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人情消費的社會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村人情消費是指農民用于人情往來的費用。人情往來模式是我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們通過禮尚往來,表達情感,維持社會聯系,換取社會資源。但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農村經濟形勢的向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交際圈逐漸拓寬,參加社會活動日趨增多,導致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費出現。這對農民造成物質、精神雙重壓力,同時影響農業生產,但農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人情消費。本文為了能夠較為準確地分析出農村人情消費情況,對國家統計局南充調查隊自2008年以來百戶農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同時通過對南部、儀隴、閬中等縣(市)村戶進行個案走訪,了解于較為隱私的過度人情消費文化原由。
一、農村人情消費現狀
據調查,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農村人情支出也呈快速增長態勢。
1.人情消費名目多,覆蓋范圍擴大。過去,農村人情消費只限于婚喪嫁娶等少數項目,現在則增加到幾十種。如小孩滿月、生日壽誕、造房搬遷、參軍入伍、高考題名等都要有所表示,甚至有人居然舉辦“母豬生仔宴”,借機收人情;同時,人情消費圈迅速擴大。在傳統的農村,人際關系是以血緣或地緣為聯系紐帶而建立起來的,人情交往圈主要在親屬中。改革開放后,社會流動加強,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地緣、業緣關系得以迅速發展,人際交往范圍逐漸由同質性較強的血緣、親緣圈向異質性較強的業緣、地緣圈轉移,人情鏈越拉越長。
2.禮金越送越重,攀比之風甚濃。據農民朋友介紹,七十年代一次人情5元左右,八十年代一次人情20、30元,可是到現在一次人情最少也要50元,多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禮金的多少由心意的表達淪為衡量人與人之間感情厚薄、關系深淺的標尺。“人情風”一年刮的比一年兇,一個地方比一個地方猛。從近三年南部、儀隴、閬中等縣(市)的百戶農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就可見一斑:2008年,南部、閬中、儀隴三縣農民人情支出增幅分別為26.08%、9.82%和13.25%,2009年增幅分別為35.79%、38.93%和4.91%,到了2010年上半年,增幅更是達到38.63%、17.94%和32.36%,增長速度逐年加快。同時,調查顯示每年人情支出中非正常支出達65%,特別是2010年上半年南部、閬中和儀隴人情支出分別占了去年全年人情支出的85.31%、74.42%和81.1%。
3.時間特征明顯,人情消費事由集中。據調查,農村居民間的人情消費隨著月份的不同而在支出金額上呈現一定差別。其中1、2月份和8、10月份為捐贈支出的高峰期,這主要是因為元旦、春節假日,以及結婚和升學參軍日子較為集中的原因,導致“催款單”滿天飛。但其它月份“人情風”也照吹不誤,有的農民身無分文,只得靠變賣實物,或到處借貸,去違心相送。
4.人情支出增速加快,在收支中比重不斷提高。
(1)人情支出增幅快于同期現金收入增幅。2008年,三縣兩者增速差分別為9.06%、-6.2%和-7.23%,2009年分別為19.32%、28.23%和-17.72%,到2010年上半年則達到37.79%、7.49%和21.83%,呈逐年快速增長趨勢。人情收入增速同樣快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
(2)人情支出占農民現金收入的比重呈逐年增長趨勢。2008年,三縣比重分別為1.65%、4.7%和8.01%,2009年分別為2.03%、4.39%和6.91%,2010年上半年上升到3.82%、5.41%和9.68%。人情支出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同樣在不斷上升。
(3)人情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的比重呈逐年快速增加趨勢。2008年,三縣比重分別為2.78%、6.4%和12.36%,2009年分別為3.7%、8.7%和14.33%,2010年上半年上升到6.32%、12.3%和20.25%。人情支出占生產性現金支出比重的變化趨勢也與此一致。
二、人情消費泛濫的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人情消費”蔓延的原因固然有“傳統的積淀”,更有現實的根源。
1.文化無意識的原因,簡單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積淀物。既定的文化傳統是一個群體或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產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農村的人情消費正是一種典型的農村傳統文化,內化于人們的文化價值觀,根植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產生文化的慣性,人們一般會服從于這種慣性,在實際的人情消費中很少會思考具體原因,或對其進行價值判斷。貿然地放棄它、變革它就意味成了“裝在套子里的人”,從而失去很多獲得信息與資源的機會。
2.人情消費是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途徑。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可以感受、察覺或接受到來自他人的關心或協助。社會支持也被分為物質工具性支持以及社會情感性支持。農民的人情消費實際是構筑社會關系網絡、獲得社會資本的一種方式。而社會網絡的構成和保持需要依靠個人與網絡成員有規律的社會接觸,時不時地相互提供物質的資源和社會情感的資源。在傳統的農村,固守一方是常態——生于斯、長于斯、終老于斯,很少有空間上的流動,接觸不到外姓“陌生人”,對于農民來說,建立后天的“獲得性關系”機會幾乎沒有可能,對以血緣為基礎的親屬關系依賴性比較大,所以無論從社會情感上看,還是從工具性資源的分享上看,保持關系是必須的,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用于保持這些關系的“人情消費”成了農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開支,成為一種家庭負擔。有數據研究表明,只有30%的農戶認為人情消費對家庭經濟有阻礙作用。剩下的70%中選擇“有一定促進作用”和“沒有多大關系”的各占一半。根據社會支持理論的研究發現,這種社會關系網絡就是一種社會資本。比如,南部縣陳家店村的陳某原本一人在外地做鋼材生意,發家致富后,帶動和支持全村的親朋好友做鋼材生意,非常成功,使陳家店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鋼材村”。
3.社會關系的折射。原本社會對于一個人的價值評判,主要是以他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為標準,這里的“貢獻”是多層次的、多方面的,包括精神的、物質的。但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衡量標準異化為金錢,拜金主義盛行,社會關系比較庸俗,奢侈攀比成風,以金錢的多少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顯示自己的實力和與他人關系的深淺感情的好壞,人情收禮泛濫。
三、人情消費泛濫帶來的危害
