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城市生態管理范文

城市生態管理范文

前言:寫作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探索。我們為你提供了8篇不同風格的城市生態管理參考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給你帶來寶貴的參考價值,敬請閱讀。

城市生態管理

重大城市生態風險的特征分析

摘要:生態風險是人類所面臨的一種生存風險,正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安全。城市生態風險是對城市存在著直接危害的生態風險。重大城市生態風險是危害性較大、波及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預防控制較難,且帶來嚴重社會心理恐慌的城市生態風險。重大城市生態風險是當今人類社會生態風險防范的重點領域和方向。

關鍵詞:生態風險;城市生態風險;重大城市生態風險

1生態風險的特征分析

人類文明在不斷成長的同時,也對自然界帶來了越來越明顯的反作用,并引發了對人類自身生存的威脅,即生態風險。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生態環境也呈現不斷惡化的趨向,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上世紀五十年代,人類意識到了生態風險的威脅,意識到技術進步存在著兩面性,意識到如果不實施生態風險的防范,人類文明的無序進步反而可能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對生態風險的內涵和特征不斷進行了探討和界定,為生態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生態風險的概念源起于西方,在西方社會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BarnthouseLW(1986)認為,生態風險是指對非人類的生物體、種群和生態系統造成的風險,主要關注一定區域內不確定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組成可能產生的不利作用。美國國家環保局(USEPA)(1992)認為,生態風險是一種或多種壓力形成的不利生態效應的可能性過程。本世紀以來,生態風險及防控在我國也逐漸得到了關注。侯紹剛(2006)認為,生態風險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一個或多個不良的生態影響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概率及其嚴重后果。曾勇(2010)認為,生態風險是指一個種群、生態系統或整個景觀的正常功能由于受到外界脅迫,致使系統內部的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產力、經濟價值、美學價值、遺傳結構發生退化的可能性。王仰麟、蒙吉軍(2011)認為,生態風險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不確定的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組成要素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王宋軍(2012)認為,生態風險是指生態系統及其組成部分所承受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損傷。可見,生態風險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由生態破壞所引發的風險,而非其它事件所導致的風險;第二,最終結果是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產生了威脅或危害,而非對其它物種,即使直接對其它物種產生了威脅和危害,最終也間接損害了人類的利益;第三,主要由人類的不當或不良行為所引發,而非其它因素所引發,一些與人類行為無關的自然災害,如海嘯、地震、火山爆發、流星撞擊地球等,不屬于生態風險之列;第四,引起生態環境的退化,導致地球承載力的衰退。

2城市生態風險的特征分析

城市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近百余年來,城市化進程在全球范圍內此起彼落,越來越多的人口集居在城市。本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規模宏大,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城市化不僅使人類文明更加璀璨,但也帶來了各種生態危機。因此,城市生態風險正引起人類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生態風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受到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城市生態風險是一類特殊的區域生態風險,只是這種區域被限定于城市及周邊地區。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由于城市生態風險的威脅,城市生態系統越來越脆弱,甚至不堪重負,不僅為城市生態環境本身帶來了危機,也削弱了城市的社會功能。在我國生態研究中,城市生態風險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被提起,在國外生態研究中則很少提及。城市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擴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各類城市的生態風險在不斷加重。目前,我國社會對城市生態風險及其危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并未對城市生態風險的嚴重后果產生敬畏之心,仍然在經濟主導的幌子下對日漸逼近的風險危機視而不見。因此,在生態風險研究領域,對城市生態風險內涵與特征的探討并不多見。王美娥、陳衛平(2014)認為,城市生態風險是城市發展與城市建設中導致城市生態環境要素、生態過程、生態格局和生態服務發生的可能不利變化,以及可能對人居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這是目前我國生態風險研究領域中少有的對城市生態風險內涵界定的內容之一。在現有的國內外相關研究中,生態風險大致包括三個主要領域:自然生態風險、城市生態風險和鄉村生態風險。自然生態風險是指存在或發生于自然界的生態風險,包括山體滑坡、旱澇災害、臺風、海嘯、地震、泥石流、海平面上漲等,存在著自然運動和人類活動兩種誘發因素,有時純粹由大自然自身變化所引起,有時主要由人為因素所引起,有時是自然和人為兩種因素復合影響的結果。城市生態風險是指發生于城市或者直接對城市存在著重大危害的生態風險,包括霧霾、水污染、化工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核泄漏等,主要由人為因素所引發,極少數由自然災害所引發。

