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宗教文化資源合理性開發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中原的宗教文化資源開發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各級政府的領導組織下,成功申報了一批文化遺產,使大量的宗教文化資源得以傳承和保護,其中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融儒、釋、道三教文化于一身,作為中原宗教文化的代表,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除宗教建筑外,宗教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原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開封大相國寺梵樂,富麗堂皇,具有皇家雅樂的氣韻,而新密超化寺的“超化吹歌”,極具入世性和民俗性,都是宗教文化與地域風俗相融合的典范。另外,有大量的民間信仰文化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淮陽伏羲太昊陵祭典、??h正月古廟會、鹿邑老子生日祭典、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陽關林朝圣大典、西平嫘祖祭典、商丘市睢陽區火神祭祀、登封中岳古廟會、南陽醫圣張仲景祭祀、衛輝比干祭典等。這些民間信仰文化無不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源流性和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在傳承和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河南近幾年發展了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項目,如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在新鄭市舉行的軒轅黃帝拜祖大典,就是一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盛典。它以立足中原、宣傳中華文化為宗旨,大大促進了華人同胞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心理認同感。以少林寺為代表的中國功夫文化,不僅是中原文化、中國宗教文化的亮點,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廣宣流布的文化名片。盡管當前河南宗教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在思想觀念上,一些人片面地認為宗教是糟粕,宗教文化與時代文化的基本取向相悖,不利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正是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許多地方政府缺乏作為,對本地區寶貴的宗教文化內涵認識不夠,挖掘不足,不能充分釋放當地的文化潛能。在一些地方,盡管認識到了宗教文化資源的價值,但在開發利用上卻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缺乏統一規劃和資源整合利用的意識,導致項目單一,重復性高,沒有地方特色。還有一些地方政府沒做好服務、督導的角色定位,沒處理好政府、企業、宗教團體間的關系,影響了文化品牌的聲譽。另外,與發達省份相比,中原地區宗教文化的開放性不夠,對外宣傳和交流明顯不足。
二、中原宗教文化資源開發的主要任務
基于河南宗教文化資源開發的現狀及發展要求,筆者認為,當前應著力完成的主要任務有如下幾個方面。
1.細化整理中原佛教、道教文化中原地區是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重要的發源地、傳播地、流化地之一。其宗教人物、宗教史籍、宗教建筑之豐富博大,是同時期其他地區難以匹敵和媲美的,也是中原宗教文化資源中尚未深入挖掘的寶藏。政府應當協調各職能部門,組織各地佛教道教協會組織、專家學者、民間人士,對豫籍宗教人物名錄、佛教寺院、碑塔造像、道教宮觀、洞天福地等文物遺跡,以及在豫發源、傳播的佛道教宗派學派進行分時期、分地域的時空化梳理,以完整呈現中原宗教文化的全貌。這是一項系統、長期、復雜的工程,但卻是一項切實可行且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業,對于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首沖地位的確立意義重大。
2.多層級呈現地域民間信仰文化中原民間信仰文化豐富且悠久,但目前在挖掘和宣傳發源并盛行于中原的行業神文化方面仍有不足。諸如,鈞瓷產地禹州一帶自古信奉的窯神、商丘的火神、南陽的醫圣,都可以提升、打造成當地特色產業文化的代表,成為當地對外宣傳的文化名片。另外,圖騰崇拜是人類最原始的宗教文化現象,反映了人類探求神秘和追本溯源的心理需求。濮陽可以借力龍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著力推廣濮陽龍“天下第一龍”的國際影響力。在人祖信仰文化方面,政府應該在新鄭黃帝祭祖大典的基礎上,豐富和擴充各地人祖文化內涵,特別是淮陽的太昊人祖祭祀大典,除了享有民間本土化的信仰熱忱外,更應有官方高層的推介和重視,進而才能提升其在國內外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地位??傊?,若能統攬和整合整個省域的民間信仰文化資源,輔之以或國際化高端化,或民俗化本土化,或學術化符號化等多層級呈現方式,則更有利于對外宣傳推廣,樹立中原民間信仰文化豐富悠遠、古樸自然的美好形象。
3.積極開發特色民族宗教文化除漢族外,中原地區還主要聚集了回、蒙、滿、維吾爾族這四類少數民族,其中以回族人數最多。據統計,除林縣、光山縣、新縣等少數地方外,省域內其他各縣均有回族人居住,是除寧夏、甘肅兩省外全國第三大回族聚集區。通常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因此在中原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中,也應當注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優勢發揮。具體來講,可以整合省內規模較大、人口較多的鄭州管城、洛陽瀍河、開封順河三大市屬回民聚集區,重點扶持和打造具有回族特色的食品產品和品牌,實現與中原食品加工中心的產業對接。同時,還要加大對少數民族國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扶持力度,發揮區位優勢,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民族教育中部示范區,以促進民族融合與文化交融。除回族外,開封猶太人也是中原地區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承載者。他們是記錄保存最完整的中國猶太社群,也是猶太民族在世界范圍唯一實現在地化、本土化的族群。