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馬克思文學理論的構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設
論文摘要:本文從歷史回顧、“特色”內涵、理論框架及總體現狀諸方面作了綜述研究,從宏觀上見出其概貌特點和時其加以總體評價,為今后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研究進一步推向前進莫定了新的基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是當前理論界的重大歷史課題。近幾年來對此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要進展。
一、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的研究
這一課題是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當時應杰、安倫針對當時的文學理論狀況指出:“近幾年來,有許多人用教條主義的方式去學習蘇聯的文學理論,而不顧中國過去和現在的實際”,因此不能成為“中國的花朵”。在此基礎上,周揚于1958年在一次講話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批評”的命題。這對于克服當時來自于前蘇聯的教條主義影響,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起到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但在此以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時代的原因,沒有取得應有的積極成果。
進人80年代以后雖然掀起了文學理論研究熱潮,但對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研究只是進人重新探路階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只是初步的。
到90年代尤其是最近幾年在此方面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有的從宏觀上進行研究,有的則從微觀方面展開研究。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董學文的《談談“中國特色”x(1991),《關于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1996)、蔣孔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1995)、曾憲文《對建設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幾個問題的思考》(1996)、杜書浪、毛鋒《東方詩學與東方批評: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文藝學的對話》(1996)、錢中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論》(1997),董馨的《概念與范疇:建設中國特色文藝理論大廈的理論基石》(1997)、張海明的《古代文論和現代文論—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思考》(1998)、蕭君和的《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論綱》(1999)、李金松《文學理論要中國化》(1999)、傅騰霄的《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學》(2000)、顧鳳威的《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思考》(2000)、周忠厚的《關于建構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新體系》等等。其中周忠厚一文提出建構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新體系的中心范疇問題,認為不應以“形象”為中心范疇,而應以“審美情感”為中心范疇。并從文藝理論史和理論本身作了考察,他認為,第一,審美情感是文藝作品的本質特征所在;第二,作為特殊生產的藝術生產,要“使情成體”,是一種為審美情感建造物質外殼的實踐活動;第三,文藝作品的分類原則也主要是以審美情感的狀態來確定的;第四,文藝作品傳達的是文藝家的審美情感,文藝欣賞者接受的也是文藝家的審美情感。這為建構體系找到了堅實有力的出發點。蕭君和一文,則從宏觀上進行了系統深人地研究,把命題分成:(一)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邏輯基礎,其中包括理論指導、價值取向、理論特點和哲學基礎四方面;(二)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邏輯支柱,其中包括主體理論、學科特質、建構原則、邏輯起點和學科形態五方面;(三)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邏輯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緒論和十二章五十三節的具體內容??煽闯鏊隗w系上的豐富性、嚴謹性和開創性,值得我們深人學習和發展。從總的研究路徑來看,陳駿濤認為共形成了三個分支:一是馬克思主義文論尋求“當代形態”;二是中國古代文論實行“現代轉換”;三是西方現代文論“中國化”。從時間上說,對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的研究,從提出至今已有50年多年的歷史了。而今天我們之所以對之投以鐘情的一瞥,傾大力加以研究,實在是由于我們的文學理論在世界文學理論舞臺上沒有多少自己的聲音這一尷尬境地逼迫所致,實在是我們的文學理論需要重新整合和發展所致,實在是崇高的歷史責任感的深切召喚而情不能已所致。
二、那么,如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呢?
