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古代民族歷史文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的優秀歷史文化是各個民族的人民一起創造的,形成了龐大的文化寶庫,對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古代北方就存在一些少數民族,比如東夷、南蠻等,這些少數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本文重點分析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提出影響因素,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
一、前言
眾所周知,從古代開始,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構成了中華大家庭,中國的優秀歷史文化是各個民族的人民一起創造的,形成了龐大的文化寶庫,對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古代北方就存在一些少數民族,比如東夷、南蠻等,這些少數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本文重點分析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提出影響因素,意在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二、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發展概況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戰國時期,秦始皇憑借雄才偉略一統中國,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不久之后就被西漢王朝所替代,西漢之后,王莽篡位,之后由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秦漢兩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格局,在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境內除了居住了漢族人民,在北方還有其他少數民族,比如鮮卑、匈奴、東胡、烏孫、丁零等,他們的生活生產活動和漢族人民一起形成了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炫彩繽紛的歷史局面。公元220-589年是我國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階段,我國經歷了民族大融合和大移動的局面,北疆各族人民開始遷入中原,還有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比如:北朝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王朝存在期間,少數民族還有高車族和柔然族。隨著楊堅建立了隋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局面,重新構建了中央集權制。隋朝滅亡后,李淵建立了唐朝,這是我國古代封建文化達到巔峰的重要時期。在隋唐時期,我國古代北方出現了更多的少數民族,比如突厥、吐谷渾、靺鞨等,這些少數民族在大漠南北建立過一些王朝,比如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扥,推動了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唐朝滅亡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時期,一直延續到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中國又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但是北宋王朝由于內部原因沒有統一中國的所有疆土,東北和華北地區都建立了少數民族王朝,比如契丹族建立的遼王朝。在五代十國存在的幾百年間,我國宋、遼、金、西夏政權并立,一直延續到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中國才開始恢復統一狀態。元朝和明朝、清朝都實施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可以看出,自戰國秦漢以來,我國雖然實施大一統格局,但是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北方少數民族也在其中不斷活動,建立了自己特有的歷史文化,比如滿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不斷交融、不斷碰撞,日漸趨向于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三、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典型的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也創建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多民族特色文化體系。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有很多,下面略述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這三個少數民族創造的歷史文化:
1.古代滿族的歷史文化滿族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有著很多人口。早在西周時期,滿族人民就開始了他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創建了一系列歷史文化。在政治文化方面,古代滿族創建了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將軍隊分為四旗,用不同色彩的旗幟作為標志,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四旗又拓展為八旗,憑借八旗制度,滿族建立了清朝,凸顯了自己的政治文化特點,即以軍事為重心。在語言文化方面,滿族一開始是使用契丹文,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文字,隨著清朝的建立,滿族建立了自己的女真文字,但由于存在較大的宣傳難度,從十六世紀開始,女真文字慢慢失傳,后來在清太祖的領導下,滿族發揮蒙古字母的作用,建立了自己的無圈點滿文,并漸漸形成了今日的滿文。在服飾文化方面,滿族人民做出了積極貢獻,現代社會中的旗袍就傳承了古代滿族的服飾文化,古代滿族人民創建了旗頭、馬蹄底鞋等,這些服飾文化見證了滿族文化的發展。一開始,滿族人民的服飾主要是強調保暖功能,旗裝以袍裝為主,后來慢慢加入了審美元素,設計更加新穎,體現了滿族文化的開明特點。在文學發展方面,滿族人民也做出了積極貢獻,為現代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非常寶貴。比如《音韻闡微》、《數理精蘊》、《御制五體清文鑒》等文學作品有著相當高的科學價值,對后來者起到了巨大的啟發作用,比如納蘭性德、老舍先生都從古代滿族留下的文學作品中獲得啟發,創建了自己的文學作品。