鄉村生態風險是指發生于廣大鄉村的河流污染、土地污染、農藥化工污染、空氣污染等生態風險。當然,由于生態風險的風險源存在著高度的復雜性,這三類主要生態風險之間并不存在完全絕對的界限,有些自然生態風險兼具鄉村生態風險的特征,有些城市生態風險兼具自然生態風險的特征,有些鄉村生態風險與城市生態風險連為一體,有些生態風險兼具三者的特征。現有的研究沒有界定出生態風險的人為屬性,將純粹的自然災害也納入生態風險的范疇。鑒于一些自然災害是大自然自身運動的結果,與人類活動幾乎不存在任何內在的關聯,也游離于人類社會所控制的范圍之外,因此,在本研究中,不擬將其作為生態風險。本研究所界定的城市生態風險是指由人類自身活動所引發的、發生在城市范圍內的生態風險。與現有研究領域中關于城市生態風險界定的重要差異是,本研究強調了城市生態風險誘因的人為屬性,排除了自然屬性,從而為城市生態風險的防范提供了目標和動力。城市生態風險管理如同生態風險管理一樣,包含如下基本要素:風險源識別、風險受體識別、暴露-響應過程分析、終點識別、風險因果鏈構建等。對于城市生態風險而言,風險源包括各種物理、化學、生物脅迫和突發災害事件,風險受體包括人類在內的城市生態系統及城市整體,評價終點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功能響應。在本研究的界定中,城市生態風險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生態風險發生于城市,而不是鄉村、森林、草原等其他地區;第二,風險受體不僅包括城市的居民,也包括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經濟體系;第三,生態風險由人為因素所引發,而非自然因素;第四,生態風險的類型多種多樣,并且新的生態風險類型在不斷出現。

3重大城市生態風險的特征分析

繼續閱讀

城市生態化發展思考

1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及措施

1.1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1.1.1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迫切需要生態化建設隨著煤炭資源的開采,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臨土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城市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另外,由于環境治理遠不及破壞的速度快,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迫切需要城市生態化建設。

1.1.2城市環境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煤炭資源型城市以煤炭作為支撐進行工業化建設,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然而,由于沒有形成可循環利用的生產方式,導致產生大量廢棄物,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和污染,因此需要通過發展生態城市來協調二者之間的沖突,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環境和諧統一。

1.1.3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城市需要發展,但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而不是以耗竭能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為代價來求得經濟發展。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就要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因此,建設生態城市,高效組織社會生產、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2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措施

1.2.1編制科學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以生態城市理論為指導進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是煤炭資源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編制科學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是謀求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實現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的和諧統一,需要綜合分析和評價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應該提出相應的協調因子,從政策和管理兩個方面提出建設和保障措施。這也正市編制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所要解決的問題。編制生態城市建設規劃需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符合生態城市特點的指標體系,同時需要運用復合型思維系統地、全局地、戰略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1.2.2做好受損棄置地的生態修復煤炭資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大量開采,形成大量塌陷區和受損棄置地,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因此對受損棄置地進行生態修復是煤炭資源型城市做好生態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采用BS活性土壤生態修復系統、礦山土地復墾技術、礦山污染治理技術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技術對礦區受損棄置地進行植被恢復,實現礦區生態環境恢復和可持續發展。

繼續閱讀

城市生態環境

摘要: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通過分析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引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而后通過論述城市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對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復蘇,城市化進程推進,這一方面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在一些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存在著只顧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一個人類的迫切任務。

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已普遍達成共識,逐步被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居住條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在21世紀努力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1.城市環境規劃

1.1城市規劃概況

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保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調整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能源、土地等資源和治污、防災減災的技術標準,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1.2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繼續閱讀

經濟可持續能力統計分析技術研究

作者:王虹黃獻林單位: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安徽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生態建設成為當今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迫切需要。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組成有三大系統(即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三大系統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統一整體。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每個子系統良性發展,而且要求各系統間協調發展,互惠共生,以生態方式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本文圍繞生態環境遭受干擾比較深重的工礦型城市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如何構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評價體系,從而為馬鞍山市的生態建設提供一定的參照。

一、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原則

科學地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對城市生態建設加以評價,是獲取城市生態建設信息和找出城市生態建設存在差距的有效方法,同時亦是對城市未來建設和發展作出有說服力的短期預測的有力手段。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建立了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以馬鞍山市為實證,探究工礦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以期為馬鞍山市生態城市建設作理論鋪墊和實踐探索。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所選指標應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指標必須客觀地反映工礦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和態勢。它有明確的物理意義,研究所使用指標數據的統計方法要規范,在城市統計年鑒中作為重要參數使用或公示,或在相關部門中有統計需要并有一定年限的存檔資料。

