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勞保局就業試點與實施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有關部門:
根據《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開展2013年度省級充分就業示范社區認定和充分就業村創建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現就我縣創建充分就業村試點及實施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鎮(街道)所屬行政村為創建對象,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為目標,全面推進積極的就業政策向農村延伸,重點幫扶農村就業困難人員,提升鎮(街道)、村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就業援助能力,在農村建立促進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創建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創建充分就業村活動,2013年10月底前,試點村達到充分就業村創建標準;2013年底前,全縣30%以上行政村達到充分就業村創建標準。
三、創建工作標準
充分就業村是指行政村區域內,勞動年齡段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人員總體就業達到較高比例的行政村。具體標準如下:
(一)行政村范圍內登記轉移就業人員實現就業的人數達到95%以上;
(二)各項扶持創業和轉移就業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轉移就業渠道暢通,自主創業環境良好;
(三)有轉移就業愿望的勞動者積極參加就業準備活動,被征地農民、低保家庭勞動力等就業困難人員得到有效的就業援助。
四、創建工作內容
開展創建充分就業村工作,要緊緊圍繞省、市、縣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和創建工作的總體部署,結合鎮(街道)、村實際,統籌安排,精心實施。
(一)加強村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創建村應建立村勞動保障工作站,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勞動保障工作站站長,由大學生“村官”或文書兼任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勞動保障工作站辦公面積應達到20-30平方米,實現計算機信息聯網,統一配備計算機、打印機以及電子顯示屏等硬件,工作站須建立健全規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二)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全面掌握村轄區內勞動力就業狀況和失業狀況,重點掌握轄區內“零就業家庭”成員、農村低保家庭勞動力和“4050”就業困難人員基本情況。調查上門走訪率要求達到100%;調查要有記錄、有臺帳,并錄入計算機;做到“失業狀況、技術特長、培訓需求、擇業意向”底子清、情況明;每季度要走訪就業困難人員家庭,跟蹤了解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情況,并對村內失業人員實現網上動態管理。
(三)積極開展就業援助。一是結合農村新社區建設實際,進一步加大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鎮(街道)、村勞動保障平臺作用,積極開發保潔、保綠、保安、公共設施維護等公益性崗位。二是加強與縣人力資源市場以及轄區內各類用人單位的聯系,及時掌握招用工信息,通過縣就業信息平臺及時就業信息,為轄區內失業人員就近就地實現再就業提供便利;三是鞏固就業幫扶工作成果,重點做好“零就業家庭”成員和農村低保戶的再就業援助,努力做到出現一戶、幫扶一戶、穩定一戶。
(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做好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的培訓意向調查工作,收集需要培訓人員的基本信息,結合轄區實際,充分利用培訓資源,開展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職業技能培訓。
(五)做好就業扶持政策的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創建村要充分利用宣傳欄、宣傳冊、廣播以及上門走訪等多種途徑,對村內失業人員開展政策宣傳和提供咨詢,提高就業政策的知曉度。縣就業管理服務處要做好協調工作,幫助解決失業人員在享受就業扶持政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兌現政策,做好就業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促進失業人員充分就業。
五、試點村創建工作步驟
(一)準備階段(2013年9月上旬)。對照創建標準,著手制訂試點村創建工作方案,推動創建工作的啟動;確定工作基礎條件較好村開展創建試點工作。
(二)組織實施階段(2013年9月中旬—2013年10月上旬)。組織召開試點村創建充分就業村動員會,動員部署創建工作;試點村根據創建工作要求,全面組織開展創建工作。
(三)驗收總結階段(2013年10月下旬)。試點村根據實施階段的工作情況,對照標準要求,進行自查自評,完善提高,做好創建工作總結,并由縣、鎮(街道)二級對創建充分就業村進行驗收總結。
六、試點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創建充分就業村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縣就業管理服務處將會同試點鎮(街道)、村成立創建充分就業村試點工作組,落實專人負責,精心組織實施,促使創建工作有序開展。
(二)明確職責分工。開展創建充分就業村試點工作,縣就業管理服務處負責做好創建的指導協調、業務培訓及督促檢查等工作;試點鎮(街道)、村具體負責創建工作的組織實施。
(三)落實保障措施。根據《中共委辦公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抓好“六個所有”民生計劃實施工作的補充意見》(縣委辦〔2009〕3號)文件精神,縣財政將從縣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創建充分就業村的工作經費。試點鎮(街道)要切實加強試點村勞動保障工作站建設,特別在機構、人員、經費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