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典文學傳播中的文化缺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現代社會中,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各國紛紛開放國門,向國外展示自己的文化實力,宣傳自己的文化形象。中國的古典名著哲學思想也開始被其他國家的人所接受,其特有的文言方式表達了特殊且豐富的思想,而這些又是英文所不能精確闡釋的。外國人對于中國真正的文化元素了解得雖多但不深。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在西方人眼中被認為太過暴力,而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生活的《紅樓夢》卻被認為是一部描寫情欲的小說。語言表達的不同、文化觀念的不同、翻譯者的功底等都是造成這種文明失落的原因。本文正是從翻譯的內容來說明中國古典文化元素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失落。
二、失落的文化
漢代文學家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中有一段關于翻譯的訓詁:“囮,譯也。從‘口’,‘化’聲。率鳥者系生鳥以來之,名曰‘囮’,讀若‘訛’。”①由此可以看出,所謂“譯”者,即“傳四夷及鳥獸之語”。人雖能準確傳達出鳥獸之意,卻無法復制出鳥獸說話的形態和動作,頗失了生動。現代的翻譯也是如此,中譯英,外國以自己的母語熟讀了中國的古典名著、詩詞,獲知了中國人的哲學,卻無法感受到中文文言的意象,頗失了內涵。由于文化觀念的不同,所產生的負載詞及其內涵的差異,英語與中文文言的形象差異,中文的提示隱含特征與英文的平鋪直敘的差異,這其中所產生的失落卻也是無法避免的。
1、負載詞內涵的缺失
“文化負載詞中有一種是源語(sourcelanguage)與目的語(targetlanguage)中都有相對應的概念物質或基本(核心)意義”②。這類詞是在不同民族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的詞語,因此對不同的民族會產生大相徑庭的意義。富含文化內蘊的文化負載詞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例如,漢語中的青松、臘梅、秋菊、翠竹,漢語中的“三”、“八”、“四”等等。而最典型的卻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和“鳳”,它與西方語言中的dragon和phoenix的形象概念雖相同,但所表達的意義卻完全不一樣。這些同樣的概念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延伸意義,造成了翻譯中無法逾越的障礙。
例如,《紅樓夢》第九回中的一句:“這學中……‘一龍九種,種種各別’,未免人多了就有龍蛇混雜。”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文為:“……astheproverbsoaptlysays,‘Adragonbegetsnineoffspring,eachonedifferent.''''Andinevitablyamongsomanyboystherewerelowtypestoo,snakesmixedupwithdragons.”③
原文是用“龍”來顯示賈家地位尊高和才德兼備之人,而譯文中的“dragon”一詞對于西方的讀者卻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即賈家族大人多,恃強凌弱,而且“snakes”和“drag-ons”不能表現出漢語中“龍”和“蛇”的天淵之別,因此,字面意義上的對等卻遠遠不能傳達和體現中國人所特有的情感意義和特殊象征。
另一類文化負載詞是指語言之間沒有相對應的概念。它是只有本民族才具有的獨特概念和形象,因此造成了其它語言中的“詞匯空缺”。這些概念出現在特定的民族或區域內,或與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有關。例如,“有眼不識泰山”,一種譯法為“haveeyesbutfailtoseeMountTai”在這一譯法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負載詞泰山直譯為“MountTai”。對于中國人,泰山是名山代表,象征著雄偉,表達著對無知者的嘲諷,但沒有多少國學功底的國外讀者很難從翻譯中體會到其中的意蘊。而另一譯法為“failtorecognizeone''''seminence”或類似的譯法都是以表意為主,損失了漢語的內涵特色。由于表層意義與深層內涵的割裂、形式與內蘊的分離,西方讀者無法體會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與民族色彩的完美結合。這不僅是西方讀者對于中國的遺憾,更是中華民族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的渠道缺失。
2、文化意象的失落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方面:一面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即翻譯既要有一定程度的“歸化”,又要保留一定的“異國情調”,否則,就會造成原文特有文化意象的缺失。例如,中國的詩詞在經過翻譯之后,其韻腳、象征、內涵都一一失去,轉變成另一種語言的大白話,文學的意象和詩的意境在無形中流失了。李白的《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第二句詩,龐德翻譯為:
“Youcamebyonbamboostilts,playinghorse,Youwalkedaboutmyseats,playingwithblueplums.”④
香港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譯為:“Whenyou,mylover,onabamboohorse,Cametrottingincirclesandthrowinggreenplums.”⑤
詩中的騎竹馬,是指兒童玩耍時胯下放竹竿邊跑邊當馬騎;床,指井上圍欄;弄,指設法取得。對于詩中的這些要點,兩篇翻譯均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隱形或是誤譯。詩中的“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因其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演化成民間常用的成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已成描摹年幼的男女間天真無邪情誼的代表詞,在中國文化中富有蘊意。而翻譯中,“竹馬”,龐德譯為“踩竹蹺”、香港版本譯為“騎竹子做的馬”。這樣的翻譯和下文“繞床弄青梅”完全失去了關聯,詩中所表現的文化意象和原詩的意境就這樣隱形流失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加工過程中,譯者為了方便西方讀者的理解和接受,對源語中的文化會進行刪減、置換,這樣雖為閱讀者鋪平了道路,卻減少了文化的異質性,減少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失去了原作的文學意象,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失落。
3、文化形象的扭曲
負載詞的缺失,文化意象的流失,相應地,文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被扭曲。由于文化觀念的不同,負載詞等翻譯的局限、再加上譯者的自我“異化”,我國部分經典的文學作品的譯作既讓國人啼笑皆非,也讓國人羞愧難當。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有一個版本譯名為《105menand3women》(《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草莽英雄小說,卻變成了貌似男女之間的“情愛”故事。同樣,由于翻譯和文化的不同,東方文化形象的扭曲現象普遍存在于現今的全球化語境下。2001年由蔣雯麗和梁家輝主演的電影《刮痧》就明確地記述了這種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沖突給華人所帶來的困境。電影里的律師揚著手中的《西游記》譯本,在他眼里,《西》是一本暴力小說,小說主角“孫悟空”是僅僅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蠻不講理的“thedamnedmonkey”。但眾所周知,《西游記》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文學經典作品之一,“孫悟空”是降魔除妖追求正義的英雄化身。可見,文化的誤差、翻譯的誤差所制造的文化形象是何等之扭曲!當然,語言之間的不可等同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文化之間的沖突確是不可避免的,且文化形象的扭曲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減輕這種扭曲現象,是我國對外傳播面臨的重要議題。
三、結語:
“嚼飯”———跨文化接觸與傳播“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說,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不過經過這么一嚼,飯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來乏味多了。”⑥翻譯如“嚼飯”,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如何保持好經過咀嚼加工的味道,是我國對外傳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如同我們今日所見,西方的語言符號不是中國本土擁有的,但經過加工之后的西方文化再傳入中國之后,卻對中國民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且得到了很大的認同。總結看來,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接觸中國民眾時如同與鄰居在對話,或者是以講故事的形式,慢慢地融入進了中國民眾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使咀嚼后的中國民族文化也同樣得到這種傳播效果,最主要還在于正確傳播理念以及傳播過程中元素的加工和應用。在傳播過程中,我們需站在他者的角度,運用他者的符號,方能進入他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