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文化的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以漢字為代表的文化符號,它承載著我國人類的發展文明印跡。而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對于現代化手段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于傳統漢字的書寫逐步被淡化,寫錯別字、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熱播,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反思。本文通過對節目熱播現象的分析,深入探討漢字中的文化內涵,并結合實踐探索我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促進中國漢字文化的有效傳承。
【關鍵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文化傳播思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漢字的書寫慢慢被體現于電腦、手機當中,全面替代了人工書寫,并且部分社會機構也實行了無紙化辦公,這些舉措雖然有助于社會資源的節約,但也從側面造成了人們對漢字書寫能力的弱化,時常是提筆忘字。前幾年央視的一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則有效喚醒了人們對于漢字的重要認識,從中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與文化內涵,對于漢字的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推動作用。
一、當前我國漢字書寫的現狀
(一)缺乏對漢字的文化認知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各種全新文化理念充斥著整個社會,把人們的生活結構進行了多元化發展,對于傳統文化、基礎文化的關注度大幅降低,很多人對于漢字的理解與運用逐步轉化到鍵盤上、文檔中,而不再是以書寫和理解的方式進行漢字利用,只是單一的把漢字作為表達的工具,漢字的文化價值得不到體現,造成了文化意識上的缺失,而這種認知還具有不斷傳播和蔓延的趨勢。
(二)缺少對漢字的練習平臺隨著現代化辦公設備的普及,如電腦、手機、平板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傳播喬瀅蓓越來越多的漢字書寫,變成了敲打鍵盤就能完成的事實,而無紙化辦公和信息化交流方式的興起,也讓漢字的書寫資源越來越匱乏,對學生而言,雖然在漢字書寫上還有一定的要求,但明顯不再是教育的重點,很多書寫只是任務的體現,導致了當前家長有意識的為孩子報書法培訓班的現象發生。這也從側面表面,漢字的書寫規范不再具有統一的標準,更缺乏鍛煉的有效平臺。
二、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傳播基因
(一)漢字代表著中國標志近年來,由于我國在國際社會的發展和競爭中,展現出了足夠的發展優勢,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讓國外產生了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而漢字則是了解中國的第一步,我國在國外逐步建立起了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文化傳播機構,把中華文化尤其是漢字推向世界,讓漢字成為了我國的重要文化標志。
(二)漢字承載著中國文化從甲骨文時代開始,漢字便成為了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的圖騰,它蘊含了中國的五千年文化精髓,更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漢字的發展,慢慢變成我們今天的文字,其中的歷史承載值得廣泛的傳承,由此可見,漢字承載著我國的文化發展,承載著中國的幾千年文明,更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文化結晶,通過漢字的變遷更顯示出了它獨特的文化魅力。
三、新媒體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傳播
(一)擴大了文化傳播的范圍漢字在社會的廣泛應用中,傳統性的傳播方式主要體現在雜志、報紙和電視中,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網絡文化傳播媒體的興起,使文化傳播的途徑變徑更為廣闊,不再受到時間、空間、方式的局限,新媒體利用網 絡技術的發展,不斷進行信息化技術開發,并與傳統媒體相融合,把漢字進行廣泛的傳播,隨之帶來的就是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興起,讓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以幾何式的方式發展進步,把漢字帶入更高效的應用范圍,提升漢字的文化承載力,實現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創新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主要利用人們視覺、聽覺上的享受,比如報紙、電視、舞臺等,而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品質越來越高,這也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基礎,其利用新媒體廣泛的傳播性,營造出方便、快捷、真實的文化感知環境,運用科技化的體驗手段,進行3D、5D、VR等模式進行氛圍營造,讓文化傳播更富真實感與趣味興,豐富了文化傳播的內涵,也從更學層次帶動了漢字文化的國際化發展。
(三)拓展了文化傳播的渠道當前,文化傳播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其傳播的體驗也各不相同,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它通過本身的漢字文化內涵為基礎,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形式,不僅利用好電視媒體平臺,還開設專題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不僅完成了漢字文化的有效傳播,更形成了全民互動的融合平臺,讓受眾能夠進行廣泛的參與,增加強觀眾的現實體驗感,從而在傳播的渠道上形成了多方互補,達到了傳播的預期效果,讓更多的人深入的了解中國文化,口味漢字帶來的文化盛宴。總而言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發展的必然,中國漢字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文化根基,隨著我國的不斷崛起,中國漢字還會向國際化邁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耀眼之星。
參考文獻
1.魯軍2013《“漢字聽寫”緣何掀起熱浪?》,《人民日報》10月11日。
2.欒軼玫2012《新媒體新論》,人民出版社。
3.葉正渤2011《漢字、文化以及漢字與傳統文化》,《漢字文化》第1期。
作者:喬瀅蓓 單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聯現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