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現狀及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發生現狀及影響因素,并根據研究結果為實施相應的傷害防范措施提供依據。方法對江蘇省南部地區(簡稱“蘇南”)某市兩所外來人口學校共1700名小學生開展調查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蘇南某市外來人口學校小學生傷害發生率為18.94%(322/1700),其中男生傷害發生率為20.71%(193/932),女生傷害發生率為16.80%(129/768),男女生傷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95,犘=0.041);跌倒/墜落為主要傷害類型。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生(犗犚=1.336,95%犆犐:1.015~1.758);校車接送(犗犚=1.538,95%犆犐:1.129~2.097);主要看護人為母親(犗犚=1.478,95%犆犐:1.026~2.128);看護人職業為離退休人員(犗犚=2.020,95%犆犐:1.196~3.412);看護人職業為農牧與水利業生產人員(犗犚=4.030,95%犆犐:1.821~8.919);看護人職業為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犗犚=2.303,95%犆犐:1.261~4.208);看護人性格為外向型(犗犚=1.700,95%犆犐:1.146~2.520)是傷害的危險因素。結論外來人口小學生的性別和看護人的部分情況是其傷害的主要影響因素,學校和家庭應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同時外來人口家庭應積極融入當地生活從中受益,提高生活質量,從而降低外來人口小學生的傷害發生率。
關鍵詞: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影響因素;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傷害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全世界每年因傷害和暴力死亡的18歲以下兒童和青年人數約達95萬,相當于有100名/h兒童無辜死去[1],其中,非故意傷害的人數占90%[1]。與此同時,傷害是未成年人致傷、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2],也是我國0~14歲兒童的首要死因[3]。學校和家庭對小學生危險因素的干預有助于預防和減少小學生受傷情況[4],如利用同伴溝通的安全規范可以減少兒童的傷害危險行為[5],對學生進行嚴格監護,從而養成良好習慣,減少學齡時期的傷害。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的數量越來越多,因其與當地人口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差異,其子女的教育、心理、醫療等方面受到廣泛關注[68]。有研究顯示,外來人口學生傷害的危險因素高于本地學生[9],但我國對于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的專項研究較少[10]。因此,通過對江蘇省南部地區(簡稱“蘇南”)某市外來人口小學生開展傷害現況調查,了解其傷害現狀及影響因素,為預防和減少傷害發生和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蘇南某市兩所外來人口學校一至六年級小學生1879名,在其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前提下對學生情況如實進行填寫。發放問卷1879份,回收1746份,問卷回收率92.92%,有效問卷1700份,問卷有效率97.37%,包括東部省份181人,中部省份873人,西部省份608人,38人省份不詳,共計1700人(不包含本地戶籍學生)。
1.2方法
結合《全國傷害監測報告卡(2014版)》[11]設計統一調查表,內容包括:(1)學生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等。(2)家庭一般情況,包括家庭吃飯人數、學校離家距離、學生上下學接送情況、家庭年收入。(3)主要看護人情況,包括學生主要看護人、看護人文化程度、看護人職業、看護人健康狀況、看護人性格。(4)2016年3月10日至2017年3月9日,該學生受傷害情況,包括傷害次數、傷害發生原因、是否故意、傷害性質、傷害部位、傷害累計系統、傷害嚴重程度、傷害結局。
1.3傷害定義
根據有關標準[12],凡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即定義為傷害:(1)因損傷到醫療衛生機構(醫院、校醫室和診所等)進行處理。(2)因傷害事件導致缺課、在家休息或活動受限1天及以上。
1.4現場調查
由蘇南某市疾病控制中心人員統一對學校負責人進行培訓,學校負責人將問卷帶回學校,通過班主任下發到每班,由學生帶給家長填寫,填寫完畢后班主任統一收回。另外,為避免涉及學生及家庭隱私而導致問卷部分內容缺失,此問卷不設姓名欄,調查前對學生及其問卷進行編碼。此問卷于2017年3月17日發到各個學校,并于2017年3月25日回收至蘇南某市疾病控制中心。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EpiData3.1進行雙人雙機錄入,進行一致性檢驗并修改錄入錯誤的數據,直到兩個數據庫完全一致;采用SPSS20.0進行描述統計、χ2檢驗、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等方法分析,犘<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總體情況