2.針對性原則。城市有性質不同和大小之分,構建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衡量和預測城市生態發展的健康狀況,必須符合被評價城市自身特點的需要,工礦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治理任務艱巨。針對工礦城市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特殊性,突出經濟結構、經濟效益和環境狀況等指標,使由指標體系所進行的評價具有針對性。能體現工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度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此為引導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針對性原則是本文構建工礦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主要遵循原則。

3.綜合性原則。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內容寬泛,所建立的相應評價指標也要有足夠的涵蓋面,因此,所設計的指標要體現范圍較廣的綜合信息,能系統地反映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及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繼續閱讀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1.城市環境規劃

1.1城市規劃概況

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保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調整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能源、土地等資源和治污、防災減災的技術標準,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1.2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城市是人類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著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集中地,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它包括社會結構、人工結構、資源結構、生態環境結構四個方面的內容。要實現這一多元、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城市規劃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城市節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運用市場規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要加大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普及推廣力度。以污水資源化為目標,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加強中水回用技術與設備的開發應用,處理好設施布局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注重污水處理的安全性和生態效應,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劃定綠化用地面積,科學安排綠化布局,加強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形成喬、灌、花、草相結合,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城市綠化要鼓勵采用節水技術和廢水利用,盡可能減少綠地養護的水消耗。要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舊城有機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區的綠地面積。要建立并嚴格實行城市綠化“綠線”管制制度,堅決查處各種擠占城市綠地的行為。要鼓勵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城郊綠化,引導社會資金用于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和資金投入,盡快把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熱收費制度改革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和福利分房舊體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熱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住房分配貨幣化新體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費嚴重的重要經濟根源。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變暗補為明補,逐步停止由房屋產權單位或職工所在單位統包的傳統用熱制度,改為由居民家庭(用熱戶)直接向供熱企業繳費采暖,實行采暖用熱商品化,采暖補貼貨幣化。采暖地區的城鎮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熱設施的,都必須設計安裝具有分戶計量及室溫調控功能的采暖系統。現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戶計量、室溫可控的要求逐步進行改造。積極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辦法,逐步取消按面積計收熱費,更好地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提高采暖舒適度和熱能利用效率。城鎮供熱體制改革關系廣大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繼續閱讀

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關系分析

摘要

利用2009~2013年相關數據,在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運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同時引入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計算云南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并結合耦合度階段與協調度類型劃分標準對兩者間的耦合協調關系進行定量評價。研究表明:從綜合指數看,云南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波動較大,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指數變化比較平穩,且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增幅小于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增幅;從耦合度看,云南出現由農村生態環境滯后向城市生態環境滯后的轉變,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耦合度經歷了從磨合階段到高水平耦合階段的變化,兩系統間的發展方向越趨有序,關系越趨穩定;從協調度看,云南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度呈上升趨勢,耦合協調類型從低度協調轉變為中度協調并最終呈現良好協調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

城市生態環境;農村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云南省

1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資源、人口、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關系日益顯著。人口和經濟的迅速增長,刺激了對資源的需求,同時也誘發了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城市污染問題[1]。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態環境也面臨一系列污染問題。國內目前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或工程項目的生態環境研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研究較少,且多側重于治理或管理,對農村生態環境評價涉及較少。同時,以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或農村生態環境評價單方面研究為主,缺少對二者之間協調關系的定量研究[2~4]。而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動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鑒于此,我們擬通過構建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耦合協調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同時引入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模型,定量計算云南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并結合耦合度階段與協調度類型劃分標準對兩者間的耦合協調關系進行定量評價。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部,位于北緯21°9'~29°15',東經97°31'~106°12',全省土地面積為39.4萬km2。改革開放以來,云南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均得到較快發展[5]。在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隨之而來,城市與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對城市生態環境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態進行科學評價,以期在促進云南城鄉協調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提供決策參考。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繼續閱讀

城市生態綠化思路和措施

1、創建生態城市的一體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態設計水平

生態綠化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城市綠地不應局限于僅僅作為視覺的欣賞對象,還應滿足城市綠化的外在形象美觀。作為城市自然生產力的主體,城市生態綠化應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態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時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其思路包括:在實施城市生態綠化建設中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布局能有效協調城市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根據城市氣候效應特征和居民生存環境質量要求,搞好城市綠化布局并進行城市綠化系統設計,提出城市功能區綠地面積分配、品種配置、種群或群落類型方案;根據生態功能區建設理論,建立環境生態調節區,在此區中,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征和過程應被保留、維護或模仿。

