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美學自然之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態美學實際上是一種在新時代經濟與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有關人類的嶄新的存在觀,是一種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存在觀,是一種新時代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其深刻內涵是包含著新的時代內容的人文精神,是對人類當下“非美的”生存狀態的一種改變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更是對人類永久發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關懷,也是對人類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園與精神家園的一種重建。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就是何為“生態”(Ecological),“生態”有“生態學的,生態的,生態保護的”之意,其詞頭“eco”則有“生態的、家庭的、經濟的”之意。可見,“生態”的含義的確包含“家園、居住、逗留”等含義,比“環境”更加符合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情形。第二個概念是何為“自然”,生態美學中的“自然”是指自然物的集合體,即整個自然界。
價值一直都是表述對象對人的有利性,而忽視了對象自身的價值。生態美學看到了自然除了對人類的外在價值外,還有其內在價值。羅爾斯頓將自然價值分為13種之多:“支持生命的價值自然界穩定和開放的價值、尊重生命的價值、科學和宗教的價值等等。”這充分肯定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我們說自然和人共同構成了生態系統,生態美學從宏觀上肯定了生態系統的美,那么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自然,它本身也具有美。不過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既不是“自然全美”論,也不是“人化自然論”,更不同于“美在意象”說。而是,自然本身作為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與生態整體和諧統一的美。
一、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區別于“自然全美”論
生態美學與傳統理性主義美學的重要區別在于,承認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說,“每個贊美提頓山脈或是耬斗菜的人都會承認自然有價值,而《奧都邦》和《國家野生動物雜志》上刊登的照片都很好地呈現了自然的這種審美價值”,這就是說,在生態美學中,自然具有審美價值。但是,自然又不能成為單獨的審美對象,而必須要有人的參與,生態審美是關系中的美。這就與“自然全美”論劃清了界限。自然全美論者認為,全部的自然都是審美對象,將自然作為單獨的審美對象,難逃主客二分之嫌。自然界恰當的或正確的審美鑒賞基本上是肯定的,同時否定的審美判斷是很少或沒有位置。”這一個觀點,雖然肯定了自然具有包括審美在內的價值屬性,但卻有“自然中心主義”之嫌,將自然的包含審美在內的價值絕對化了。離開自然與人緊密相連的生態系統來談論“自然之美”,從而走向了將自然性與人文性相對立的錯位軌道。生態美學堅持“生態存在論”的哲學與美學立場,因此,必然要從“此在與世界”的在世關系中來理解自然之美。美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是在“此在與世界”的在世結構中,在人與自然的生態系統中,存在得以展開、真理得以顯現的過程。
二、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區別于“人化自然”論
生態美學的生態系統中包含著人的要素,這是其研究方法“生態現象學”所決定的。生態現象學特別強調審美過程中人構成作用和“此在”的闡釋性和能動性。誠如羅爾斯頓所說“有兩種審美品質:審美能力,僅僅存在于欣賞者的經驗中;審美特性,它客觀的存在于自然物體內。”但生態美學又不會因過分強調人的作用而走向“人類中心主義”。“移情論”的代表人物里普斯認為,“審美都因為我們把親身經歷的東西,我們的力量感覺,我們的努力,起意志,主動或被動的感覺,移置到外在于我們的事物里面去”。把自然看成人類審美的附屬物,自然本身不具備審美價值,只有人的意志在自然物身上得到反映時,自然才是美的。這里完全忽視了自然的自然屬性,而只關注其社會屬性。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美不排除人的要素,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于生態整體中,美才能逐步生成和呈現。
三、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區別于“美在意象”論
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代表人物,葉朗一直堅持“美在意象”,在他看來,無論是社會美、藝術美,還是自然美,它們的共同本質就在于能體現出意象世界的美。葉朗認為,美顯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即人與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由于人們習慣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這個本原的世界被遮蔽了。為了揭示這個真實世界,人們必須創造一個“意象世界”。意象世界是人造的,同時又是存在本身的敞亮,這兩方面是統一的。葉朗雖然也在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融合,使人類回到本真的自由境界。但是,他所謂回到的本真狀態是精神的本真,而且回去的手段是人通過精神的超越,這還是一種靜觀美學。我們的生態美學強調人實實在在的參與到自然中,親身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在。而且葉朗一直在強調“自然美的本體是審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觀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顯現的自然物、自然風景的意象世界。”這個“意象世界”是人在心目中創造的,難逃“人類中心主義”之嫌。我們說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此在,它不是虛擬出來的意象世界。我們承認自然本身就有審美的價值,生態系統中自然有獨立的價值,并不是人想象出來的。生態系統中的自然美是自然物有助于維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它體現為自然生態平衡的協調美。
四、結語
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的具體內涵,不同于“自然全美論”的以純自然作為審美對象,不同于“人化自然論”中將自然看作人類審美的附屬物,更不同于“美在意象論”中將自然美看成一種人所創造的精神境界。生態美學視野下的自然之美從“人化的自然”轉到自然之美是“人與自然的共生”上來,是“人與自然由其共在導致的共生”之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反映出充滿生命力,呈現出生命與存在之美,這才是存在應有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