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1.地域文化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語形式來表達。[3]112-113中國是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的國家,人們常常用“揮金如土”形容人花錢慷慨或揮霍無度。而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水對于英國人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所以他們用“spendmoneylikewater”來表示相同的意思。由于“土”對于他們來說是很珍貴的,若將“揮金如土”直譯為“spendmoneylikeearth”英國人可能難以理解,從而造成交際障礙。作為島國,英國在歷史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與“boat”,“water”,“sailing”,“fish”相關的習語,而我國是農耕民族,習語自然與土地及耕作工具相關,所以英漢翻譯時一定要根據各自的文化做出等值譯文。如:“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門弄斧),“abigfishinalittlepond”(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2.習俗文化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規約和習俗。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反映民族的風俗習慣。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隨意感。可西方人會把這種打招呼的方式理解成為一種隱私干涉。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會。單地說“Hello”,“Hi”,或按時間段問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而英國人見面也會說:“Aniceday!”。中國傳統婚禮習慣用紅色,因為紅色象征吉祥。在喪葬習俗中,喪色為白色。而在西方的風俗習慣中,白色卻代表圣潔美好。所以,婚禮上新娘總是身著白色婚紗。所以,在翻譯紅色和白色時,譯者要注重了解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準確地表達語言所賦予的文化內涵。因此,“awhiteday”要譯成“好日子”或“吉日”而不能直譯成“白色的日子”。再如:yardsale(庭院售物)、garagesale(車庫售物)、porchsale(門庭售物)或movingsale(搬家售物),是英美國家一種獨特的售物方式。由主人把家中多余不用的物品放在庭院中,車庫里或門廊下廉價出售。而國內是沒有這種做法的。因此,只有了解這種文化,才能正確翻譯,否則,會根據字面意思造成誤譯。
3.思維模式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思維模式是使用某一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不同文化的人對外界認知模式的差異,往往導致思維模式的差異。中西文化認知角度的差異,表現在對同一事物具體與抽象特征敏感落點的不同。在對事物進行描寫時,英語思維習慣往往把觀察重點和視覺中心落在較為抽象的特征上,并以抽象的特征來說明更為具體的東西,而漢語的感知視點恰恰與此相反。如:中國人習慣性用具體的“鍋碗瓢盆”指代廚房里的炊具,但因為認知視點的差異會誤譯為,“wok,bowl,gourd,la-dlebin”,而應抽象概括為“cookingutensils”。再如:“Hisbodyisveryhealthy.”(他的身體非常健康)、“Histwoeyesareblind.”(他雙目失明)。從漢語的語言使用習慣來說,這兩句說法沒有問題。由于英語思維習慣把句意中心落在較為抽象的特征上,而漢語習慣落在具體的特征上,所以譯文中的“body”,“eyes”就是一種漢語具體思維的體現,更地道的英語表達應該是“Heisveryhealthy”,“Heisblind”。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不同的思維方式制約著語言的表達方式。所以,翻譯時應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排除思維習慣的干擾。
4.宗教文化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宗教文化,作為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特殊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凡事要遵從上帝的旨意。因此,英語中經常出現與“上帝”有關的語言表達,如:“Godblessme”、“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有些譯者將這兩句話直譯成“上帝保佑”“上帝幫助自助者”。顯然,這樣的表達是不符合漢語文化的。由于中國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所以,“Godblessme”譯成“菩薩保佑”,“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譯成“天助自助者”更符合漢語的文化傳統,也更容易讓中國讀者理解。再如:“半路出家”(switchtoanewtradewithoutsolidfoundation),“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takeapsiveattitudetowardone’swork),“借花獻佛”(topresentBuddhawithborrowedflowers—toborrowsomethingtomakeagiftofit)。“出家”、“和尚”,“佛”均是中國的宗教文化,為了避免理解上的難點,括號中的譯文均采用了意譯法。對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翻譯時應予以注意,否則就會造成交際障礙。
5.情感聯想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語言的聯想意義和社會文化是緊密相關的。在翻譯中,盡管字面意義相同,但潛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聯想會存在差異。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習俗的讀者,往往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聯想。如:英語中“goose”含有蠢笨、呆頭呆腦的意思,故而英語中有“stupidgoose”的說法,但對中國人來說,“鵝”是優雅、美麗、甚至高貴的化身,我們有洛賓王那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詠鵝》為證,中國人無論如何不會將“鵝”與“蠢笨”聯系起來。[2]狗在中國詞匯中經常具有貶義色彩,“走狗、狗仗人勢”等都帶有強烈的諷刺意義。在西方,狗被視為寵物,帶有褒義色彩,如aluckydog(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都體現了狗在西方人眼中的特殊地位。
6.價值導向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價值導向是指社會或群體、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具體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的追求方向的過程。由于價值導向不同,兩種文化對于“謙遜”的看法截然不同。如:“modestdogsmissmuchmeet”(謙虛的狗沒有肉吃),“anexcessofmodestyobstructsthetongue”(謙虛過分束縛舌頭),“rulesmodestydestroygeniusart”(規則與謙遜會毀掉天才和藝術)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表明西方人認為“謙遜”無用。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注重“謙遜”。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Modestyhelpsonegoforward,whereconceitmakesonelagbehind),“滿招損,謙受益”(Pridehurts,modestybenefits),等等。西方英語國家一般強調個人行為,成就及個人價值。如:“Everymanforhimselfgodforus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uture”(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而我們更強調集體價值觀,集體的成就。為了大局,可以犧牲掉個人的利益。因此,就有以下說法:“吃苦在先,享受在后。”(Thefirsttotoilthelttoenjoylife)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集體的力量。再如:“眾志成城”(Thereisverybigstrengthwhenpeoplejointogether),“眾人拾柴火焰高”(Manyhsmakelightwork),“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inglethreadcan’tmakeacord,noringletreeaforest.)
二、結語
文化差異問題內容豐富而又復雜。在翻譯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弄清源語言的真實涵義才能使譯文貼切而又自然。在英漢翻譯中,為了有效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譯,可以靈活采用不同的翻譯技巧。在直譯與意譯都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以下三種補償策略。
1.對于詞義空缺的詞匯可以采用音譯法。如:“陰(yin)”、“陽(yang)、bowling(保齡球),disco(迪斯科)。
2.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可以采用釋義法,注譯法。如:theheelofAchilles(阿基里斯的腳跟———唯一致命的弱點)。
3.在翻譯中若能找到內容、形式、修辭色彩大致相符的習語,就可以用目的語言里的同義習語去套譯源語言中的習語,即采用套譯法。如:ctleintheair(空中樓閣),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
作者:丁美其單位:包頭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