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公共行政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共行政領域經歷的一系列發展及其理論變化,并評估這些理論在每個發展階段的理論意義和挑戰,強調了古典理論在管理過程中的創造性以及對組織動態的關注。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揭示了這些理論在公共行政領域的重要貢獻,希望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共行政管理;理論;創新;發展
公共行政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根據Akindele等人的觀點,隨著社會經濟生活變得更加專業化和復雜化,以及政府職能不斷增加,需要實現多樣化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概念,進而分析了公共行政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最后分析了其他相關管理理論對公共行政的影響。
1公共行政管理的概念
“公共”一詞僅指社會特定部門,即公共部門的行政管理。因此,公共行政是政府管理,在特定的政府領域開展業務,它是實施政府政策的機制。公共行政部門關注的是如何組織國家行政管理及其運作方式。由于它是實施政府政策的機制,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必須涉及組織政府行政部門及其機構和程序的最有效方式。公共行政是機制,也是政府履行職能的整體過程。它是一個人際關系和相關活動的網絡,從政府延伸到最低薪的個人,涵蓋日常生活的所有資源、自然和人類,以及政府所處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它是一個角色和角色關系系統,盡可能明確和切實可行地定義,并盡可能詳細地說明政府的意圖和計劃;它是一個促使這些意圖和程序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系統。這是一種常規活動模式,涉及決策、計劃、咨詢、談判、調解、仲裁、指揮和數據收集,政府通過這些活動履行其職責。
2公共行政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理論是用于理解、解釋和預測特定主題的分析工具,在許多不同的研究領域都有理論,包括藝術和科學,同樣也包括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理論分為古典、現代和后現代三個類別。
2.1古典理論古典理論主要基于所有員工的經濟理性,是圍繞亞當史密斯的經典假設演變而來的,即人們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將理性地考慮為他們提供最大經濟收益的機會。理性經濟觀點總結如下:①人們受經濟收益驅使;②由于組織控制經濟激勵,個人主要被組織操縱;③必須避免非理性情緒干擾經濟理性;④組織設計可以控制非理性情緒,從而控制員工不可預測的、功能失調的行為。有3個分支基于經典理論的相同基本原理,它們是科學管理、行政原則和官僚組織。第一種管理理論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學管理,形成于現代管理時期。泰勒一直試圖“通過經驗法則”推翻管理,并將其替換為實際的定時觀察,從而導致“最佳實踐”。他還主張在“最佳實踐”中對工人進行系統培訓,而不是讓他們在任務中有個人自由裁量權。他進一步認為,工作人員和管理層之間的工作量將由執行科學和教學管理人員以及執行勞動的工人平均分擔,每個小組都做“最適合的工作”。泰勒的最大貢獻是將復雜任務分解為若干子任務,并優化子任務性能的概念,然而許多批評家都指出該理論傾向于使工人“非人化”。必須指出的是,科學管理取得了重大成功,其中包括:工人激勵計劃,用于車間管理的計件系統,以及工業工程、人員和質量控制領域的組織影響。
2.2現論現代公共行政理論更多地強調行為和定量思想流派,改變了公共行政人員對待工作的方式。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進步和改進使管理者和管理系統得以發展。現代公共行政方法以結果為導向,側重于客戶、產出和結果,采用新形式的公共管理意味著公共部門出現了新范式。現代公共管理側重于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通過監管、競爭和選擇的方式,以及更好地行使權力。改革主要是為了公共企業的大規模私有化和削減公共部門的其他部分,而公務員則從一個管理層轉移到一個有管理的官僚機構。組織的系統分析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旨在通過將組織視為一個系統并執行其行為來消除經典模型的缺陷。然而,系統理論是具有許多相互依賴的部分或子系統的統一整體,并且它具有可識別的邊界,能夠與周圍環境區分開并與之交互。系統理論解釋了公共管理活動如何在系統和子系統之間進行協調。該方法考慮了行政系統(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角色和個人),并檢查了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系統理論還分析了管理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動態交互。構成系統總和的所有單元都是結構,這些結構的作用是確保向公眾提供服務。結構功能主義簡稱為功能主義,是政府間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例如政府間關系,其目標是通過執行某些功能來實現預期目標。它試圖解釋結構如何在一個社會中運作,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社會的連續性。
