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環保工作提升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環保局等部門關于扎實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2009年12月環保部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暨生態建設示范工作現場會和2010年省、市、長樂市環保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優化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快構建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的生態支撐體系,推進生態省發展戰略,提升生態創建質量和層次,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意見。
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我鎮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改善農村生產和人居環境,按照“城市抓創模,農村抓生態”的工作格局,在鞏固提高“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成果的同時,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農村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但是,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處理;農村“家園清潔行動”長效管理機制還未健全;畜禽、水產養殖污染依然存在;農業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行業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農村環保宣恃和農村環保協管員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農村環境保護是我鎮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村(站)、各企業、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創建活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創建擺上重要位置。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原則,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為基本任務,緊扣“海西應先行、走前頭”實踐載體,加快推進生態創建,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主要目標
通過持續開展三年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創建活動,至2012年底前,農村環境污染得到較好的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得到較好的治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與建設取得較大進展,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村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及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以上,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50%以上,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20%以上,開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的行政村比例達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潔能源所占比重達到4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分散養殖戶建設有沼氣池,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80%以上。全鎮建成農村三級環境管理機構,環境監管能力得到持續加強,公眾環境意識得到提高。
圍繞農村環保工作重點,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
(一)深入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和建設
1、加快實施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管理。至2010年底前,各村(站)要加強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排查;建設二級保護區內生活污染處理設施,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農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至2011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
2、加快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建設。至2012年底前,完成鄉、村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成立管理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制訂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及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以上。
(二)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l、制定全鎮畜牧業發展規劃。農技站牽頭,在2010車底前完成全鎮畜牧業發展規劃編制和規劃環評工作,上報市政府批準實施,積極引導養殖場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2、加快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各村(站)根據《市畜禽養殖禁養區、禁建區劃定方案》,在2010年底前,依法取締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完成禁養區外超標排污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整治;建立畜禽養殖長效管理機制,對無法達標排放的養殖場依法予以關閉,至2012年底前,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
3、嚴格審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建設。各村(站)要堅決嚴禁新建、擴建的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要嚴格控制可養區分散養殖規模,分散養殖戶必須配套建設沼氣池,通過沼氣、堆肥、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生態養殖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4、制定全鎮水產養殖規劃,加強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分管農業領導牽頭組織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完成本轄區的水產養殖產業規劃編制,并報本級政府批準實施;通過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扶持和壯大一批生態型養殖企業和加工基地;要依法取締和搬遷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永零、歌感水域養殖、無證經蓄、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水產養殖。
(三)加快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
1、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制定規范化管理機制。結合全市生態創建活動,分批在創建生態鄉(鎮)、生態村中同步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并進行規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鎮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應達到20%。
2、加大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建設力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要大力推廣“村收集、鄉(鎮)中轉、縣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至2011年底前,完成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加強海灘和海漂垃圾整治。各沿海村在20lO年底前,完成沿海鄉、村海灘和海漂垃圾、廢油收集設施和處理點建設,全鎮60匹馬力以上漁船均應配備“兩桶”(生活垃圾收集桶、廢油收集桶);組建海灘和海漂垃圾清理保潔隊伍,定期清理海灘和海漂垃圾;實施廢油無害化處置及報廢船只的處理工作。
4、大力推廣使用農村衛生戶廁。各村(站)要積極實施農村衛生戶廁建設整村推進模式,加快衛生戶廁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鎮農村衛廁普及率達到50%以上。
5、提高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率。各村(站)要加強農村清潔能源使用推廣,墾地制宣,積極普及電能、沼氣、秸稈、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清潔油等化石能,減少薪炭使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至2012年底前,全鎮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40%以上。
(四)控制農村重點行業污染
1、規范工業集中區建設,加強污染整治。要加強農村新建項目的審批,規范工業區管理,指導各地政府制定集中區整治方案,至2012年底前,村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80%。
加強廢渣堆放場的管理。在2010年7月底前完成廢渣堆放場的整改,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和安全事故。
(五)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快循環農業基地建設
1、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及有機農業。各村(站)要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及有機農業,逐年提高種植面積比例,開展生態創建村(站)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種植(養殖)面積應達到60%以上。
2、大力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減少農藥施用量。
3、加大農膜回收再利用。各村(站)要大力推廣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農膜回收再利用。至2012年底前,全鎮各村(站)的農膜回收率達到60%以上。
4、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加強田間露天焚燒管理。農技站牽頭組織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制定本轄區秸稈綜合利用方案,積極推行秸稈還田、秸稈堆肥、秸稈氣化等資源回用技術,嚴格禁止露天焚燒。
(六)衣極防治農襯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常規監管體系。建立適合我市實際的土壤環境質量監管體系,每年要對主要農產品產地、污灌區、工礦廢棄地等區域的土壤污染實施監測,并向社會公布,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加強村綠化建設。林業站牽頭組織各地制定農村綠化方案,重視農村自然恢復、天然植被保護、村莊綠化、庭院綠化、通道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爭取每個村建設一塊綠地。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長效機制
(一)推進農村環保管理體系建設
1、加快構建農村三級環保管理機制。要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2010年底前,建立村(站)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村(站)明確環保專干。
2、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地位。重點加強環境監察的硬件設施、技術手段和人員隊伍建設,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預警監控體系,使農村環保工作真正得到落實。
(二)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投入機制
1、提高生態創建獎勵資金。實行“以獎促治”、“以獎代補”、“以獎”等鼓勵政策,對成功創建各類村(站)的,在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獎勵基礎上,幣級財政安排預算予以獎勵。
2、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資金投入。在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資金的同時,市、縣(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重點支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質改善和衛生監測、農村改廁和糞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農村環境健康危害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外來有害物種入侵防控。
(三)嚴格實施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一崗雙責”制
1、嚴格執行省、市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一崗雙責”暫行規定。各村(站)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職責范圍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農村環保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
2、農村環境保護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部門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各村(站)全面負責行政區域內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四)完善村(站)環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村(站)環境管理考核制度。將農村環保三級管理機構建設、重點流域整治、重點行業整治、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畜禽與水產養殖污染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海漂垃圾治理、生態村(站)創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項內容納入其中,將村(站)街道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年度環境保護工作完成情況作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五)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加強農村環保及生態創建宣傳。各村(站)要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欄(窗)等載體,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環境安全知識、環境法律知識和生態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積極投入到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行動中,營造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