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醫學檢驗專業學制從五年制調整到四年制,同時《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課程出新版了,雖然部分課程的存在與刪除做了微調,但具體課程也應該從學時到大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都需進行調整和改革,來更好的適應現有的四年制的教學。怎樣能給醫學檢驗班學生上好《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并能使它更好的為《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課程做鋪墊,從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從新組合內容、變被動為主動,使自主性、綜合能力、專業和人格素質等得到了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就以“細菌形態結構與功能”為例,來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細菌形態結構與功能
0引言
醫學微生物學是主要研究和人類相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對醫學文生物進行研究,可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致病性,認識人體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及規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及預防原則。對醫學微生物學進行研究,對人類社會進步及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從教材方面
1.1《醫學微生物學》教材的地位、作用,以及教學內容方面調整。對檢驗班學生來說《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是在為《臨床微生物與檢驗》課程做鋪墊。《醫學微生物學》課程適用于醫學檢驗專業,在突出微生物特點的同時,又得注重“臨床”的特點。《臨床微生物與檢驗》教材改版和“五改四”變動,讓學生系統的掌握微生物理論及臨床檢驗知識,老師在《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設計時,有些部分內容就要多加學時從新設計方案詳細講解,有些部分內容就可以略講,比如:“細菌的形態結構與功能”這一章內容倪語星主編的人衛四版《臨床微生物與檢驗》[2]課程編排在《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1]第一篇臨床細菌學第一章。它當時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而第五版《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里刪去這部分內容,避免了重復率,這樣給本專業上《醫學微生物學》課的老師就需要重新設計教學內容,怎樣能在《醫學微生物學》[3]里全部徹底的講完講好這部分內容,使它的作用能發揮出來呢?就要求給檢驗班上《醫學微生物學》的老師把在《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里講授的這部分內容全部合理的分配到《醫學微生物學》里講授,這部分內容安排在《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最前面講授,扎實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書后面內容的理解、學習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用,又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在實驗操作中出現問題的原因。課程其它章節的學習,也是按照類似這樣的方式講解(即注重前后的貫通,又注意相應的教學法,達到生動、有趣的教學)[4]。
1.2重點、難點。就八版《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對醫學檢驗班學生而言,重點依次是細菌總論、病毒總論、真菌總論,并且基本形態結構與功能、感染與免疫、耐藥性、檢查方法與防治等都是重點。其次是細菌各論、病毒各論、真菌各論,并且各論講解是常見的、常發病的、這幾年引起重視的、及新出現的要重點講解。比如:細菌學各論里的葡萄球菌、腸桿菌、弧菌、厭氧菌、分枝桿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病毒學各論里的呼吸道病毒、腸道病毒、肝炎病毒、急性胃腸炎病毒、皰疹病毒等;白假絲酵母菌、新型隱球菌、曲霉菌等都需重點講,總論難點在于感染與免疫、耐藥性,各論難點在于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檢查法。所以在講課時就要注意抓住重點、難點,運用各種教學法來有趣生動的講解,比如在講細菌總論部分里的細菌的形態結構與生理時,細菌結構和細菌鑒定之間的關系、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義就是重點掌握理解內容;難點應該放在是細菌的結構和細菌耐藥機理之間的關系。
1.3時間安排。《醫學微生物學》[5]我們學校檢驗班總學時54學時,理論46學時、實驗8學時,其中細菌學占60%、病毒占30%、真菌占10%。從目前這一輪講課的設計來看,2-2.5學時左右(老師根據上課具體情況臨時調整),比較適合學生理解掌握知識。
2教學目的方面
