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建筑文化傳承建筑實訓基地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由于社會進步、時代的變化,傳統民族建筑文化也瀕臨消亡,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河池少數民族的民居、生活用具、民族服飾等的研究,根據河池少數民族的建筑形式形成原因,進一步研究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民族建筑文化傳承的相互作用關系。培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應用人才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實訓基地的建設影響著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目標以及現代化建設的進度,同時也為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本文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實訓基地建設為例,做一簡要介紹。
關鍵詞:少數民族;建筑文化傳承;實訓基地
2016年至今,國家各部委陸續了多個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文件,各地也紛紛出臺文件,從國家和地方針對特色小鎮的文件之多、支持力度之大,可以看出國家和地方對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視之高,各地的特色小鎮建設也風生水起。特色小鎮的差異化離不開當地民族文化的土壤,而少數民族建筑文化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意義重大。建筑文化的傳承需要代代相傳,高職院校主要以培養學生技能應用的能力為目標,實訓基地的建設影響著學生的實踐操作、創新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反向理解、記住理論。建筑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是保障建筑專業實踐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基石,不僅為現代建筑業服務,而且也是少數民族建筑文化傳承發展的需要。
1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的現狀
近年來民族地區的建筑在受到城鎮化的沖擊和發達地區建筑的影響,各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慢慢失去了特有的民族風格,民族建筑文化的差異性和區域性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使各民族間的交流日益增多,目前經濟發達的地方,具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筑文化越來越少。少數民族民居是經過無數前輩的實踐和總結形成的,它不僅體現了前輩們與自然的斗爭和適應的過程,而且反映了民族的進化史,少數民族民居具有不可逆轉性,如果民族建筑同化一直發展下去,不僅會對本地區的自然風光、生態和環境等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同時民族建筑和民族風俗等傳統要素將得不到傳承,現在我們去研究、分析,找出其精華,在進行新時代少數民族民居建筑設計時,應做到將傳統建筑符號與現代建筑功能進行有機融合。
2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實訓基地建設現狀
雖然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實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實訓基地的建設,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從單一的校內,發展到了校內外并存,校企共建,但少數民族地區建筑專業實訓基地建設中還存在較多的不足。
2.1重視度不夠
隨著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少數民族村落日新月異,少數民族民居建筑在朝著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發展。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的搖籃,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實踐教學及學生與社會過渡過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來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也在逐步重視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由于種種原因,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訓基地建設進展緩慢,實訓基地建設并非單一的專業,沒有集中力量搞好一個專業,而是蜻蜓點水,導致效果不佳,建筑實訓基地的建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2資金場地不足,設施不完善
建筑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離不開資金的保障,唯有專項的實訓基地建設基金才能保證建筑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順利進行,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部分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有些院校由于生源增多,教學場地不夠,建筑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資金的投入在還是不足,建筑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效果受到很大的影響。實訓設施是衡量實訓基地是否健全、完備的標志,是實訓基地建設中的主要內容,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訓設施不論校外還是校內都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建筑實訓基地建設效果。實訓場地是實訓設施完善的必備條件,由于受到教學場地的影響,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筑專業實訓設施還不是很完善,新技術實訓項目無法建設實訓基地,到目前為止,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實訓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但還沒有建成專門的、系統的、高水平的建筑、裝飾工法室以及少數民族建筑傳承人工作室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3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建筑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思考
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建筑專業人才,需要有高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高水平的實踐教學離不開設備設施完善的建筑專業實訓基地。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已基本建成功能齊全、覆蓋建筑類全專業的實訓基地,基本滿足“教學、科研、技術服務、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建筑綜合實訓中心并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廣西五建、中鐵等多家知名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校內實訓基地的不足,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指導方針,先后與廣西建科院、廣東科源等企業在校內建立了材料檢測中心、招投標公司、裝飾設計工作室以及計劃建立少數民族建筑大師工作室,逐步形成了“校中企、企中校,真實建造”的人才培養模式。組建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建筑類專業學生在參加各類競賽獲得較好的成績,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為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建筑行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的傳承培養合格的傳承人。
參考文獻:
[1]夏德明.淺談少數民族地區體育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D].恩施:湖北民族學院,2015.
[2]孫磊.論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融入[J].住宅與房地產,2017(35):73.
[3]許紀發.種植類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36-37.
[4]鄭淑芳.淺析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和方法[J].中國商界(上半月),2009(9):197-198.
作者:蘇文良 單位: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