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園林藝術的虛實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建筑
園林中的建筑是構成景境的主體,可望、可居,既是觀景處,也是被觀之景。中國的園林建筑,是空間“虛”與“實”的矛盾統一體,是融合時空于一體的獨特創造,集中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實有賴于空間的曲折變化,而空間又是借實的體形所形成的,所以,最終還是離不開虛實關系的處理。古典園林建筑的藝術形象,在造型上,它主要是充分地表現出一種動態之勢、飛動之美,哪怕在靜態中也具有動勢的美學思想;在空間上,它集中體現了有限空間中的無限性,也就是“無中生有”的“虛無”的空間觀念。古代很早就有追求建筑的飛動之美,如周宣王時期的建筑已經象一只野雞展翅在飛,“如鳥斯革,如翼斯飛”,2000多年以前的莊子曾說:“惟道集虛”。正由于“亭”的集虛,才有“納萬境”的獨特妙用?!巴ぁ边@種中國園林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老莊哲理最有效的藝術載體———或者說是通過藝術而表現哲理的最佳符號。當然,這種哲理是已經感情化了的,而不是說教。古人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單就建筑體形和整體立面結合來分析一下虛實關系處理問題,在古典園林中,構成建筑物立面的要素也可以為虛實兩大類,實的部分主要是墻垣,對于江南園林來講就是白粉墻,虛的部分主要是門窗孔洞以及透空的廊子,它與粉墻之間所構成的虛實對比異常強烈。還有一些要素如隔扇、漏扇介于兩者之間,可看作半虛半實的要素,可起調和與過渡的作用。園林建筑的立面處理??山枰陨?種要素的巧妙組合而獲得優美動人的效果。以獅子林為例,它的東立面借住宅側墻為背景,以實為主,實中有虛,而西立面則以虛為主,虛中有實,不僅各自本身有虛實對比,而且東、西立面之間也具有虛實對比的關系[6]。
2山水
作為園林構成三要素之一的山水是造園的精華。疊山理水最能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在疊山理水的過程中,其心中必然有真山真水,才能造就天然。“山水,參畫理之所示,外師造化,中發心源,舉一反三,無往而不勝”。山不在高,貴有層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園林疊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論之,山與水相輔相成,變化萬千。山無泉而若有,水無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明代的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對園林中的人工水石造型,精辟地概括為“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這就是中國園林所要創造的意境。山水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這里的山表現為實,水表現為虛,通常所說的山環水抱,就意味著虛實2種要素的縈繞與結合。再就山本身來講,峰、巒為實,溝壑為虛。為達到美的要求,這兩者也應當有適當的比例與組合關系。自古以來模山范水,沒有單獨孤立起來,在建構假山時也有旱園水的做法,如上海嘉定秋霞圃之后部,揚州二分明月樓前部的疊石等。園中無水,而利用假山之起伏,平地之低降,兩者對比,無水而有池意,故云水做[7]。旱園水的做法主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山石起伏、低落來造就饒山成“水”(實則無水)的境界。這種虛實相生的原理在這里表現得更有空間的深度和廣度。
3花木
由于中國古典園林是滋生在中國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梢哉f中國園林一直是循著繪畫的脈絡,因此中國古典園林對植物的選擇時感性的東西強些。傳統園林對花木選擇不但是必要的構景題材,而且可以用來建構豐富的景觀主題,其過程可以表現為對植物及其色、香、形、姿、質的栽植、培育、修剪、集中、概括、提煉乃至詠詩、擬對、題構……,而且園林里季相、時景連結的時間也是通過花木來顯現。如留園有“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它將晴、雨、雪3種時景因素組合在一起,幾乎把四時天氣都概括在內,并與人們的審美感情交融為一,至于觀賞植物,于虛處取之,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8]。在造園當中,對于花木的配置,應視大小而定。陳從周先生在《說園》指出:“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落葉樹能見四季,常綠樹能守歲寒,北國早寒,故多植松柏”[4]。這里實際上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原則,要從虛無中見寬闊空間,見氣韻,造成靜謐,悠遠、空靈的意境。再來看古人造園常常選用“歲寒三友”———松、竹、梅,實是因為這3種植物都具有不怕嚴寒,傲霜斗雪的堅毅品格,而常常用來襯托“智士仁人”的高貴品格。為何幾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對“歲寒三友”崇拜至今,因為這是一種藝術創造,一種給觀賞者以聯想與想象的余地,如不能引起觀賞者想象力的發揮,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一覽無余,就會使美感缺乏,多看就會厭倦。因此另一種層面上講,“虛”則是指作品引起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實”是指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概言之,充分掌握、利用好虛實處理手法,將于現代設計創作和審美過程中給思想靈魂以自由。讓我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現代園林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