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人文精神的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边@實質上已經有效的闡發(fā)了作為高等學府的大學,承擔的責任是要教書育人,提升人之為人的情操理念,明善養(yǎng)德,使人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F代以來,有些研究大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則把高等院校應履行的職責內容確定為如下三條:第一,大學應引導學生知道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做人;第二,大學應教會學生怎樣運用理性,如何正確思維;第三,大學應教會學生具有符合時代需求的運用科學技術和相應文化知識的能力。這些實際上都是對當代高等學府在培養(yǎng)學生時,應兼顧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功能的強調、表述與界定.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尤為鮮明的表現為:以人作為出發(fā)的尺度,在充分認同理性的重要作用下,高度關注人的精神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實踐活動過程中的作用,與人生求真相比,更注重追求人生的善與美;。如果說在當今的科技時代,科學精神側重于從“是什么”的角度著手解決問題。而人文精神則是從“應該如何”的角度探討問題。在科學精神的引領下,人類在物質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改變了人類現有的客觀物質生存環(huán)境。人類精神世界的走向則由人文精神所引領,讓人類走向心身、內心與外在的和諧,達到真正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境界。人文精神的追尋不僅是個人至高精神境界達成的要求,更是對人類前行需有心靈關懷的一種終極強調,是生命的意義、精神的安頓的需求與體現。如果沒有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人類將永遠生活在物質生活的匱乏與荒蕪,但如果沒有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人類必將墜入精神世界無光黑暗的深淵。
民辦高校在承擔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所需人才的時候,就要培養(yǎng)出既具有科學知識與技能硬實力,又具人文與德育軟實力的德才兼?zhèn)涞娜?。用木桶理論做比喻的話,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社會競爭中要想突顯出來,往往取決于他的長板有多長。而他的長板常常更直觀的表現為技能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上。而一個人如果能夠走的久、走多遠的話,卻往往取決于他的短板,這個短板便是蘊含在一個人的骨子里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與人文情懷。它或許并不如一個人技能與知識的運用表現的那樣直接外顯和可測量,但卻是人綜合素質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些非技能的行業(yè)里的作用表現的更為突出。因此,學校教育中便需蘊含求真與求善求美的這樣雙重精神: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民辦高校一般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yǎng)人才時,除了要做到為滿足目前市場經濟和社會建設的需要,努力將科技教育貫徹落實好,培養(yǎng)好應用型人才的同時,民辦高校亦應要堅持立德樹人,使學生不僅能夠在科技上開拓創(chuàng)新,具有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物質財富的技能;更要能有勇對落寞,敢處逆境的情懷。既要有能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保持自身及家人持續(xù)發(fā)展的現實能力;又要有能通透生命,領略人身存世的真諦及意義的境界。既要有能為獲物質自由而奮進的基礎,又要有不被功利異化、既關注腳下現實又能仰望星空追求精神自由之美的心境與情懷。既能務現實之實,又能體悟問心之思。
二、民辦高校構建人文精神的途徑
作為我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古今文化大國來講,培育人文,塑造靈魂,引領德育決不會比西方差,因此,我們不必全盤描摹西方的神學教會來推行人文精神的建構是可以的。如何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再度融合呢,成為人們期盼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我國是否能夠成功實現“中國夢”不可回避的問題。面對這一時代課題和現實任務,民辦高校如何在“中國夢”視野下,更有效的推進自身獨特的人文精神構建,更新教育及辦學理念,加強人文教育的內涵、豐富校園文化,塑造具有自身獨特表征的大學精神,成為當今人們必須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始志不渝的堅持在辦學理念中體現人文精神面對市場大潮的沖擊,作為一個建校二十一年的民辦院校,我校更直接面對的是招生與學生就業(yè)的壓力。而現行社會,無論是學生擇校還是企業(yè)招聘,甚至包括對學校辦學能力進行評估的一些硬件指標,都更直接的體現為對這個學校的師資的學歷職稱結構、在校生人數規(guī)模、學校硬件設施等外顯情況的認定。而對于大學應有的人文精神,這種不能被直接量化觀察統計的元素,反到不是十分重視。但縱觀世界一流名校,無不既是科學精神的傳承者,更是人文精神的領跑人.能否在現實利益與長遠發(fā)展的糾結中,不斷在辦學理念中持續(xù)推進和堅持我校人文精神的構建,是對我校辦學理念和社會責任感的考驗。
2.合理安排課程結構,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能夠在課程設置中有效結合面對現代大學在課程設置與教育中,可能存在著的漠視生命本體、抹殺個性教學、知識本位、師生關系異化、與現實生活相脫節(jié)等違背人文精神的表征。我校在課程設置中,應不僅繼續(xù)堅持既要考慮到培育學生就業(yè)技能的需求,又要繼續(xù)堅持設置適當適量的人文課程,始終堅定不移的推進和貫徹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拇髮W生的育人理念,體現出對我校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夠以學生為主體,以人文精神建構為引領,以能夠促使學生的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作為追求目標。不斷通過教育教學,提升我校學生的精神品位,豐富我校學生的心靈境界,建構我校學生的精神家園。同時注重在課程設置中發(fā)揚我國文化大國的優(yōu)勢,能夠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重視設立蘊含民族精神的人文學科。只有將二者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才能使學生成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
3.有效提升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學主導者——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人言名師出高徒,教師之為“師”,尤其是想成為“大師”,就不僅需要“識道”,更需能“體道”和“悟道”。在為學生答“疑”、解“惑”之時的“疑”與“惑”,不僅有學習中所遇到的知識之惑,更有人生行進過程中的心靈所感困頓之惑。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精進的學識,更應有較高的人文情懷與層次;要求教師不僅是能進行科學知識的教授者,更是人文精神的引航者和踐導者。所以,民辦高校的教師不僅要在專業(yè)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更要注重自身人文情懷的體驗與激發(fā),只有充分調動自己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備,才能使自己成為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推動者與協領者。因此教師要能為學生無涯的學海引路,又要能為學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正確導行。
4.通過各種輔助渠道有效構建學校的人文氛圍要構建好民辦高校的人文精神,除了上述幾條之外,還需要構建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環(huán)境。面對人類發(fā)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面對為實現美麗“中國夢”,國家、社會對民辦高校寄予的殷切囑托與期盼,如何更好的構建人文精神,提升人文氛圍,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已成為民辦高校師生所共同追求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向,也是國家與民族賦予民辦高校的歷史使命!
作者:張俠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