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高中英語課堂人文精神的滲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教育作為人學,本應從學生的心靈出發,讓學生擁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但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卻有意無意地將人文精神的涵養冷落了。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在荒蕪的曠野里重新踩出一條蹊徑,充分發掘教材因素:以文載道、以道化人,對比體驗、感知差異,品味優美、發現價值。同時優化教學方法: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媒體助力,涵養審美意趣;任務驅動,提升探究意愿;情境創設,釀就人倫情懷。讓人文精神澤潤學生的一生。
關鍵詞:人文精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教材因素;教學方法
一、引言:人學———永恒的教育高標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所謂“人學”即從學生的心靈出發,讓學生擁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高品位的教育應該把“人學”當作教育的終極追求。當下的新課程改革把教育的終極目標定位于培養人的人格和精神,完善人的精神結構,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教育家的判斷與新課程的指向高度吻合。
二、現狀分析:冷落———習見習聞的荒蕪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不僅承載著語言知識的傳授與智慧的開啟功能,更擔負著學生身心的訓育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任務。事實上,英語是世界上運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英語語言的背后有浩瀚的歷史、悠久的文學、多姿的文化。高中英語教師如果能夠利用英語文化潤澤學生的精神世界,那么可以說這是一份取之不盡的人文資源,其可以發揮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在這個倡導開放的年代,人們都有瞭望世界的原始渴望。因此,高中英語教學更具備其他學科在人文精神涵養上難以匹敵的獨特優勢。然而,這一獨特的優勢在現今的高中英語課堂上卻沒有受到很好的重視,人文資源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一些高中英語教師滿足于純英語知識的教學,將一個個知識點講解得又細又深,唯恐出現點滴遺漏,而將人文精神的涵養棄之一旁,不聞不問,這種習見習聞的荒蕪情景不能不讓人為之痛惜、遺憾。
三、緣因尋策:蹊徑———總在思考者腳下
在當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冷落人文精神涵養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呢?
1.教材的開掘——潤物無聲首先,以文載道,以道化人。牛津高中英語教材內容豐富,話題廣泛,涵蓋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學校生活、環境保護、人生規劃、世界風俗,等等。首先,作為英語教師,應該深入鉆研英語教材,充分挖掘材料背后隱含的人文情愫,并巧妙地利用這些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營造學習情境,拓展知識渠道,幫助學生積淀文化底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牛津高中英語M6U4“Changingtheworld———mycommitment”是一篇關于聯合國志愿者組織中的無國界醫生群體到非洲支援貧困地區的文章。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閱讀文本后,再由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便能夠明確意識到幫助他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欣賞助人為樂的美德,生發幫助他人的意識和愿望,自然而然地將單純的文本學習上升到情感共鳴的高度。其次,對比體驗,感知差異。通過對中西文化的學習與對比,體驗中西文化的差異,感觸不同的文化背景,是涵養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徑。不同的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建立在對本國文化深刻理解與認識基礎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例如,講授牛津高中英語M4U2“Sportingevents”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中外體育賽事,讓學生感受到我國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政治地位的提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這樣的自然滲透,既完成了點面結合的教學任務,又防止了人文精神的空泛化,做到了語言教學與人文素養培養的有機結合,可謂“一箭雙雕”。再次,品味優美,發現價值。人文精神的涵養還體現在為學生創設語言環境,讓學生品味和欣賞語言的優美,感悟文字的力量,感受語言的多元價值,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起來有異于母語,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語言環境的不同。為此,學生可以通過對語言地道、內容豐富的英語原著的大量閱讀,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精神面貌等,以培養人文素養。例如,筆者為所帶班級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增補材料———《了不起的蓋茨比》,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語言環境中捕捉20世紀20年代美國上流社會的偽善與自私,體會美國夢的孕育與破滅,并在師生探討的過程中與學生碰撞出許多思想的火花,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2.教法的優化———撥云見晴以往的高中英語課堂,重知識、輕人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這樣的課堂,學生學得難受,教師教得也累,最后導致英語教育失去應有的本真,變得十分功利。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過,教育就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而于漪老師曾說過:“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珍惜每個生命的價值,不要讓孩子提前支付。”所以,在英語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順勢而為,改變觀念,善用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學生的潛能,實現人文精神的滲透。