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費不僅給農民造成了物質壓力,也帶來了精神壓力,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新農村建設極不適應;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1.過度的“人情消費”打亂了農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不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調查數據表明,人情消費支出占生產性現金支出和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的比重呈逐年快速增加趨勢。原本安排好用于購買日常用品的支出,因始料不及的“人情消費”擠占,無法實現,必然會影響正常的消費活動。農民人均人情支出增幅快于同期純收入和現金收入增幅,而且呈逐年快速增長趨勢。有的居民為了不得罪親朋好友或為了自己的面子,不惜舉債送禮,削弱再生產能力。有人戲稱人情消費當之無愧地成為繼高房價、高教育、高醫療這新的“三座大山”之后,壓在中國人頭上的“第四座大山”。嚴重阻障了農民朋友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2.過度的“人情消費”敗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奢靡之風,不利于農村新風氣的建立,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過度的“人情消費”使正常的人情往來逐漸異化成畸形的人際關系,成為一種社會公害。人情消費成了整個社會“心照不宣”的斂財手段,無論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樂于為之。同時盲目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擺闊斗富,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巨大的浪費,與新農村“鄉風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如任其發展,勢必影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影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步伐。
3.過度的“人情消費”不利于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實現。過度的“人情消費”使“熟人社會”過度發育,形成若干個人情“小圈子”,弱化了法制的功能,以“關系”代替契約,熟人的“情感”代替法律的尊嚴,很容易使得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天平在熟人面前發生傾斜。更為嚴重的是,它還可能引發社會腐敗、尋租行為泛濫,破壞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四、制止人情風蔓延的對策與思考
雖然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美稱,正常的“禮尚往來”這一傳統美德理所當繼承。但是,以現在農村過度“人情消費”的現狀,容易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也加重了農民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但真要移風易俗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面對這種狀況,本文認為:目前,農村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任務不僅僅是硬件建設,將泥巴房變成磚瓦房,砂石路變成水泥路,文化建設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針對猛于虎的“人情風”,應該堅持疏與堵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多種措施,實行綜合治理。
1.營造新事新辦的輿論氛圍。有關部門要在城鄉深入開展“反對大操大辦,樹立文明新風”的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公益廣告、以鄉村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為媒介,營造強烈的宣傳氛圍,引導人們對不正常的人情消費現象展開討論;也可以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宣傳人情網越結越大的危害和遇事簡辦的好處;同時,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對那些大操大辦的行為進行曝光,對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進行廣泛宣傳,在鄉村大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的移風易俗活動,讓農民朋友自我“醒悟”、自我“減負”,真正從“人情負擔”中解脫出來,引導鄉親們樹立起健康向上的人情消費新觀念,建立和諧、真情、文明的人際關系,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提高生產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上來。
2.通過村民自治,對不正常的人情消費實行自我約束。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出臺過硬的具體措施,規定辦酒的范圍和規模,對村民辦酒行為加以約束;同時,把國家對農村的各種政策扶持、補助、補貼納入村規民約進行管理,如農村低保等,一旦違規辦酒,即實行“一票否決”,取消其享受扶持、補助、補貼的資格。同時,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建立起實體型“紅白理事會”。無論誰家辦紅白喜事,一律由“紅白理事會”出面管理,以解決因“人情風”相互攀比支出過大的問題,做到既使當事者滿意,又使廣大鄉親們如意。
3.加大對黨員干部的監管力度,以良好的黨風、政風帶動民風?!按蹇创?,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近年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之所以滋生漫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數黨員干部無視黨規黨紀和政府的有關規定,帶頭大操大辦紅白喜事,既敗壞了黨風政風,又帶壞了民風。要徹底鏟除不正當的人情風,就必須加大對黨員干部的監管力度,嚴肅查處黨員干部大操大辦的行為,發現一例、查處一例,決不偏袒姑息,引導鄉村干部帶好頭,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群眾、帶動群眾,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風尚。
4.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社會交換理論角度分析,人情消費具有互助的性質,為農民轉移或分擔經濟和社會風險提供了“保障”和支持。隨著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以及收入的不斷提高,來自社會的制度性關懷完善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了制度保障,對人際關系的依賴性降低,過度的“人情消費”也會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