我們說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那么,什么是中國特色呢?目前學界仍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強調“民族性”,有的強調“社會主義”性、“馬克思主義”性,也有的強調兩者的結合。湯學智認為,所謂中國特色,歸根到底,就是指由中國學者所創建的具有獨立品格的理論系統,關鍵是要有屬于自己的聲音。這種理論應該具有原創性、體系性和普適性。這種認識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董馨在《概念與范疇:建設中國特色文藝理論大廈的基石》一文中則認為:對中國特色要有高瞻遠矚的理解,應該把中國特色理解為歷時態的概念,蔣孔陽先生曾說“對‘中國特色’不要作狹隘的理解,也不要作固定的理解,而要著眼于是否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本褪钦f,隨著人類歷史的前行和中國社會的進步,不同的時期應給中國特色添換增改不同的發展了的內容。
董學文指出:“文藝理論的‘中國特色’不等于文藝理論的‘民族化’概念?!袊厣瘧摪ū取褡寤顝V的內涵。把‘中國特色’僅僅歸結為‘民族化’,這種理解是偏狹的?!敝芸烧J為,中國特色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這種理論的民族特色,二是作為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的價值取向的社會主義的文藝的根本屬性與基本精神,而且后者更為重要。因此,“所謂有‘中國特色’主要應指那種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符合億萬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理想,并符合社會主義文學根本審美要求的理論品質?!笨偟膩碚f,所謂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應該是“一種有很高理論科學規范、標準、品格的,既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在文藝理論建設上的民族特色、民族獨創性、民族精神、民族傳統,又融會了我們乃至全人類文藝論最新科學成果和水平的成熟的文藝理論形態或體系”。
傅騰霄在《面向廿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認為,對于中國特色須著重考慮如下三個問題:首先,應扎根于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之中。其次,要對中國傳統文論進行深人剖析,對其精髓部分,不僅需要理解,而且應當活用。再次,要具有民族特色。
童慶炳對此進一步認為:一,必須以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經驗作為土壤去培植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能夠同中國的生動的實際相結合。離開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特點和實際來談文學理論建設,必然會使國際性的內容和-民族性的形式相割裂,經驗證明,這是無法完成真正的理論建設的?!诙?,必須吸收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遺產,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文學理論的結合點?!瓚摽吹剑袊粌H有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而且,中國古典文論、詩論、詞論、小說論、戲劇論等也是世界文學理論史上的瑰寶,其中有許多觀念、范疇都達到對文學普遍規律的深刻揭示,是很有價值的”
如此等等,所有這些認識,都具有積極的理論指導價值。
三、根據學術界的研究情況
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的內涵認識主要包括:(1)必須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同時又是貫穿馬列文論精髓的;(2)必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也即是把中國古代文論的精華有機地與中國文學實際相結合,能夠深刻體現民族精神的,同時,又能融合西方文論精華,并使之中國化的;(3)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具有當代性的。對于具有以上三方面內容并使之有機統一而形成的文學理論,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
下面我們就按照以上三方面進行逐一分述,以見出研究面貌。
(一)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首先是馬克思主義的為什么這樣說呢?蕭君和在他的《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論綱》一文中說,之所以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指導,是因為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亦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才能更好地解決種種問題,完成種種研究任務。具體說就是:第一,只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論作指導,才能解決文學本源到底是什么的問題;第二,只有用唯物辯證法作指導才能科學地有效地解決文學研究、文學創作中各種令人困惑的問題;第三,只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作指導,才能看到不同歷史時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學性質和發展方向,明確文學在特定的歷史時代、國家民族中的職責。
在此方面,童慶炳也認為,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這里包含兩層意思:首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他們所確立的世界觀和所使用的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經過科學檢驗的,這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我們可以而且應該用馬克思主義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考察新情況,回答新問題,作出新結論。其次,必須以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由列寧、豐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為指導。堅持那些已被長期的文學實踐所檢驗過的基本原理、原則,毫不動搖地貫徹到對各種文學問題的考察研究中去。
當然,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一個辯證與開放的體系,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必須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如何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呢?許明在他的《美的認識結構》中說,首先要“重讀馬克思”。所謂重讀,就是要恢復過去長期被誤讀和“弱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性”,“價值立場”,“人的解放”等重要內容,重新以“人.”為核心,張揚那些與人道主義等相聯系的價值資源,以回應現實中的重大問題和危機。其次,要關注現實。因為理論發展的契機,最終是要到現實中去尋找的,它的獨特內涵,應該來自時代的深處,來自文化傳統的深處,來自人性的深處,研究者只有融進這個現實之中去方能真實有效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第三,要有明確的理論目標。在環視世界理論思潮走向的基礎上,中國文論建設要“重返意識形態”(當然是開放的意識形態),要“建設新的人文精神”,即“以發展的開放的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方法論、社會觀所構成的新的意識形態建構”,從而使文學更好地擔負起幫助民族實現“人格重建”這個時代主題。這樣的思考是具有啟迪意義的。
(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
針對我們的文藝學始終沒有走出“西學為體”的誤區,張少康在《走歷史發展必由之路—以古代文論為母體建設當代文藝學》一文中說:“吸取西方文論和美學的科學內容,不是用它來代替我們的文論和美學,而是為了豐富和發展我們民族的文論和傳統,建設適合于我們時代需要的有中國特色的文論和美學。這種認識是深刻的,它道出了我們時下文學理論在根本實質上的歪斜,那就是用西方文論代替了我們的文論,使我們自己丟失了。在此方面,蕭君和認為,民族特點是中國特色的核心,如果缺少民族特點這個核心,中國特色就不成其為中國特色。那么,什么是文藝學領域的中華民族特點?承傳了幾千年的寫意傳統、意境理論就是文藝學領域中的主要的中華民族特點。如果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建構中,讓寫意傳統、意境創作取向、意境理論與同樣承傳了幾千年的在馬克思恩格斯文藝論著那里進到了發展高峰的西方寫實傳統、典型創造取向、典型理論平起平坐,并自然地揉在一起,就會在中國特色的追求上前進一大步。
那么,如何具體實現民族特色呢?
