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述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及辦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當正視現實,積極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培養就業能力的氛圍和條件,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就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就業能力 自主擇業 迫切性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十分緊迫,原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缺乏是一個主要原因。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要想生存和發展就要依賴于企業自身不斷地創新,這樣企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等教育必須和社會接軌,必須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把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作為現代教育的首要任務,這也是社會變革與進步的必然要求。
1 以市場為導向,看大學生就業能力匱乏的原因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以市場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出現了深刻的變化。近幾年來,在我國高等教育擴招的背景下,從一批批求職擇業的大學畢業生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缺失與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求職擇業時,很多大學畢業生對“自主擇業”制度表現出種種不適應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有些畢業生表現得茫然無措。在對機電學院50名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42%的學生出現依賴、焦慮、自卑、緊張、怯懦等各種心理問題。有56%的畢業生在擇業價值取向上急功近利、盲目從眾。同時,在雙選過程中有75%的畢業生不知如何篩選就業信息,在求職應聘過程中又技不如人,從而造成求職困難。以上種種現象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就業能力缺乏。
1.2就業之后,大學畢業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對員工就業能力的要求
據筆者對機電學院26家用人單位所做的電話采訪調查中了解到,一半以上的用人單位非常重視學生的應變能力(53.4%)、創新精神(65.7%)、解決問題能力(70.3%)。充分說明在各種能力中,最受用人單位青睞的是能夠較好地運用知識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但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合作精神缺乏,創新能力不足,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1.3綜合素質欠缺,大學畢業生難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在對機電學院50名畢業生訪談調查顯示,認為“你是否愿意嘗試創業”的大學生比例高達60.2%,說明大部分學生接受了創業觀念。然而在現實中,只有極少數的畢業生真正走上了創業之路。創業之路之所以難以成行,除了大學生沒有物質基礎、缺乏資金和項目等客觀原因之外,68%的畢業生表現在不具備相應的創業能力、人際關系缺乏、心態不夠積極、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差等方面。雖然并不是每一個大學生畢業后都要走上創業之路,但大學生創業之路的艱難反映了當前我國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大多是應試人才,綜合素養缺乏,無法適應變化快、關系復雜的社會。
2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成為時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高等院校應立足于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實際要求,培養、提升大學生職業素質,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2.1根據市場需求,進一步強化畢業生就業心理、就業觀念的引導
目前,由于畢業生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盲目自信等顯著特點,使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出現許多心理問題。這方面沒有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高校應進一步關注畢業生就業心理輔導及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具備適應復雜社會的基本心理素質。高校應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資源,在畢業生中廣泛開展社會心理學、自我調節、就業觀等方面的培訓和引導,使他們勇于承擔社會職責,正確評價自己,了解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同時高校應該充分開發社會實踐基地資源,給大學生提供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以培養他們開闊的心胸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2.2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強化實踐育人功能,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
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一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一個良好的校園育人氛圍以及豐富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對激發大學生就業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須把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陣地,把大批的學生都組織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學校要經常舉辦各類學術報告會、論文交流會、創造成果展評會、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學術節、藝術節等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敬業精神的熏陶,在參與校園濃厚的文化活動中增強就業能力。
2.3高尚的道德品質,是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大學育人首先應具有崇高的思想情操,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職業素質,學校的德育教育應把培養民族精神作為目標,利用本校知名教授或聘請校外專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講座,注重對社會規范和民族精神內容的傳授,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學”、“為誰學”,這才是理想的德育效果;挖掘學生中的先進事跡,樹立典型,發揮學生身邊榜樣的示范和影響力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4強化創新能力培養,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后備軍,他們是否擁有創新能力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大學生作為人才的主體,如何有效培養、開發他們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已成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因此,肩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成為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高校應重視創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育人環境,建立學生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首先,針對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富有特色的科技創新活動,發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欲望,開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其次,高校要切實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實驗課、實習課、設計課、研討課等實踐課程的地位,把課堂教學、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社會調研以及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完善科技創新培訓目標,使教學、實踐、思想教育相統一,以利于學生科學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后,應加強建設校企聯合培訓機制,建立校外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為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設置組織機構,搭建活動平臺,創設合作項目,提供必要物質支持。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了解市場經濟的特點,
使他們熱愛工作、勇于實踐,進一步培養、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需要社會、企業、大學生本身諸方面的共同努力。但作為學校,應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重視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急劇變化的生存能力,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能夠選擇合適的職業,而且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