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質災害防治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地質災害現狀及年地質災害概況
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其時空分布與地質環境和氣候條件關系極為密切,強降雨、不合理人類工程活動是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在空間上,辦事處滑坡、崩塌等突發地質災害危害嚴重;在時間上,滑坡、崩塌等突發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6-9月的雨季。
年,在黨工委、辦事處的領導下,各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積極開展群專結合的監測預防工作。期間未發生山體崩塌及責任死亡事件,確保了所有受監測隱患點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地區
山南坡(小區),經緯度:(34°44′56.8″ 119°21′11.3″),為老采石塘口。該段斜坡長約300米,東段南側緊鄰居民小區,坡高約30-50米,坡面形態為直型坡,坡向正南,坡角度約46°,為韌性剪切面。滑坡體大部份已被清理,但在斜坡東端有一寬約15米,長約20米厚3-5米的滑坡殘留體,距離坡底約25米,呈塊狀或破碎狀,隨時有繼續下滑的可能。該處受災害威脅群眾44人。
街道辦事處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位于花園項目西側,原有孤石存在崩塌和山體滑坡的危險。花園項目在沒有采取防護措施情況下在隱患點下方的山坡面上進行了新的切坡,高差約12-20米,坡度在70-80°,已經發生多處塌方,產生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隨時有繼續下滑的可能,嚴重影響該住宅小區的安全。現已經市國土資源局同意,對該隱患點實施治理。
斜坡高10-30米左右,坡長約100米,坡面形態為直形坡,坡角距路邊約2-5米,隨時都有崩塌和石塊滑落的危險。安置小區北側山體,有崩塌和石塊滑落的危險,現已經市國土資源局同意,對該隱患點實施治理。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事。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點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國土、電力、建設、農林、民政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積極協助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二)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監測預警
為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演變過程,正確分析判斷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及時作出臨災預警,加強監測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防范地質災害的最有效途徑。針對辦事處的地質災害特點,只有發動群眾,建立起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監測網絡,才能及時發現險情,及時作出預報,及時撤離出人員,使災害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對形成的不穩定危險體,采取爆破排除法,然后在進行人工或機械清理不穩定危石,建安全隔離墻,墻體結構要牢固。
3、搬遷避讓
對于穩定性差、危險程度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因為治理起來難度大、費用高,所以只能實行搬遷避讓,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三)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切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嚴格執行年度防治方案編制、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辦事處已編制并下發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汛中要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開展巡回檢查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一旦發生災險情,及時上報,并迅速組織搶險救災,防止災情擴大。二是落實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加強監測預警。對目前掌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應納入群測群防網絡,落實監測領導責任人和具體監測人,要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到受威脅群眾手中,加強監測,提高成功預報率。對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編制“防、搶、撤”方案,簽訂監測責任書,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四)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各有關部門應采取各種形式,積極開展以《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重點的法規和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切實提高各級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防災減災意識及自救能力。
(五)加大執法監督管理力度,遏制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各有關部門應嚴格依法管理,規范相關行為活動。對于各類建設項目,要加強地質災害執法監管力度,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范進行勘查、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六)協調配合,通力合作。國土、水利、交通、建設、民政等部門要協調配合,通力合作,特別是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及時掌握水情、雨情、災情。為制定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和搶險救災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