脾有關,《醫方集解》云:“人之精與志,皆藏于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提示健忘本于腎精不足,亦與心有關,目前中醫對MCI的病機認識仍處于研究階段,李浩和姚明江(2006,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3(11):4-5)認為“虛淤濁毒”為MCI的基本病機。徐世軍等(2011,中醫雜志,52(19):1627-1629)認為MCI以各種基礎疾病導致腦絡不通,氣血不能上榮,腦內氣血逆亂,從而變生痰瘀等病理產物,使腦絡受損,形成絡病。莫霄云(2014,山東中醫雜志,33(7):541-542)的研究表明MCI的主要證候表現為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和瘀阻腦絡。本研究在中醫體質方面,以陽虛質、氣虛質較為常見,中醫辨證分型以脾腎虧虛證和氣血不足證最為常見。結果提示MCI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腎、心三臟的虧虛,標實為痰濁,淤血的阻滯,亦提示上述兩型在MCI證型分布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中120例MCI患者中醫體質平和質34例(28.33%),偏頗體質中陽虛質27例(22.50%),氣虛質16例(13.33%),其次依次為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血瘀質、特稟質等,復合體質26例,主要以陽虛加氣虛質為主,提示MCI患者體質以陽虛質及氣虛質為主。在中醫辨證分型中,脾腎虧虛證52例(43.33%),氣血不足證18例(15.00%),其次依次為陰虛陽亢、痰濁蒙竅、瘀阻腦絡、腑滯濁留和熱毒內盛,兩者及以上證型并見者22例(18.33%),顯示MCI脾腎陽虛和氣血不足者最多,在腎、脾、心三臟虛損的基礎上,兼有痰、淤等邪,提示MCI為本虛標實之證。關于MCI患者血清BDNF的研究,劉明宇等(2016)認為MCI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正常對照組比較,MCI組血清BDNF水平也顯著降低,這與劉明宇等的結果相一致。結果說明MCI患者輕度認知功能損傷中,BDNF水平的降低表示神經營養不足,同時也表明血清中BDNF水平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研究還發現,MCI患者中脾腎虧虛證的血清BDNF水平明顯低于非脾腎虧虛證,提示脾腎虧虛證患者可通過溫陽益氣、健脾補腎來改善腦內BDNF水平,從而改善認知功能。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MCI在腎、脾、心三臟虛損的基礎上,兼有痰、淤等邪,提示MCI為本虛標實之證。MCI患者的血清中BDNF水平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脾腎虧虛證患者能夠通過溫陽益氣、健脾補腎來改善腦內BDNF水平,從而改善認知功能,符合中醫治未病思路。
3材料與方法
3.1臨床病例資料的選擇病例選擇2012年至2013年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30家社區的老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調查資料,共建立檔案500多例,隨機抽取180例患者,其中60例拒絕或不符合入組標準,共有120例病例愿意接受研究。
3.2MCI診斷標準參照Peterson等(1999)制定的MCI診斷標準進行修訂。
3.3中醫辨證診斷標準參照《輕度認知損害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草案)》(田金洲等,2008,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學術會議,6:9-14)制定證候分型標準:以脾腎虧虛、瘀血阻絡、陰虛陽亢、氣血不足、熱毒內盛、痰濁蒙竅以及腑滯濁留常見證候為主要觀察證型,在同一證候情況下,根據各個癥狀分值的高低,確定其對應證候診斷的貢獻值,每種癥狀的得分相加即為總分,最高分為30分,≥7分表示某一證候診斷成立;7~14分為輕度,15~22分為中度,23~30分為重度。
3.4中醫體質分型標準參照《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通過填寫《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首先對每個人的體質進行初步預測,根據標準中的9個量表對應的量表進行量化評分,可確定每個人的體質類型。
3.5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根據MCI的納入標準將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判定為MCI患者。
3.6調查方法收集入組者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兩組基本資料。神經心理測量使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和14項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對兩組進行認知功能評估,評定人員選擇經過量表培訓的醫師,各種量表均在安靜環境下進行。中醫證候評定對以上人員進行中醫辨證和中醫體質判定。血清BDNF檢測:于早上6:00~9:00肘靜脈取血,室溫放置30min,然后離心,分離血清,于-70℃保存備用,應用ELISA法檢測。
3.7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卡方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作者:裴瑜;張明;張潔;秦虹云;高利民 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