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論文:生態文明發展路徑及困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郝棟 單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一、我國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
走綠色發展道路正在形成黨內外共識。在這樣的共識下,很多企業、地區都喊出了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口號,但對于其發展理念和體系思路還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對于綠色發展的實踐指向還處于摸索階段。首先是將綠色發展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有的地方政府認為,綠色發展就是摒棄經濟發展的理念,把綠色發展同提高GDP對立起來。這使得政府尤其是后發地區政府認為,綠色發展是阻礙當地經濟發展的桎梏,有些地方甚至提出:“發達地區走原有的工業之路發展起來,現在輪到我們要發展,又談什么綠色發展來束縛住我們的手腳”。關于發展本質的錯誤理解使得綠色發展理念的推廣遇到了情緒上的抵制和操作中的困難。
其次,綠色發展道路現階段還多存在于理論的探討中,實踐中國家和地方還沒有形成具有實際操作和時間步驟的綠色發展戰略規劃。要使綠色發展真正能夠融入生產、生活實踐中,就需要制定綱要性的綠色發展戰略和可操作性的綠色發展規劃。通過政策引領、法律保障、科技推動、社會擴散進行徹底性的綠色化革命。
第三,當前我國綠色發展的法制環境建設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的立法理念與實踐存在著脫節,綠色發展尚未完全成為我國環境資源立法的指導思想,我國的環境立法體系還需要不斷地加強完善;環境保護法的司法和執法面臨著重重困境,環境司法時間效果有限,環境執法面臨困境。
最后,綠色發展道路缺乏制度保障。由于多年實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目前現有的許多政策制度都是基于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所制定的,這些政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綠色發展道路的實施,如何通過改革的方式解決綠色發展同現有經濟、政治制度之間的矛盾,將不適應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的相關政策通過制度約束的方式加以轉變和改進,從而保障綠色發展道路的可行順暢,還需要相關部門積極探索。
二、開創中國綠色發展的新道路
1.確立綠色發展戰略和規劃
只有將中國“十二五”規劃中綠色發展內容具體化,才能推動我國綠色發展的建設。要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我國綠色發展戰略制定過程中結合相關方面的制度創新,以機構的改革和體制的創新作為突破點,重點解決當前我國由發展部門主管經濟、環保部門管理污染這種部門分權管理的局面,從體制上大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多元化的環保機制的建立。
2.構建綠色創新體系
著名環保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經說過:“最環保的國家往往是最創新的國家”。黨的十八大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同時又著力提出了創新驅動戰略,指出要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因此,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道路的抓手就是要構建綠色發展創新體系。由于綠色發展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是對傳統的科學范式的顛覆,其創新模式也要求符合可持續、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是需要內生出以當前綠色科技為內核的科學范式的,因此,綠色發展道路給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新的創新范式又會給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經撰文指出:“中國的投資也需要再定位,包括對創新的投入,要著眼于資源節約方向,而不是和西方一樣的勞動力節約方向。這正是一系列增長方式轉變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新的增長模式。”進一步來說,中國的綠色發展應當建立以綠色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體系。要推進綠色技術的擴散,將環境因素引入技術研發過程中、增強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同科研機構的綠色科技聯合,完善企業綠色創新激勵制度,積極投入國際競爭,突破綠色技術壁壘。
3.完善綠色發展政策保障
完善綠色法律法規建設。我們要借鑒國際上綠色發展較好的國家的立法經驗,引進先進的綠色發展方面的立法手段和技術,加快履行國際條約的國內立法過程。除了和國際接軌之外,還應當將綠色發展的理念納入到國內法律體系當中,將綠色發展的相關要求與刑事法律、行政法律、民商法律和其他相關法律相結合,促進國內法律的綠色化。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渠道,在金融改革發展中引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真正的生態金融政策環境,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金融增長模式,利用金融制度的融資作用,將資金有目的地向著綠色發展的相關產業傾斜,為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務,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制度的激勵作用,將個人、企業的發展愿景同社會的發展目標協調統一起來。
4.培育綠色發展社會氛圍
從文化入手,提高民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水平,培養民眾對綠色發展的特有情感,養成良好的綠色文明行為,構建社會綠色文化體系。培養民眾的綠色文化意識,核心就是培養公民的生態憂患意識、生態道德和生態責任意識,通過提升綠色文明的社會認可度,促進在心靈深處重新構建對文明模式的認識,確立對于綠色發展的正確認識,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要建立起濃重的感情,將綠色發展的文化模式深入到人類的心理結構體系中。
構建我國的綠色文化建設體系,首先要從綠色文化理論的研究方面入手,要善于總結和發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綠色發展精髓,根據現實情況和綠色發展的要求對于傳統文化進行體系化、重點化和理論化的批判性地吸收,保持我國綠色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和時代性,將民族文化納入我國綠色文化的話語體系之中。其次要提升綠色文化的內在創造力、外在吸引力和市場的滲透力。將綠色文化同我國的科技、教育等事業結合起來,在加強綠色產業研究的同時,提升綠色文化的建設水平。要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起來,形成綠色文化指導下的科學研究開發體系。搭建綠色文化產業的市場化平臺,鼓勵科技服務組織、綠色產業組織、中介組織等新興產業形式的進入。要將資源節約利用、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統一起來,將我國的文化繁榮事業同綠色宣傳結合起來。要保持時代性和進取性,在傳承中不斷地創新、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創造出內容豐富、感情飽滿的生態藝術作品,充分展示自然的魅力,通過文化的感染力實現綠色文化對于人的理念和行為的指引作用,使得公眾能夠自覺地運用先進的生態文化來推進我國的綠色發展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