作為猶太文明史上非常獨特的現象,河南應當發揮好這一文化優勢,既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國際級的開封猶太人漢化學術交流研討,也可加大對猶太族尋根祭祖的文化宣傳和交流活動,以擴大開封猶太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4.發揮宗教倫理對經濟社會建設的積極作用世界上各種正信的宗教無不包含著誠信、勤奮、節儉的文化內涵,這些無疑是符合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需要的。誠信作為企業的無形資產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信譽度。好的知名度、信譽度可以為企業帶來無限商機,從而創造價值;勤奮精神的倡導,可以促使人們明了任何事情都不能不勞而獲,有利于勤奮敬業的社會氛圍的形成;簡約節儉的生活方式,可以阻止物質財富的過分消耗,聚集財富,擴大再生產。可以說,擁有宗教信仰的企業家乃至普通勞動者作為社會經濟建設的一分子,應當將這些與市場經濟相融的宗教文化因素運用到社會管理和經濟建設中,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中原宗教文化資源開發的基本途徑
1.以政府為主導,創造良好環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各項事業和諧穩定發展是各級政府的首要職責,其中對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自然要以政府為主導。各級地方政府要遵守國家的宗教政策,依法開展與民族、宗教問題相關的各項工作,要在充分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給予制度支持和保障;還要在具體的工作運轉中找準定位,既要進行組織管理,加強規范監督,更要提供幫助服務,協調關系,積極引導。落實到具體任務,就是要政府發揮好整合、調動資源的優勢,組織各級部門繼續開展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從而為省域宗教文化資源品質的提高完善、品牌的打造宣傳、品位的塑造提升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此外,很多宗教文化資源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所以在不同的地區,對待不同的宗教文化資源必須掌握因地、因人、因時制宜的原則,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既定模式。要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更要協調好、處理好政府各職能部門、教界、商界、學界相互關系,充分發揮其智慧。要善于運用媒體資源,特別是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和危機公關效力,從而起到事半功倍、多方共贏的效果。
2.創新運行機制,加強對外交流當前資本市場條件下,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可以借鑒現代化的資本運行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打破舊有觀念的壁壘,改變過去僅僅依靠政府的投資體制,合理吸收、借鑒域外發達省份宗教文化資源開發的成功模式,創新投融資模式。諸如,海南三亞宗教文化主題公園的南山模式、深圳開發宗教性金融產品的弘法寺模式、江蘇無錫建造靈山梵宮的靈山模式等。這些成功的開發案例無不因地制宜地在充分利用本地宗教文化資源特色的基礎上,采用了現代化的商業資本運作方式。一方面通過最大限度吸收社會有效資本融資參與,克服了政府性資本的有限性和單一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采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運行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管理運行成本,提高了效率,從而實現了政府、企業、宗教組織及信眾的多方共贏。在如何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方面,應該充分發揮中原歷史文化深厚、古今人才輩出的獨特優勢,打好歷史文化名人的親情牌,像歷史上著名的高僧佛圖澄、菩提達摩、玄奘等都是中國宗教史上彪炳史冊的人物。通過對這些豫籍和在豫駐錫的著名宗教人物的宣傳塑造,可以引發學界及信眾的特別關注和情感共鳴,進而吸引域外社會經濟資源的投資融入。
3.培育多樣化的文化消費模式宗教文化具有多面性,而且彼此關聯,所以宗教文化資源不能單一化為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應從多個方面進行整體呈現。諸如:整合新密“超化吹歌”、開封大相國寺梵樂、南陽五朵山“宮觀音樂”三大特色宗教音樂資源,提升中原宗教音樂的藝術鑒賞度;整合龍門石窟、鞏義石窟寺、安陽萬佛溝、天主教河南總修院、朱仙鎮清真寺、“天地之中”等宗教建筑資源,形成集學術交流、尋古探幽、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宗教建筑文化品牌;還可以精品包裝南陽玉石、禹州鈞窯、淮陽泥泥狗等宗教造像藝術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河南作為地方戲曲文化傳播的重鎮,還可以嘗試開發《東京夢華錄》中“目連戲”的曲目,弘揚中原孝親文化傳統。另外,還可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打造不同的旅游體驗模式。比如:宗教文化體驗游,著重面向對宗教文化具有濃厚興趣的受眾,使他們通過對宗教生活的親身體驗,加深對宗教文化的感受力;休閑養生度假游,以風景清怡的山林宗教景區為首選,可以滿足現代都市人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的需求;古跡觀光朝覲游,更多地服務于宗教信眾,為他們提供觀覽心中圣地、表達虔誠情感的抒發通道。
4.避免宗教文化的功利化開發宗教文化是特殊的信仰文化,對其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當避免純粹的商業化和功利化。因為宗教文化資源開發從根本上說是對宗教精神信仰的合理利用,而不僅僅是宗教現實資源的功利性運用,所以對其開發必須以弘揚宗教積極價值、服務人民大眾為根本宗旨,避免將其作為一種單純贏利商業活動來運作。同時,宗教文化資源作為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具有歷史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對這些資源開發利用,應當堅持保護、繼承基礎上的開發,如果開發有可能導致資源的損害和破壞,寧愿暫時不開發,除非找到有效的保護方法和機制,要堅決避免為了短期利益而進行的破壞性開發。
作者:劉曉玉 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哲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