綠地在城市生態環境中擔負著環境凈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基底—廊道—斑塊”理論,建設城市生態綠地的綠網系統。根據城市不同分區的空間異質性,貫通城市內的綠廊結構,其中綠廊穿越外環綠帶、楔形綠地和中心區園林綠地,將城市周邊的清潔冷濕的空氣經過高綠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內部,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在城市的生態綠化工作中,我們應注意城市綠地分布的均勻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綠化步伐的一片呼聲中,人們似乎更熱衷于城市新區綠地的開辟,城市中心區綠化、老城區綠化缺乏應有的關注目光,新、老城區綠化建設的“兩極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綠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綠色”。針對此現象,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綠地在新區與市民聚居的中心區、老城區之間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發展。

城市生態設計工藝,是指根據自然生態最優化原理設計和改造城市生產、生活系統的設計和工藝流程。在城市的生態綠化中要應用城市與自然共生原理,廣泛使用生態技術。如目前國際上開始推廣應用的污水處理墻,裝置的原理很簡單,只是利用溫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術來處理污水,這種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種生態設計方法是人工社區湖,即在社區內的某個街段設一個這樣的湖,既能作為水量存儲,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態技術處理和凈化社區廢水,并用太陽能來保持池水的溫度,經過凈化的水可以循環使用。此外,日本科學家發明的生態路燈能吸收道路上汽車排放的各種廢氣,我國科學家發明的生態水泥能吸收水體中的污染有害物質,這些都是生態技術應用于城市建設、綠化的例子。在城市綠化中大量運用生態技術,既能提高綠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

2、加強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種多樣性是促進城市綠地自然化的基礎,也是提高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態綠化應恢復和重建城市物種多樣性。我們應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護地,維護自然演進過程;修建綠色廊道和暫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物斑塊的連接度,減少城市內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給物種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間。生態綠化要發揮健全城市的生態功能,將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引入城市,滿足市民與大自然接觸的天性要求。城市要盡量保存適應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的棲息地。西方國家常以野生動物的種類及數量來衡量城市綠地和生態環境質量,這對于我國也有借鑒意義。保護和建立半自然棲息地是生態綠化實現自然保護的重要途徑。“半自然”是指人類干擾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跡的地方,但又被人類深刻改變,不能視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如遺留的林地、濕地、草地以及廢棄的深坑、水庫和人工濕地系統,它們是水生動物良好的棲息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量自然生境的喪失。生態公園是模仿自然生境、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理想途徑,如倫敦中心城區的海德公園、中山市的歧江公園,都是較好的例子。中國大多數城市中的自然環境與外部大自然斷絕聯系,但通過劃分城市的生態功能區,構建城市的“綠楔”、“綠廊”以及“綠網”,能夠恢復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輸入和城市內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調節。特別是在草地生態、森林生態、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交換關系,不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應該具備垂直向的承載條件(如自然坡岸、濕地、攀緣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運行機制時,宜劃分正常生態區、過渡生態區、變異生態區、半自然區等不同區域,確立各級生態功能區之間、城市生態區之間與外部生態區之間的生境通道和生態走廊,為不同豐度、不同干擾承載力的生物群落之間的基因系統和調節創造條件”。

綠地群落是一個有序而漸進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的過程。生態綠化應改變綠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為源頭的管理,改善種植結構,提高綠地自身的穩定性和抗逆性。生態綠化所用植物應盡量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利用綠地凋落和綠肥等土壤適應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資源的使用,降低綠地建設、維護費用。重視綠地水體的建設,為有益昆蟲和兩棲動物提供適宜生存的環境,形成綠化植物-病蟲害-天敵及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和制約,實現城市綠地植物無公害控制。把握地帶性群落和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合理選擇耐蔭植物,充分開發利用綠地空間資源,豐富林下植被,改變單一物種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種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間。應用人工頂級群落和動態平衡演替理論,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穩定而優美的城市自然景觀。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體現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繼續閱讀