2.3后現論后現論是一種廣泛而有些含糊不清的信仰體系,與對現代主義信念的哲學和文化反應有關(有時與人文主義等同)。后現代主義是一種哲學提議,即現實最終無法被人類調查接受,知識是一種社會建構,真理、主張是政治權力的體現,而言語的意義則由讀者而非作者決定。簡而言之,后現論將現實視為個人或社會團體所追求的現實。最近,后現代主義在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被普遍使用,是一種新穎的想象和思想,沒有明確的定義,拒絕“基礎主義”,傾向于相對論、非理性和虛無主義。后現代主義反映了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間的區別,即是否有可能找到理性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后現代主義者質疑某些基礎,例如傾向于賦予某些群體特權并降低他人重要性的制度。后現代主義思想將社會視為全人類共有,不論種族、信仰和宗教。人文主義和其他功利原則知識的發展是后現代主義的基礎,而后現代知識不僅僅是權威的工具,它還提升了人們對差異的敏感度,并強化了人們容忍不可通約的能力。后現代主義者拒絕宏大敘事或元敘事的觀點,否認存在任何終極原則,并傾向于以懷疑的方式質疑所有原則。后現代主義已被引入其他學科,以進一步評估與當代相關的現有理論和模型。例如,在公共行政中,古典和現代管理理論已經進行了進一步評估。這些方法揭示了理性和公共選擇模型的局限性,暴露了公共機構中NPM運動的內部矛盾,并尋求擴大自由裁量權領域、增加個人自由的方法,并通過開放性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其他相關管理理論對公共行政的影響
愛德華·戴明是現代質量管理的創始人,被日本人視為戰后經濟的關鍵影響力。他提出了幾個假設:為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創造穩定的目的;停止依賴質量檢驗;不斷改進每一個流程規劃、生產和服務;建立現代化的在職培訓方法,包括管理;鼓勵有效的雙向溝通;打破部門和員工之間的障礙;確定最高管理層對不斷提高質量和生產力的永久承諾以及實施所有這些原則的義務。通過使用理性和邏輯,以及科學和技術提供的更專業化工具,人類可能會改善自己和社會,可以合理地預期,未來的社會將比現在更加人性化、更加公正、更加開明、更加繁榮。理性和邏輯是普遍有效的,即它們的準則對任何思想家和任何知識領域都是相同的或同等適用的。對于后現代主義者來說,理性和邏輯也僅僅是概念性的結構,因此只有在使用它們的既定知識傳統中才有效。在原則上,有可能構建一般理論來解釋特定知識領域內的自然或社會世界的各個方面,例如人類歷史的一般理論,辯證唯物主義。此外,構建這樣的理論應該是科學和歷史研究的目標,即使它們在實踐中從未完全實現。法約爾的行政理論主要側重于管理層的個人職責。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預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過程。預測和計劃是預測未來并采取相應行動的行為;組織可分為物質組織與社會組織,法約爾所論及的僅只是社會組織,即為企業經營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設備、資金、人員;指揮能夠使該機構的行動和流程保持運轉;控制意味著上述活動是按照適當的規則和程序進行的。同時,法約爾制定了14項管理原則,以配合管理層的5個主要職責。這些原則是:專業化/分工、權力與責任、紀律、統一指揮、統一方向、個人利益從屬于一般利益、工作人員薪酬、集權、標量鏈/權力范圍、秩序、公平、保有權、主動性和團隊精神的穩定性。
4結語
公共行政理論框架在主題上是探索性的,始于處理組織形式維度的經典或傳統方法。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組織的人力和系統方面都很重要,并強調每個理論中存在的積極方面,并通過賦予它們獨特和統一的條件來避免消極性。公共行政理論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解釋性框架,探索社會綜合管理的可行性方案。
參考文獻
[1]趙景來.西方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研究述要——兼及對中國公共行政體制改革的影響[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
[2]葛建文.新公共管理在中國行政改革中的適用性反思[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7.
[3]譚國太.公共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和發展[J].重慶行政,2004(6).
[4]金太軍,王建潤,汪波.尋求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探索及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03(3).
[5]孟慶珍.淺析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狀況及前景[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1(5).
[6]陳國權,麻曉莉.地方政府制度創新與民營經濟發展——溫州制度變遷的軌跡與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4(6).
[7]胡稅根,黃天柱,翁列恩.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創新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區為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劉少松 單位: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