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觀察。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口腔修復(義齒)患者作為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個42例,觀察組在口腔修復中應用磁性附著體,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進行修復,分別于1周后、4周后對比兩組固定效果、咀嚼功能,同時進行不良反應的調查對比。結果觀察組1周后、4周后固定效果、咀嚼功能更理想,較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組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良好,提升了修復效果,同時沒有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理想,后續工作中可給予推廣。
【關鍵詞】磁性附著體;口腔修復;固定效果
義齒也即“假牙”,牙齒在長期的使用中會出現損壞,部分患者口腔、面部出現疾病、外傷,也需要進行牙齒的修復,常規的修復技術能夠較好的保證口腔和牙齒功能,但在固定效果、咀嚼能力方面不盡理想,依然存在進一步優化和提升的空間。研究指出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更理想,能夠提升修復效果,同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我院進行了研究調查,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口腔修復(義齒)患者作為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5~64歲,平均49.2±1.4歲。對照組42例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4~65歲,平均49.4±1.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和排除標準(1)所有患者符合口腔義齒修復的基本標準。(2)患者以及家屬知情自愿參與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患有重大口腔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中途退出調查的患者。
1.3方法觀察組在口腔修復中應用磁性附著體,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進行修復。觀察組修復過程包括基牙預備、制作根帽、制作義齒、試戴四個環節,收集患者口腔信息,進行基牙預備,以硅橡膠進行根帽制作,并應用鈷鉻合金進行灌注,義齒的制作強調牙本質和牙釉質的連接,取磁性附著體(日本愛知制鋼株式會社生產),使其能夠與銜鐵準確契合,再進行取模制作。完成義齒制作后,請患者試戴,了解義齒的制作效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直到患者滿意。對照組結合患者需要給予修復,不采用磁性附著體。本次調查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4觀察指標本次調查分別于1周后、4周后對比兩組固定效果、咀嚼功能,同時進行不良反應的調查對比。固定效果和咀嚼功能均取十分制,得分越高表明效果越理想,不良發應包括義齒掉落、嚴重破損、根面齲、牙齦炎等,以不良反應發生數/患者總數*100%表達不良反應發生率。
2結果
2.1一周后兩組修復效果一周后對兩組患者固定效果、咀嚼功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對比,結果上看,觀察組修復固定效果、咀嚼功能更理想,與對照組相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四周后兩組修復效果四周后對兩組患者固定效果、咀嚼功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對比,結果上看,觀察組修復固定效果、咀嚼功能更理想,與對照組相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口腔修復有助于改善患者口腔功能,應對各類疾病的不利影響,義齒修復則是口腔修復的重要內容之一。常規的口腔修復所用材料多樣,但在完成修復后,患者的義齒功能無法得到充分保證,部分義齒可能出現脫落損壞情況,影響修復效果[1]。在本次調查中,我院應用了磁性附著體進行口腔義齒修復。該方法下,基牙處的磁體和義齒處的磁體可以強化固定效果,同時利用金屬灌注的方式提升義齒的堅固程度,使口腔修復的效果得到保證,由于磁性附著體安裝與義齒和基牙處,修復工作不會帶來感染、破壞問題,也不會增加不良發應[2]。在本次調查中,觀察組患者口腔義齒修復應用磁性附著體,在固定效果和咀嚼效果上都更理想,不良反應也沒有增加。綜上所述,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良好,提升了修復效果,同時沒有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理想,后續工作中可給予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偉琨,范文麗,楊文龍.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觀察[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04):169-170.
[2]趙曉平.磁性附著體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30):81+83.
作者:李琦 單位: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懷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