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青少年社會自我效能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社會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的概念。不同學者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本文從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結構及測量、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社會自我效能感;結構;測量;影響因素
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目前國內外在青少年中研究較多的一個問題,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對個體人性潛能的發揮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它是人的主體因素的核心,并滲透、彌散于人類機能活動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決定了個體人生的軌跡,而且也決定了個體思維、情感、行動及其動機的模式。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除了學業,其在社會學校生活中的其他個方面,如人際、參與社會活動等也是影響青少年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定義延伸到學生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自我評價,提出了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已有研究表明,社會自我效能感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密切相關。本研究擬從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測量、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簡要概述。
一、有關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的研究
社會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的概念。不同學者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班杜拉等人提出的兒童自我效能感包括三個因素:學業自我效能感、社會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效能感。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面對環境中的挑戰能否采取適應性的行為的知覺或信念。把自我效能感定義延伸到學生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自我評價,社會自我效能感可以定義為“兒童主動進行并維持社會關系和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信念。”班杜拉等人通過測量兒童的能力信念――形成并維持其社會關系、工作合作性以及管理不同類型的人際沖突來評估其社會自我效能感,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包括同輩關系,自信、社會業余活動方面的能力信念。根據班杜拉的結構闡述,社會自我效能信念包括:1、社會行為的相應知識;2、個體有效行為能力的信心;3、在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時,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他人積極的回應。CynthiaFan;AnitaSMak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是一種預期,是學生可以成功在學習或日常環境下的社會交互情境中實施或完成某個目標行為的預期。sherer等人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在社會環境下的一種自發主動行為(Sherer&Adams,1983)。StevenL.Anderson和NancyE.Betz也提出了一個關于社會自我效能的概念。他們認為,對個體與生涯發展而言,一個潛在的重要結論就是社會自我效能預期,在這里它指的是從事社會交互活動中的必備能力信念和在社會生活與生涯中維持人際關系的能力信念。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會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點:1、社會自我效能感不僅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方面的效能信念,還包括從事一般的社會活動的能力信念;2、學生的社會自我效能感具有主動性,是一種自發主動行為;3、社會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實施或完成某個目標行為的預期。4、自我信念是社會自我效能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5、社會自我效能感與一般自我效能感一樣,反映了一種對自己“能做什么”的認知,體現出個體對所處社會情境的控制感。
二、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及其測量
國外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測量研究較多,但是專門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及測量卻很少見。部分學者是通過一般自我效能感問卷中的研究社會自我效能的分量表來對其進行測量。從下表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自我效能感是國外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各個學者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
班杜拉等Bandura(1996,2001)在對兒童的自我效能感結構的一項跨國研究中,提出了兒童自我效能感量表(CPSE)1996年提出時包括7個分測驗37個題項,2001年修訂后認為包括9個分測驗57個測題;分別考察兒童在利用社會資源、學業成就、自我調節學習、閑暇時間和課外活動、自我調節、社會自我、自我確信、實現他人期望、謀求父母和社區支持的等方面的自我效能。在以上的自我效能感結構中包括了學業自我效能感、社會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效能感三個方面。他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即兒童主動進行并維持社會關系和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信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業余活動中的效能,二是兒童形成并維持社會關系處理社會沖突的信念,三是自我確信信念。
Sherer的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SocialSelf-EfficacyScale),來自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是一個包含6個題項的分量表,兩個量表都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效度,測量內容的范圍的包括六個項目:主動性、能力、與人交往的堅持性、結交朋友、很好的融入社會群體、如何很好的應對社會聚集等方面的內容。此量表包含17個題項,主要測量被試的溝通交流方面的能力信念。
Solberg等人在一般性大學環境中進行了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包括在八個特殊情境下的一些信任項目。分別是:參與課堂討論、在課堂上及向老師提問、與教師及校友交談、約會、結交朋友、加入學生組織。
