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類行政管控才能培育方式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行政管理作為一個學科,發端于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本質上是利用企業管理的知識和方法來處理公共事務。自從19世紀末威爾遜發表《行政之研究》以來,國內外學者對行政管理的研究及其成果非常豐富,歐美國家的大學早在20世紀初就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目前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由于行政管理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僅僅靠大學四年的理論知識學習是非常不夠的。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產業、技術不斷涌現,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從而也帶來新的公共事務,給各級政府的管理也帶來新的挑戰,相應地給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也提供了契機。但是,我國民族類院校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有結合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政府管理的新挑戰和民族事務的復雜性來建設行政管理專業。
由于受地理位置、辦學思路和教育體制等主、客觀因素所限,民族類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少數民族或者來自民族地區,其師資力量、科研水平、辦學條件、學生素質等暫時還不能和國內一流大學相比,社會的影響力較小。與此同時,廣大的民族地區、中西部地區政治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行政管理類專門人才總體素質較低,特別是基層行政管理部門、山區及偏遠地區行政管理專門人才更是奇缺,遠遠不能適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墒牵褡孱愒盒5膶I設置普遍沒有嚴格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比如結合豐富的少數民族文獻、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和民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熱愛,等等,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一般是盲目攀比或照搬一流大學的辦學模式,還沒有確立自己的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并沒有面向山區、邊疆、草原和林區等少數民族地區,更沒有培養當地縣鄉、城市社區和街道、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國的教育體制過于僵化和民族問題比較敏感,民族類院校作為政府的附屬物,沒有辦學自主權,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不能根據社會發展形勢而靈活地調整;二是很多民族類院校的管理者缺乏世界眼光、創新能力和責任感,只滿足于職務的升遷和資源的獲取,而不關心學生的前途和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
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全方位的,不僅需要教師傳授理論知識,更需要學生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實踐。從現實狀況來看,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存在許多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而且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交通條件不夠發達,導致民族地區的師資力量較弱、教育水平較低,因而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自然較低。但是國家明確規定,在民族類院校的招生總量中,少數民族學生所占比例不能低于60%。為此,學校在很多民族地區都是降分錄取學生,甚至為了照顧某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的學生,還辦有預科學院。那么,落實這一政策的結果之一就是民族類院校中的學生受教育水平差異較大。
不同民族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程度、對行政管理專業的了解程度、對自己發展的要求程度、興趣都不同。民族類院校并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就筆者所在的學校而言,行政管理專業每個年級大概有120人,每門課程都是這么多人同時上課,教師只好按照統一的教材和內容上課,不可能針對不同愛好、不同教育基礎的學生進行專門的講授,導致絕大多數學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興趣、特長,應該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結果就是學生對行政管理專業和自己的優勢認識不清,只會被動接受教師對理論知識的講授,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只好隨波逐流,知識面很廣,但沒有一技之長。導致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會考其他學校或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或者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而沒有服務于民族地區。
(二)培養模式相對單一
由于發展歷史較短,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培養模式,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由于受我國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改革路徑的影響,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一直都離不開政治科學的影響,使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具有濃厚的政治學色彩。但是,現實的國情又不能為學生的所學提供真正的實踐空間,其直接表現就是教師的教學內容無一例外地包括基本理論、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制度、中國的傳統管理以及當前政府管理的種種腐敗現象,等等,導致學生對行政管理相關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普遍認為枯燥的理論對于將來的就業沒有任何用處,盲目地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對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產生厭惡和悲觀的情緒。而教學則一直沿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教師依然在大課堂上從頭至尾地講授理論知識,而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由于行政管理的大部分課程都是很抽象的,而教師和學生都缺乏真正的社會鍛煉,更是缺乏行政管理的實踐。因此,課堂上教師的純理論講授根本不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會引發學生對教師的不良看法,認為教師沒有真才實學,只會“忽悠”或者講故事。