首先,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探究型的主題教育,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欲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時為學生提供和創造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團隊合作過程中參與討論并動手實踐,在一以貫之的主題教育中獲得精神成長,讓課堂越過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恢復到教育之精神陶冶的本質。以牛津高中英語M8U3“Unusualpictures”一文為例,這篇文章是向學生介紹用非同尋常的材料制作不一樣的圖畫。筆者抓住這個契機,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自主分配任務,要求各組成員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全組通力合作完成一幅美術作品。這樣的嘗試,跳出了以往單純教授文本的圈子,讓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由于尊重學生個體,并以學生群體的興趣為前提,所以課堂教學的結果是令人欣喜的。筆者所在班級的11個小組最后都展示出精彩紛呈、創意無限的作品,有碎雞蛋殼著色拼成的動畫人物,有大米、黑豆制作的小動物形象,有由樹葉、花朵剪裁的連衣裙……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們還以流利的英語口語介紹了畫作的制作過程、原料的使用等,并感謝各位小組成員的努力。學生們的作品和介紹,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充分印證了雅斯貝爾斯提出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即“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其次,媒體助力,涵養審美意趣。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
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展現英語語言文化內涵的美,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牛津高中英語M8U1“RobertBurnsandhispoetry”一文介紹了羅伯特•彭斯的詩歌。筆者在帶領學生朗誦詩歌的過程中,抓住intune、inJune、amI、gangdry、thesun、shallrun、awhile、thousandmile等詞,讓學生感受英文詩歌的韻律美。同時,筆者還利用多媒體播放詩朗誦及由詩改編的音樂,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品味語言之美,體味詩人對所愛之人流露出來的柔情似水又堅貞不渝的愛。將枯燥乏味的文本解讀變為聲情并茂的詩歌朗誦,可以讓學生針對“愛”與“永恒”的主題與作者進行精神的交流、心靈的溝通,進一步澆灌心中的人文精神之花。再次,任務驅動,提升探究意愿。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的教學任務緊扣教材內容,并應用于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將教材內容生活化,把語言教學活化為語言交際,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來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例如,牛津高中英語M5U2“Theenvironment”一文以辯論的形式向學生展現了不同的群體對環境的看法。教學完本文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在節假日對居住地所在的城鎮進行環境現狀調查,詳細闡述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分析環境問題背后隱含的原因,并就這一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以英文報告的形式交上來。針對這一任務,學生們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參閱一些國外文獻案例,結合本國本地實際情況撰寫出了較高質量的調查報告,提高了認知興趣和探索欲望,不僅學到了英語知識,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環境問題并對其形成了一定的關注度,從而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最后,情境創設,釀就人倫情懷。人是具有生命意識和生活情感的個體,我們只要細心品讀,就會發現英語教材中有那么多精彩美文,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它們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非常契合。教師如果能夠借助英語教材中這些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情感真摯的素材,抓住情感這條主線,以文本為載體,讓學生深入體驗、品味,就能使學生獲得心靈的共鳴,拓寬人文視野,促使學生領悟提高自身人文修養的訣竅。在牛津高中英語M11U3“Myfather,myhero”一文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父親,其父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為一家人的生計不辭勞苦,四處奔波。父親雖然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卻是一個英雄。這個父親的形象是千萬父親形象的縮影,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具有深刻內涵的形象,以“父親節”的話題為切入點,讓學生分享自己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這樣做,可以讓學生體味父愛的深沉與偉大,于境遇之中捕捉作者的心思,于情感之中內化自我的感悟,從而觸動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激發他們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四、結語
英語是一門唯美的藝術,英語課堂是唯美藝術展現的媒介。高中英語教師要讓思維靈動的學生找尋并洞悉其中的美妙,盡情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真正實現“知、情、意、行”的完美統一。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總之,英語教師在教學英語語言的同時,更應該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人文精神澤潤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林麗香.高中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現狀調查與改進策略[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歐陽麗華.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的培養[J].英語教師,2016(02).
[3]金建良.高中英語人文課堂的構建[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4(03).
作者:周宏偉 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