使學生掌握該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掌握微生物形態學觀察,微生物學檢測標本的采集、保存與送檢,病原微生物的分離培養鑒定方法,熟悉消毒及滅菌的方法及無菌操作技術,熟悉常用血清學實驗技術及其結果判斷,綜合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學習基礎醫學有關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礎。教師通過教學法來幫助學生深化、系統化知識、啟發、引導、激發學生思考問題與獨立探取新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提高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
3學生學方面
從以前實驗和考核反饋的意見看,細菌形態結構與功能部分,學生只掌握基本知識點,而對于知識的重點,難點只知皮毛不知肉,對知識各章節前后聯系與實際應用,操作無法系統性掌握。現在代課教師,在《醫學生物學》課程授課時這部分內容就要避輕就重,洞徹事理,前后聯系,運用發散性思維聯系臨床操作與應用來講解,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現在學生上課通過翻轉課堂、課程微信品平臺、課程教學平臺等來實現知識的學習和擴展知識等。
4教師課堂具體教學
在“有效教學”和“教書也是教人”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整體采用多媒體,板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教學。講解細菌的形態結構與功能。首先在“細菌大小與形態”中采用臨床圖片和相似實物圖片快速講授來加深學生印象。接下來,從細菌大小與形態引出細菌概念,再引出要研究一個細菌,首先要對它進行分類,用到的是“革蘭氏染色法”,觀察顏色變化提出問題---在染色中第三步,酒精脫色為什么結果會不同?(讓學生思考),從而引出G﹢和G-細胞壁用圖片講解,講完后,學生就可以自己解答染色中顏色變化的原因,這時,教師再次對革蘭染色快速講解,以激發學生在大腦中搜索剛學過的兩種細菌結構知識,這里用到的是:情景教學+圖片+講授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帶著問題主動去尋找答案。學生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理解、掌握知識。這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而對青霉素、溶菌素作用位點,和G-外膜通透性變化導致產生耐藥性變化,(當通透性降低,易產生耐藥性);質粒在臨床耐藥方面的機理;抗生素類藥物與核糖體上亞單位結合干擾蛋白合成起殺菌作用,通過案例式授課讓學生關注抗生素濫用問題,采用案例+圖片+講授法。這些還用在其它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方面。緊接著課后學生受到課堂興趣的影響,建議大家自由的在網上、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以宿舍為單位愿意討論的,就去討論,可以把討論結果在網絡上和教師交流。其次,實驗:采取講、學、練結合的模式來教學。“講”在課堂上已經講過,在實驗課教師只需介紹器材來調動學生興趣,下來教師示范或看錄像(根據學生人數來定,人少采取教師示范,人多用錄像,這樣學生能看清實驗具體手部操作,這里錄像也是事先自己錄好的),最后就是學生實踐環節,自己動手做。做完后總結自己這次實驗過程做的好與不好的地方,引起下次注意,并寫好實驗報告。這樣的教學,整體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使它變的生動、有趣,學生就會愛學這部分內容,從多次的實踐來看效果優于傳統的講授法。
5教學后的效果調查及現有教學反思
從授課的形式和效果看:通過對2011級檢驗1班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發現,其中80%學生認為整節課能吸引住他們參與,87%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組織和時間安排合理,83%學生認為或多或少可以培養他們的思維和創新能力,75%學生認為那些案例能打開他們對微觀世界好奇與探索的欲望,下課后有興趣自學,5%學生覺得你內容講的太深,希望淺講,80%學生都喜歡上這門課。現代的教學已和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不太一樣,教和學不能達到一致。《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是《臨床微生物與檢驗》課程的基礎課重點課程,將兩者過度好、學和教吻合好,這還需我們繼續努力,使之發揮的更好,希望大家能交流探討、相互學習,讓檢驗專業走的更好!
參考文獻
[1]倪語星,尚宏,劉運德,等.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倪語星,尚宏,劉運德,等.臨床微生物學與檢驗[M].第四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朱萬孚,莊輝.醫學微生物學[M].第一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
[4]王琦,張艷麗.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指導[M].第一版.科學出版社,2013.
[5]周正任.醫學微生物學[M].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作者:張怡敏1;周雪寧2;李衛中1;環誠1;張宏方1;葉崢嶸1;史琳娜1;王媛媛1 單位:1.陜西中醫藥大學病原微生物及檢驗學教研室,2.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