生態城區論文:國內生態城區評估制度的建構

作者:吳穎婕單位:浙江財經學院

國內外研究現狀

就國家和地區層面而言,歐美各國(英國、美國、加拿大、荷蘭、德國、瑞典、芬蘭、瑞士等)相繼于20世紀80~90年代開發出較好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英國政府選取了13個專題,共包括146項可持續性指標。美國克利夫蘭的生態城市議程中包含了空氣質量、氣候變遷、多元化、能源、綠色建筑、綠色空間、公共建設、小區特色、居民健康、可持續發展、運輸選擇等綱領性目標要求。加拿大溫哥華的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包括固體廢棄物、交通運輸、能源、空氣排放、土壤與水、綠色空間、建筑等。2001年,中國科學院完成《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包括生存支持系統、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和智力支持系統等5項146個要素層指標。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個大項,指標控制在22個以內。2005年,建設部頒布《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暫行)》,分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生活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3項共19個指標。2007年,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完成《宜居城市科學評價制度》,圍繞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等6項進行評價。近年來,天津、唐山、上海、深圳、貴陽、重慶、合肥等國內城市紛紛提出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并進行了各自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研究。

目前的研究大致將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結構形式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對城市自然、經濟、社會三個子系統的分析,將指標體系分為自然生態指標、經濟生態指標和社會生態指標。這類指標體系較為常見,為大多數人所采用:一類是基于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分析,從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協調度三方面建立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另一類是根據《深圳宣言》從生態安全、生態衛生、生態產業代謝、生態景觀整合、生態意識培養五個層面建立指標體系。張坤民、溫國宗等從經濟學、生態學和社會政治學三個學科角度出發,設計了中國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與綜合評價發放。盛學良、彭補拙等提出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篩選、設計的八個主要原則。吳瓊、王如松等在對生態城市的理論和內涵詳細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專家咨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構建了揚州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評價方法,以評價生態城市在各個規劃時段的建設成效。常克藝等以活力、組織、恢復力三方面構建生態型城市的指標體系,采用生態喜用健康的理論與方法,參考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生態縣、市、省建設指標(試行)以及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常用指標,運用專家咨詢等方法從100多項有關指標中篩選出44項主要指標,并提出各項指標因子的標準值和評價方法。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輝等從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協調度三方面構建了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提出了指標標準制訂的五項原則。

陳軍飛、王慧敏采用綜合加權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彌補了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各自的缺陷,建立了生態城市評價的灰色關聯度模型。朱興平、曹榮林指出加權線性求和在判斷城市生態綜合效應上的不足,提出建立一種均衡發展論和協調論為導向的指標體系數學模型。焦勝、曾光明等對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不確定性進行了研究,提出用“彈性”原則建構指標體系。董憲軍對生態城市的概念、戰略性規劃思想及我國建設生態城市的政策選擇進行了研究,他專門討論了“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城市建設問題,強調生態城市建設應該具有全球觀。王飛兒以城市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系及評估體系。朱春玉深入研究了現行的城市規劃相關法律如何變革以適應生態城市建設,闡明管理機制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宋榮興以青島市為案例,對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適合我國城市生態系統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模型。郭秀銳以廣州為案例,進行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研究,深入探討城市生態系統評價理論和方法,提出以城市生態學與系統生態學為基礎的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理論。孟民從城市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理念出發,構建了吉林省生態經濟城市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寧艷杰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建立了城市生態住區層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共有51個要素層指標構成。申振東等動生態經濟、生態環境、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生態文化、廉潔高效六方面入手,提出貴陽市構建生態文明城市的33項指標和監測方法。徐雁、楊根輝、李強、宮明達、李春梅、寧小莉、寧偉等基于不同的視角對生態城市指標體系進行研究。

目前國內外對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對于生態城市的概念和內涵的認識有待提高;(2)指標體系過于龐雜,可操作性較差,指標設計存在缺陷;(3)對指標的動態性缺乏研究,指標彈性較差;(4)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權威、通用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獻資料收集、實地調研、專家咨詢、民眾訪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比較分析等。

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選取原則與方法

1指標體系選取原則及結構

繼續閱讀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单位女同事在线| 日本三级网站在线线观看|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 性欧美人与动物|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 动漫人物桶机动漫| 被cao的合不拢腿的皇后|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极品美女|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免费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色多多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中文字幕第6页|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北条麻妃| 亚洲国产91在线| 波多野结衣1区|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一级毛片看一个| 成年人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映画|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欧美激情乱人伦|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男女边摸边揉边做视频| 十七岁高清在线观看| 美女污污视频网站| 国产91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韩国三级日本三级美三级|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 777奇米影视四色永久| 国产精品大片天天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