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中國建筑一直在傳承地區文化、藝術技巧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無論是極具封建文化氣息的紫禁城,還是充滿藝術靈感的蘇州園林,這些中國傳統建筑無不顯示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這種文化屬性,我們應當在未來對中國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此,本文針對中國海南黎族傳統建筑的文化特色,分析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在未來建筑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建筑,以更好地對中國海南黎族地域建筑文化進行保護及傳承發展。
關鍵詞:海南黎族;傳統村落;文化保護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厚,中國的古建筑獨樹一幟,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建筑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地發展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們充分吸收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做好海南黎族區域的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及傳承發展。
1保護海南黎族區域傳統村落建筑文化的必要性
對于建筑學來說,斷代就代表著畸形發展,如同一株植物,自然生長出來的生物一定是帶有地域性的。建筑發展的關鍵時期,正好趕上現代主義建筑的興起。現代主義建筑流行于二戰后,其優點是簡潔、便宜、功能強大,缺點是單一、缺乏文化內涵。中國傳統建筑除了塔、閣、樓等非平時居住的正常建筑,其他基本都橫向鋪張。在現代生活需求下,需要滿足比傳統多太多的功能,同樣的面積需要實現更多的功能、容納更多的人、創造更大的空間,只有引入西方建筑方式——縱向延伸。中國傳統建筑的木質結構,耐久力和承載力遠遠無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就算傳統建筑中也有磚石結構,但跨度相對都比較小。而大面積的現代主義應該是可以批量生產的,簡潔、有模數標準的結構相對更容易施工、更容易管理。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這些年,中國大多追求快速的經濟收益,這就導致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斷代,導致現代主義的建筑風格占據了現階段中國建筑的主流。[1]
2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面臨的困境
2.1傳統村落建筑文化的區位因素
我國的傳統村落近百年來遭受過兩次大的破壞。一次是“”,很多老建筑的木雕磚雕、老的祠堂和寺廟都破壞了;另一次就是近年來的發展,很多地方把老房子推倒建新房,把老的青石路、鵝卵石路改成水泥路。剩下來的有價值的歷史村落有哪些呢?首先是當年搞運動不積極的、改革開放后發展緩慢的,也就是交通不夠發達、離大城市距離較遠的村落。從經濟發展來看,這樣的區位條件是不利的。
2.2傳統村落的經濟原因導致村落消亡
海南黎族區域最常見的農村產業就是種植業。有的村子傳統上有特色產業,如制茶、石雕,但這些產業在現代生活中往往工業化了,傳統手工業難以維系生活。這里又有一個矛盾的問題,有的村莊延續了傳統產業,發展比較好,但村子里沒有老建筑、沒有老街巷。從區位和產業的分析中也能看出來,發展和保護在農村的自然狀態中(即政府沒有介入的時候)就是矛盾的,發展得好的村落保護不好,保護得好的村落經濟不發達。而政府的介入只能改善表象,不能改變經濟規律。現在古村落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偏遠的山區,越來越多的原住民搬離村落,進入城市,留下少量的老人,這些村落的消亡不可避免,因為失去了人就失去了活力。另一種情況是地理位置較好、文化遺存較多的古村落,越來越受到熱捧,休閑也好,小資也好,文化也好,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被商業化。[2]
3傳統村落建筑文化的具體保護方式
3.1用經濟發展促進傳統村落的建筑文化保護
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與政策相結合的基礎上,按照工農業在成長進程中的特性和產業的詳細成長程度來斟酌考慮,應合理確定鄉村發展規劃的規模。在鄉村的經濟發展的布局選擇上,我們必須考慮輻射的近似范圍,以及農村發展規劃的現實基礎。在開展鄉村的經濟發展建設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存在差異,新農村的具體建設情況應根據當地情況進行調整,重點是中心功能設施的配套和良好功能的落實。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的發展應突出當地的區域鄉村旅游文化,創造獨特的旅游項目以吸引顧客。此外,擁有傳統村落建筑文化的村莊應重視本土的品牌優勢,應該在政府的協助下,促進旅游產業鏈的保護性發展。此外,政府應對鄉村的經濟發展提供市場和政策支持,幫助村莊制定完善的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體系,實現海南黎族區域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的可持續發展。[3]
3.2最小干預原則的傳統村落保護模式
傳統村落建筑文化保護沒有太絕對的標準。修復時比較重要的是原真性、可識別性和最小干預。原真性是指盡量使用與原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和工藝去修復;可識別性指的是要讓人看得出哪里是修復過的部分;最小干預是指用最少的干預去修復,能保持原樣的就不去干預。簡單來說,建筑地域文化就是古代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建筑中體現出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體成就。保護傳統村落的建筑文化有利于傳統村落建筑在中華大地上的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郭麗.法治視域下傳統村落保護機制研究——以甘孜州藏族傳統村落保護為例[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9,28(1):54-56.
[2]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傳統村落如何再生[J].小康•財智,2018(10):70-73.
[3]郝之穎,楊開,張帆.攻關傳統村落保護技術傳承中華民族文化遺產[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8(12):72-73.
作者:陳里思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