2016年3月10日至2017年3月9日蘇南某市兩所外來人口學校小學生傷害發生率為18.94%(322/1700),其中男生傷害發生率為20.71%(193/932),女生傷害發生率為16.80%(129/768),男女生傷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95,犘=0.041)。傷害類型前五位分別是跌倒/墜落35.71%(115/322)、燒燙傷13.04%(42/322)、動物傷11.80%(38/322)、刀/銳器傷9.63%(31/322)、機動車車禍4.97%(16/322)。
2.2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性別、年級、上下學接送情況、學生主要看護人、看護人文化程度、看護人職業等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犘<0.05),見表1。23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犘<0.10的8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學生過去一年是否發生傷害作為因變量(未發生傷害=0,發生傷害=1),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前進法篩選變量,α納入=0.05,α剔除=0.1),結果顯示,男生、校車接送、主要看護人為母親、看護人職業為離退休人員、看護人職業為農牧與水利業生產人員、看護人職業為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看護人性格為外向型是傷害的危險因素。
3討論
外來人口小學生的傷害發生率為18.94%,且男生傷害發生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危險因素與國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13];另外,跌倒/墜落為主要傷害類型,與國外某些研究[1415]以及我國傷害監測結論一致[16];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級、上下學接送情況、學生主要看護人、看護人文化程度、看護人職業等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生、校車接送、主要看護人為母親、看護人職業為離退休人員、看護人職業為農牧與水利業生產人員、看護人職業為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看護人性格為外向型是傷害的危險因素。
分析結果顯示,外來人口小學生生活環境以及看護人情況與其傷害的發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其部分危險因素與國內多數研究結果一致[13]。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生是傷害的危險因素,由于性別角色的影響以及與性別角色相關的社會化差異,所以早在學齡前男女生之間就發生了兒童危險行為的性別差異[17];我國校車安全標準和美國校車安全標準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在應急出口、碰撞試驗等方面還存在不足[18],也可能與小學生在一起傾向瘋狂打鬧有關,更容易發生磕碰,從而造成傷害,因此與有人接送上下學比較,乘校車上下學成為危險因素;祖父母/外祖父母通常情況下照顧孩子更加細心和貼心,多數母親較為年輕且缺乏足夠的經驗,在某些方面安全意識不足,可能更容易發生傷害事件;看護人職業為農牧與水利業生產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其工作時間緊張、工作壓力大,與兒童相處時間較短,而待業人員時間更加寬裕,有利于陪伴學生成長,避免其傷害情況發生;本研究把看護人性格作為小學生傷害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有利于與劉曉曉等[10]研究將學生性格作為影響因素進行互補及比較。有關文獻顯示,內向型性格的人傾向于保持冷靜的態度,更有耐心,而外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受到挫折和壓力的打擊[19],本研究對看護人性格這一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與此理論相符。國外某些研究顯示,移民兒童與美國本地兒童比較,其傷害發生率更低[20],這與國內外部分研究結果相矛盾,即外來家庭兒童與本地兒童比較,其傷害發生率更高[21]。在中國,外來人口相對本地人口而言,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等情況較低[22],與國外形成鮮明對比。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年收入、看護人文化程度、看護人職業等因素顯示出本研究的外來人口小學生家庭環境的劣勢,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進一步關注和改善,比如外來人口家庭可以通過融入所在社區的生活環境從而使學生受益[23]。
綜上所述,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相關影響因素與家庭和學校兩方密切相關,因此悉心監護小學生生活及學習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是預防并減少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的重要途徑。但基于我國單獨研究外來人口小學生傷害的調查較少,今后在研究外來人口學生和本地學生傷害比較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研究外來人口學生的傷害情況及各種影響因素。
作者:周義夕1;楊亞明2;李圳1;張聰1;高劉偉1;費高強1;李欣宇1;張徐軍1;徐波2;孫艷2 單位:1.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2.宜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