由于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是培養具有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等方面知識,能為少數民族服務的專門人才,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專業知識的傳授必須要和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或其他操作性的手段幫助學生對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的理解。但是,民族類院校的考核機制依然采用傳統的開卷或閉卷考試,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好機械地背誦基本理論知識。為了減少這種痛苦,很多學生考試作弊,引起了很大的不公平和學生思想的混亂,反而失去了行政管理中最起碼的公平和正義,讓教師和學校在赤裸裸的現實利益面前無所適從。在這種簡單、機械的培養模式下,學生不可能從中學到真正的知識,更不可能提高其就業能力和政治覺悟。
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正在進行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對高素質的行政管理人才需求很大。民族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該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結合我國的國情,探索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進而促進我國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一)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廣大的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后,政府管理水平低下,嚴重制約了當地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利于我國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特別是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因其生活習慣、價值觀等原因,更愿意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工作。因此,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盲目攀比或照搬一流大學的模式是不合適的,應該結合自身的“民族性”特色,比如60%以上的學生是少數民族、大部分民族院校直接面向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習俗、少數民族在我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等,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服務地區應面向山區、邊疆、草原和林區等少數民族地區,著重培養當地縣鄉、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所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定位在既能掌握深厚的行政管理理論知識,又能適應民族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并具備較強動手能力,能夠勝任民族地區發展所需要的工作。既可以避免在大城市中與名牌高校學生的殘酷競爭,又可以滿足這些地區對高素質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改革教學內容
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與社會發展關系極為密切。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知識的更新,民族類院校要不斷調整課程和教學內容。專業課程設置的動態性能促進學生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社會形勢發展,并在競爭中凸顯優勢。一般說來,民族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發展起步較晚、發展經費不足、學科發展不完善、專業水平不高,與其他傳統名牌高校相比,競爭力較弱。因此,應結合民族院校的特色,在教授必要的主干課程之外,開設一些特色課程,如設置民族文化、民族歷史、民族地理、邊境貿易發展等具有明顯民族地區特色的專業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的開設能夠充分利用民族地區和民族院校的各種資源,也容易形成專業優勢。在促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和提高學校行政管理專業知名度的同時,還能夠適應民族地區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行政管理具有極強的應用性,還要特別加強信息處理、定量分析、社會調查等應用性課程的設置,努力培養應用型的管理人才。
(三)改革教學方法
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結合民族類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建設。行政管理專業的專職教師大部分來自國內的名牌院校,往往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廣泛的人脈資源,但是缺乏在民族地區的實踐工作經驗,對民族地區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具體的行政管理工作體會不深,因此在教學中難免出現視野狹窄、內容枯燥、理論空洞的現象。因此,民族類院校首先要制訂師資隊伍建設及發展規劃,在積極引進國內外學科帶頭人及學術骨干的同時,也應該采取特殊政策,采用靈活機制,聘請民族地區的各級政府官員做兼職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講學,使之與行政管理專業的師生進行經常性的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學校要制定靈活的政策和安排專門的經費,根據需要選送一部分教師到民族地區的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學習和調查研究,不斷提升教師對民族地區情況的認識,了解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從而不斷調整教師的知識結構。此外,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比如小班(每班不超過30人)授課、采取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討論法等,要減少理論知識的灌輸,加強方法的講授,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實踐技能
首先,學校要調整教學計劃,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還要增加實踐教學的學分,明確實踐課最低課時要求和實踐的質量要求。其次,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行政管理學會等相關協會,讓學生開闊視野,深入了解社會的焦點問題,參與各種實證性行政管理課題的研究。教師要結合自己所教的課程,帶領學生到相關的政府部門了解實際情況,開展交流活動和實際調查研究。再次,在民族地區建立行政管理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舞臺。有計劃、有目的地派遣學生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實習,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應用能力,使學生了解民族地區的政策并與所學理論相結合,有效展開實際工作。
綜上所述,民族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特質和我國創新社會管理的緊迫要求,充分發揮各民族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我國的民族事業和社會管理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
作者:鈔鵬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