一個普遍的意見就是要尋求中國傳統文論的“現代轉換”。湯學智認為這種轉換,與對古代文論的一般研究不同,它是以這類研究為前提,謀求其與現代文論的“接軌”;也不是僅僅將個別古代文論的概念范疇移接到現代文論的系統上,而是要在對古代,文論根本精神特征深人把握的基礎上,將其生命內能激活,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自然地與現代文論融和,形成獨具特色的新體系。
對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張海明認為它包括兩個基本環節:一是以現代意識為參照系對古代文論的價值重新評估,指出其中仍具理論活力的部分;二是對之作現代闡釋,使之得以和現代文論溝通。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特色理論的新體系。
楊星映則提出把古代文論范疇融人當代文藝學的思想。如何融入呢?一是直接借用,二是間接融入。直接借用即成為某些章節、層次的題目和核心內容,成為體系結構中的某些鏈條與環節。間接融入則是作為思維的方法與論證的材料,與體系中原有的觀點、材料相結合。直接借用古代文論范疇作為章節、層次的題目和核心內容,有意象、意境、情志、頓悟等。間接融入,一是借鑒古代文論范疇的內涵,并按照今天的需要加以改造,例如講風格,注重描述文體和作家風格的特點,講鑒賞的心理特征,注重體味等等;二是將古文論范疇與西方文論、中國當代文論范疇的內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分析文學作品本文的多層次結構,既可運用西方的觀點,又可以中國古代文論的范疇來說明,將其分為“言”、“象”、“意”三個層面。所有這些,都是可取的。
(三)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應是具有創新精神和當代性的
孫紹振、陳良運、南帆在《重建文學理論是時候了》一文中說:“毫無疑問,光憑中國古代和西方引進的文學理論資源,建設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是不夠的,這需要一個轉化過程。這種轉化包含了雙重任務:創造性的轉換和轉換的創造性。純粹從理論到理論的轉化,固然不可一概否定,但是理論的轉化、邏輯的演繹,任何時候都需要閱讀經驗的支撐,二者之間如果不取得‘一定的平衡,就可能變成教條主義…’...我們的任務是:除了在邏輯上對其加以豐富使其更加自洽以外,就是要以我們的經驗為基礎,對其加以修正、衍生、改造,甚至顛覆,沒有這樣一種氣魄和精神,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構就可能缺乏必要的創造性。
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建立的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應該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如何創新呢?敏澤在《綜合創造論與我國文化與美學及文論的未來走向問題》一文中說:“未來的歷史發展,必將表明:在世界范圍內,新的稱得上科學的美學創造,只有走綜合創造的道路,只有綜合世界文化巨人偉大的文化和美學的歷史經驗,才有可能建立科學的美學體系,也才不至于囿于一隅之見?!彼M一步說:“所謂‘綜合’,就是不能夠根據某一家、某一派的理論來構造自己的理論體系,而應該是博采眾長,兼融百家,共冶一爐,熔而鑄之。所謂‘創造’,即‘照搬’、‘效擎’、‘模仿’之反,意在博采眾說中的合理部分,經過辯證地分析、鑒別,進行一種再創造?!C合’的目的,并非僅僅出于兼收并蓄,而意在‘創造’,而要創造出適應文化大交流時代的美學和文學藝術理論,就必須‘綜合’,即博采各家之長而棄其短。”
從以上綜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研究已經出現了宏觀與微觀互相推進、局部與系統共同發展的局面,在我們的眼前已經展現出一條美好坦途。只要我們矢志不移地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不斷把研究推向深人發展的科學軌道,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就一定能夠建立起來,就一定能夠在世界文學理論舞臺上發出自己強勁有力的獨特聲音,為世界文學理論的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
在理論創新方面,近幾年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一大批學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為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當代性方面,也就是文學理論要體現時代精神。童慶炳認為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即:第一,必須在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概括當代社會主義文學實踐的新經驗,回答當代社會主義文學運動提出的新問題。第二,必須面對20世紀西方文論的挑戰。所謂面對挑戰,并不是對挑戰者加以全盤否定,其中也可以包括對挑戰者所擁有的東西加以革命性的改造、吸收。第三,隨著科學的發展,20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符號學、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等,這些新興的學科,作為理論都可以轉化為方法,用以研究文學現象,從而創造出理論的分支,這樣才能把文學理論提高到當代科學的水平上來。從總的方面說,目前的研究是充分注意了當代性的,這已經成了一種宗教,已成共識。做一個真正快樂的追求者。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而不思進取。我們仍需要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自我提升,以促進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