CynthiaFan和AnitaSMak在一個多文化的學生群體中進行了社會自我效能感測量,提出了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Thesocialself-efficacyscaleforstudent)。最初的SSESS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24個題項,由Solberg(1993)提出的大學生自我效能問卷中的社會分量表(8個題項)和sherer等人的自我效能感量表中的社會分量表(6個題項)組成,前者包括與教師同學交往的自信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信的題項。后者包括對自己如何應付社會環境及結交朋友的預期。另外10個題項來自于對學生群體的質性訪談。通過項目和因素分析,最后形成的正式的SSESS量表包括20個條目。這20個題項的分布分別是:8個項目來自于Solberg的社會效能分量表,4個項目來自于sherer等人的社會分量表,其余8個項目來自于質性的訪談。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均較高,并且可以分成四個分量表,分別是:社會逆境缺失、社會自信心、興趣共享、友誼主動性。
日本學者6RumiMatsushhima和KunioShiomi在青少年群體中測量了青少年社會自我效能感,包括三個因素:一是人際關系的社會處理技巧自信感,它包括一些與個人基本的社會技巧相關的自信感項目二是朋友間的信任,它包括一些與信任和與朋友間穩定情感的項目,三是自信、被朋友信任,它包括一些自尊與自信項目。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外在研究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上存在一定分歧,有的學者在測量社會自我效能感時,僅僅是選取了自我效能感量表中的社會自我效能感這部分,或者將他人提出的觀點進行綜合考慮,并且結構單一,沒有針對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專門研究。
三、社會自我效能感的來源及影響因素
StevenL.AndersonandNancyE.Betz研究了社會自我效能預期的來源及測量及與生涯發展的關系(Sourcesofsocialself-efficacyexpectations.)。認為社會自我效能的來源包括四個方面:親歷的掌握性經歷(如:我交朋友有困難),替代性學習(如:我的父母很善于社交),情緒喚起(如:我在團體中感到焦躁不安),社會說服(如:作為一個社會兒童我是受到鼓勵的)等,對四個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經驗研究的結論表明其與以往的研究的以數學的自我效能期望研究結果對比分析,表明最重要的是親歷的掌握性經驗,情感激起,和社會說服與替代經驗,和間接學習經驗有顯著不同。
摘要:社會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的概念。不同學者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本文從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結構及測量、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社會自我效能感;結構;測量;影響因素
引言
自我效能感是目前國內外在青少年中研究較多的一個問題,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對個體人性潛能的發揮具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它是人的主體因素的核心,并滲透、彌散于人類機能活動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決定了個體人生的軌跡,而且也決定了個體思維、情感、行動及其動機的模式。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除了學業,其在社會學校生活中的其他個方面,如人際、參與社會活動等也是影響青少年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定義延伸到學生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自我評價,提出了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已有研究表明,社會自我效能感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密切相關。本研究擬從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測量、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簡要概述。
一、有關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的研究
社會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的概念。不同學者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班杜拉等人提出的兒童自我效能感包括三個因素:學業自我效能感、社會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效能感。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面對環境中的挑戰能否采取適應性的行為的知覺或信念。把自我效能感定義延伸到學生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自我評價,社會自我效能感可以定義為“兒童主動進行并維持社會關系和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信念。”班杜拉等人通過測量兒童的能力信念――形成并維持其社會關系、工作合作性以及管理不同類型的人際沖突來評估其社會自我效能感,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包括同輩關系,自信、社會業余活動方面的能力信念。根據班杜拉的結構闡述,社會自我效能信念包括:1、社會行為的相應知識;2、個體有效行為能力的信心;3、在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時,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他人積極的回應。CynthiaFan;AnitaSMak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是一種預期,是學生可以成功在學習或日常環境下的社會交互情境中實施或完成某個目標行為的預期。sherer等人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在社會環境下的一種自發主動行為(Sherer&Adams,1983)。StevenL.Anderson和NancyE.Betz也提出了一個關于社會自我效能的概念。他們認為,對個體與生涯發展而言,一個潛在的重要結論就是社會自我效能預期,在這里它指的是從事社會交互活動中的必備能力信念和在社會生活與生涯中維持人際關系的能力信念。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會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特點:1、社會自我效能感不僅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方面的效能信念,還包括從事一般的社會活動的能力信念;2、學生的社會自我效能感具有主動性,是一種自發主動行為;3、社會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實施或完成某個目標行為的預期。4、自我信念是社會自我效能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5、社會自我效能感與一般自我效能感一樣,反映了一種對自己“能做什么”的認知,體現出個體對所處社會情境的控制感。
二、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及其測量
國外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測量研究較多,但是專門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及測量卻很少見。部分學者是通過一般自我效能感問卷中的研究社會自我效能的分量表來對其進行測量。從下表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自我效能感是國外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各個學者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