2.古代蒙古族的歷史文化在古代,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由鮮卑族演變而來,今日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古代蒙古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文化,1271年,蒙古大汗國成立,忽必烈成為皇帝。在這一階段,蒙古族的規模不斷拓展,創建了行省制度,直至今日,省這個概念也被人們所使用。到了清朝,蒙古國的勢力開始衰竭,版圖慢慢縮小,時至今日,蒙古族人基本上居住在我國北方地區,并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扶持,獲得穩步發展。蒙古族敬仰薩滿教,建立了一系列獨有特色的宗教文化,比如祭騰格里、祭火、祭敖包等,這些宗教文化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開朗豪爽性格,他們以天為被、以地為鋪。蒙古族的禮儀文化也獨樹一幟,會向每一位客人獻哈達、敬馬奶酒。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開朗,積極好客,蒙古族的婚俗也十分講究。另外,古代蒙古族還建立了自己的體育文化,比如圍獵習武、蒙古馴馬與騎射訓練、賽馬、草原上的長跑、賽駱駝、詐馬戲與套馬、布木格、象棋沙塔拉、鮑格棋、打布魯等,都是當時古代蒙古族人民創建的體育文化,對今日的體育運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3.古代朝鮮族的歷史文化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朝鮮族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后,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市建立了朝鮮民族自治區,與韓國文化不斷交融,創建了自己的文化特點。古代朝鮮族很早就開始建立自己的語言文化,比如天圓“○、□”、地平“一”、人直“丨”,這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創建的,充分凸顯了古代朝鮮族人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心理。古代朝鮮族人民基本上不信仰宗教,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政治文化方面,古代朝鮮族堅持世襲罔替的原則,對今日朝鮮族選取領導人的思想也起到了巨大的影響。朝鮮族人民非常信仰禮儀文化,建立了自己的禮儀操守,比如用餐禮儀、節慶禮儀、千人禮儀等,這些禮儀是古代朝鮮族人民經過探索慢慢傳承下來的,就算是今日的朝鮮族禮儀文化,也保留著很多原來的形態,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朝鮮族文化與中國漢族文化有所交融,不斷豐富。
四、影響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因素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很有特色,影響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冶鐵技術的發展據史學家考證,中原地區的人民掌握冶鐵技術的時間并不比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早。公元前三世紀起,鑄鐵技術就開始有所發展,匈奴人早就開始利用冶鐵技術制作生產和生活工具,改善日常生活。突厥人也使用過冶鐵技術制作一些工具,這些情況都說明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冶鐵技術,使得生活水平有所提升,進而創建了自己的歷史文化。
2.騎兵技術得到應用騎兵技術的出現,為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創造了良好的便捷條件。北方少數民族利用馬匹獲得生產資料,笨重的戰車被便捷的馬匹所替代,使得北方人民的生活效率大大提升。我們都知道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基本生活在大漠和草原上,他們的生活場所幅員遼闊,所以騎馬技術就有了用武之地,少數民族可以在大漠和草原中騎馬奔騰,這不僅是很好的交通工具,也方便了少數民族進行戰斗。少數民族不斷擴大版圖,為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3.絲路的開通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要發展歷史文化,必須先獲得良好的經濟保障。這就使得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大力發展貿易。而古代絲路的開通,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貿易往來創造了便捷的條件。絲路的開通,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行貿易往來搭建了橋梁。自從絲路開通以來,各民族也開始有了早期的貿易形式,早在西漢時期,匈奴人便開通了由高網(今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市西北)至匈奴單于庭的商旅路線,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的和親路線便是這條路。當時雄踞大漠南北的突厥帝國也曾為了與大唐互為往來,專門開設了一條“參天可汗道”,同時突厥為了方便自己的貿易往來,還開辟了一條通往羅馬的貿易之路,蒙元時期成吉思汗也曾派出商隊出使各國。絲路的開通對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發展自己的歷史文化提供了保障。
4.軍事的不斷興起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人民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他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人們信仰的宗教也比較零散,政治組織不夠穩定,部落關系也比較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人們要想獲得生存與發展,就將眼光投向了軍事,他們認為這是最有利于保護他們自己的方式,所以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經常掀起戰事,以此希望獲得生活資料。在不斷戰爭過程中,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也得到了交融,實現了共同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各個少數民族在歷史舞臺上來來去去,縱橫交替,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歷史文化成果,這些成果對現代社會的發展也有著很大的啟發意義。我國要對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進行研究,去偽存真,將其得到傳承與弘揚,豐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莎茹拉.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之我見[J].前沿,2012(17):192-193.
[2]白麗杰.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研究[J].科技風,2017(4):152.
[3]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J].敦煌研究,2014(1):99-99.
[4]宋陽.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發展之我見[J].赤子,2015(9):73-73.
[5]莎茹拉.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體育起源[J].前沿,2013(5):177-178.
[6]楊樹青.河北省沽源縣古代錢幣的發現與研究——從沽源古錢幣看北方長城地區經濟發展[J].河北金融,2016(5):30-31,34.
[7]寇少麗.中國北方草原人物紋飾與古代北方民族文化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作者:陳英哲 單位:呼倫貝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