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文和英語中動物詞匯意思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動物具有顯著的特征,英漢語言中對這些特性看法總體相同,因此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大多數動物詞或詞組含義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同一動物詞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通常一種動物的概念意義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內涵卻有明顯差異,相互矛盾甚至意義相反,動物詞常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部分動物詞具有不同的褒貶含義。本文從比較兩種語言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動物詞匯的聯想意義入手,探討其在中西文化中所體現出的不同的文化意蘊,意在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障礙。
[關鍵詞]動物詞語聯想意義文化內涵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CarolR.Ember曾經說過,語言能夠通過詞匯來反映與之相對應的文化。人們經常根據動物的習性將這些詞匯與特定的性格和特征聯系起來,詞匯在人們心中激起某種特定的聯想意義。筆者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詞語,在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涵。
一、動物詞語的語義基礎
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
1.根據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
英漢語言都有根據動物的形體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所形成的詞語。它們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這些動物的生活規律,以感性認識為基礎,從而引申出一定的語言意義,例如,蛇(snake)是一種爬行動物,體形柔軟易彎曲,在行走時,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漢語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想意義,英語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偽裝成朋友的陰險之人。又如,雞(cock)的生活習性之一是清早鳴叫,因而漢語中有“聞雞起舞、雄雞一唱天下白”等詞語,英語中有“cock-crow(黎明)”等詞語。
2.根據人們對待動物的情感態度所表達的語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和各種動物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人們對動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進而影響到這些動物詞語的褒貶意義,賦予語言以豐富的感情色彩。
對待某些動物,由于各民族呈現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態度,體現在這些詞語上,它們表達相同的語言意義。例如,英漢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種善良、溫順、柔弱的動物,因而在其意義表達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態度。漢語中有“像小綿羊一樣溫和、乖巧”,英語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豬(pig)”的生活習性、環境決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認為豬是懶惰、骯臟的動物,因而有關豬的詞語都含有貶義的感情色彩。
二、英漢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不同文化內涵可歸納為三種情況
1.英漢表達同一內涵的動物詞
雖然東西方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兩者之間還是具有一些相似之處,因為人們對同一個世界的認識總是相似或相同的。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猴、蛇、狐貍、狼”等動物都有相同的態度。例如,英語中可以用“horse”指各類人,“adarkhorse(黑馬)”,“awillinghorse(積極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潛伏在內部的敵人)”。漢語中有“犬馬、駑馬、響馬、馬賊、探馬、馬前卒、老馬識途”等。漢語中有狡猾的狐貍,英語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astimidasamouse(膽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樣忙碌)”,“asstrongasahorse(人強馬壯)”,“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
2.表達不同內涵的動物詞
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歷史因素,不同的宗教影響,不同的物體或概念對不同的民族卻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從而導致不同文化內涵的存在。例如:bear(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動遲緩、笨手笨腳,含有愚笨、無能和無用之意,因此漢語中有“你真熊”、“熊樣”之說。在英語中熊被認為是兇猛、殘忍的動物,用來指人時,則意指Abad-temperedorbadmanneredperson(粗鄙之人、魯莽之人),慣用語likeabearwithasorehead則表示“脾氣暴躁、態度惡劣”。如:FlorenceandDorothywerebothdancing,butJeremy,whodidnotdance,wasstandingbyher,lookingassulkyasabearwithasorehead.
佛羅蓮絲和多羅蒂都在跳舞,杰瑞米沒跳舞。他站在她身旁,滿面怒容。
bat(蝙蝠):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被認為是幸福的象征,因為漢語里‘蝠’與‘福’同音,而‘蝠鹿’皆音‘福祿’,因此蝙蝠以表示財富、位、吉利。在歐洲民間傳說中,蝙蝠總是和罪惡和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和中國對貓頭鷹的感覺相近。英語成語中也體現了對于bat有壞的聯想,如asblindasbat(有眼無珠),hasbatinthebelfry(異想天開)等。新晨
3.不同動物詞表達同一內涵
處于兩種不同語言社會中的人們,由于不同的社會閱歷和風俗習慣很可能會導致觀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動物詞匯載體可能會在兩種文化中產生同一聯想。如中國人認為虎是百獸之王,它是權勢和勇猛的象征。相反,西方人認為獅子才是百獸之王。因而我們會說“攔路虎”,“狐假虎威”,“虎口拔牙”,“置身虎穴”,而西方人卻說alioninthewayoralioninthepath,likeadonkeyinalion’shide,beardthelioninhisden,placeoneselfinthelion’smouth。很多漢語中帶雞的習語在英語中都被轉化成與鵝或鴨相關的習語。泥鰍(loach)的體表很光滑,所以很難捉住。因而我們常用泥鰍一詞來形容世故、狡猾和不可靠的人。然而大多數說英語的國家沒有泥鰍,所以泥鰍就不能引起他們的這一聯想,但是他們的確有一種能引起相似聯想意義的動物,那就是eel(鰻),所以人們會說,(as)slipperyasaneel。
本文就英漢語言中這些動物所代表的語義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比喻、聯想、象征意義的探討,挖掘了它們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這些有關動物的詞語中,中國文化側重品德和人格意義,注重他們的內在特征,而西方文化側重外在形象和體征意義,注重他們的外在特征,因而產生了這些詞語文化方面的差別。通過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這些動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義的差異,找到產生這些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避免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誤解。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2]李華.議英漢互譯中文化差異引起的空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