班杜拉等Bandura(1996,2001)在對兒童的自我效能感結構的一項跨國研究中,提出了兒童自我效能感量表(CPSE)1996年提出時包括7個分測驗37個題項,2001年修訂后認為包括9個分測驗57個測題;分別考察兒童在利用社會資源、學業成就、自我調節學習、閑暇時間和課外活動、自我調節、社會自我、自我確信、實現他人期望、謀求父母和社區支持的等方面的自我效能。在以上的自我效能感結構中包括了學業自我效能感、社會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效能感三個方面。他認為社會自我效能感,即兒童主動進行并維持社會關系和處理人際沖突的能力信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業余活動中的效能,二是兒童形成并維持社會關系處理社會沖突的信念,三是自我確信信念。
Sherer的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SocialSelf-EfficacyScale),來自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是一個包含6個題項的分量表,兩個量表都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效度,測量內容的范圍的包括六個項目:主動性、能力、與人交往的堅持性、結交朋友、很好的融入社會群體、如何很好的應對社會聚集等方面的內容。此量表包含17個題項,主要測量被試的溝通交流方面的能力信念。
Solberg等人在一般性大學環境中進行了社會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包括在八個特殊情境下的一些信任項目。分別是:參與課堂討論、在課堂上及向老師提問、與教師及校友交談、約會、結交朋友、加入學生組織。
CynthiaFan和AnitaSMak在一個多文化的學生群體中進行了社會自我效能感測量,提出了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Thesocialself-efficacyscaleforstudent)。最初的SSESS學生社會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24個題項,由Solberg(1993)提出的大學生自我效能問卷中的社會分量表(8個題項)和sherer等人的自我效能感量表中的社會分量表(6個題項)組成,前者包括與教師同學交往的自信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自信的題項。后者包括對自己如何應付社會環境及結交朋友的預期。另外10個題項來自于對學生群體的質性訪談。通過項目和因素分析,最后形成的正式的SSESS量表包括20個條目。這20個題項的分布分別是:8個項目來自于Solberg的社會效能分量表,4個項目來自于sherer等人的社會分量表,其余8個項目來自于質性的訪談。該量表的內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均較高,并且可以分成四個分量表,分別是:社會逆境缺失、社會自信心、興趣共享、友誼主動性。
日本學者6RumiMatsushhima和KunioShiomi在青少年群體中測量了青少年社會自我效能感,包括三個因素:一是人際關系的社會處理技巧自信感,它包括一些與個人基本的社會技巧相關的自信感項目二是朋友間的信任,它包括一些與信任和與朋友間穩定情感的項目,三是自信、被朋友信任,它包括一些自尊與自信項目。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外在研究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結構上存在一定分歧,有的學者在測量社會自我效能感時,僅僅是選取了自我效能感量表中的社會自我效能感這部分,或者將他人提出的觀點進行綜合考慮,并且結構單一,沒有針對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專門研究。
三、社會自我效能感的來源及影響因素
StevenL.AndersonandNancyE.Betz研究了社會自我效能預期的來源及測量及與生涯發展的關系(Sourcesofsocialself-efficacyexpectations.)。認為社會自我效能的來源包括四個方面:親歷的掌握性經歷(如:我交朋友有困難),替代性學習(如:我的父母很善于社交),情緒喚起(如:我在團體中感到焦躁不安),社會說服(如:作為一個社會兒童我是受到鼓勵的)等,對四個社會自我效能感的經驗研究的結論表明其與以往的研究的以數學的自我效能期望研究結果對比分析,表明最重要的是親歷的掌握性經驗,情感激起,和社會說服與替代經驗,和間接學習經驗有顯著不同。
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班杜拉(1986)及其他的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四種因素影響,在現有的研究中,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也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研究:
①行為成就(直接經驗)。因為親身獲得的成就是以真實的經驗為基礎的,所以它是最有影響力的效能信息來源。過去多次獲得的成功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復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不斷的成功或失敗會使人建立起相對穩定的自我效能感。
②替代經驗(間接經驗)。個體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與自己相近的他人的成功,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反,若看到其失敗,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敗,則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③言語勸說。他人的言語勸說也可提高自我效能感,當然,勸說的效果還依賴于勸說者的權威、地位、專長等因素。
④情緒和生理狀態。個體的情緒狀態和身體不適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強烈的激動、緊張和焦慮等負性情緒容易降低人們的自我效能判斷。
四、研究中的不足
(1)從研究內容上看,對社會自我效能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對其概念、結構、影響因素等的認識,沒有進一步的拓展其研究范圍。
(2)從研究效能感的作用影響來看,大多數研究只局限于效能對行為表現、成就和動機影響的研究,關于效能對其它變量之間關系調節作用的研究還很少。
(3)研究方法上看,方法較單一,缺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4)實證研究少,很少系統地對社會自我效能感的干預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高申春.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2]AlbertBandura,concettapastorelli,Claudiobarbaranelli,gianvittoriocaprara:Self-EfficacyPathwaystoChildhoodDepression.Persona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9,vol,76,NO,2,258-269.
[3]StevenL.AndersonandNancyE.Betz:SourcesofSocialSelf-EfficacyExpectations:TheirMeasurementandRelationtoCareerDevelopment,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58,98-117(2001).
[4]PriscillaK.Coleman:PerceptionsofParent-ChildAttachment,SocialSelf-Efficacy,andPeerRelationshipsinMiddleChildhood.InfantandChildDevelopmentInf.ChildDev.12:351-368(2003).
[5]Matsushhima,KunioShiomi.Socialself-efficacyandinterpersonalstressinadolescence.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2003.31(4),3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