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品質美術課堂整解實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材,作為教學的結構要素之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和教師教學的依據。高品質美術課堂的構建,有賴于教材功能的優化與價值彰顯。基于此,筆者選擇“教材”要素,從教材解讀與實施中的問題分析、教材統整優化、教材實施等三方面探討高品質美術課堂的構建。
一、問題透視:教材解讀與實施之弊
美術教科書(本文主要基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教材)是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與目標編寫,各學段、各領域豐富的教學內容以相關性、遞進性和連續性體現了對學生審美素養和能力的整體觀照。然而,現實教學中,存在教者把握不住教材內容與目標設計的結構性暗線,出現影響學生審美感知、創美能力可持續發展的現象,具體表現如下。知識技能的“碎片化”處理:在課堂中,所教學科知識、技能與孩子已有的學科能力缺乏必要的聯系,以零散性、碎片性的方式處理和呈現知識點,缺乏合理規劃與構建。培養目標的“平面式”追求:由于教師對教材解讀缺乏深度,課堂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提升,學生的實踐性活動形式上變化,思維同水平重復,教學目標平面式、無折疊,導致在豐富熱鬧的課堂表象下,存在學生審美認知與體驗膚淺、學科能力薄弱的遺憾。問題解決的“泛化式”關注: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教師對教材的解讀缺乏針對性,問題意識不強,導致教學面面俱到,無法圍繞核心問題開展;深入探討和解決問題的力度不夠,導改學生能力增長緩慢。課堂教學“模式化”實踐:教師對教材的解讀缺乏主體思維,內化過程與信息時代對教師視野拓展、創意要求形成矛盾,課堂教學標準化、模式化傾向普遍,表現在教師教學少自主、缺個性,或以“拿來主義”復制他人經驗,或過度依賴現有的教材輔助資料。這種照搬套用,使課堂無法結合學生特點開展,對生成性的問題不能夠較好處理。
二、對策探尋:教材統整解讀之思
針對上述問題,基于每學期約18周的有限教學時間,要提升課堂品質,順利完成課標所安排的教學任務,發展學生審美素養與能力,需要以統整的思路解讀與處理教材,按總體和階段培養目標對教學內容合理增減,科學調適,優化整合。整體認知,從字面上理解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相關聯系的課題或內容進行組合性解讀,擺脫對教材內容局限于“冊”、受制于“節”的“見木”式認知,形成對教材的“見林”式感知,讓教材內容在教者心目中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也就是說,需要教師打破任教某一學段、年級的固定思維模式,通過對1~9年級甚至高中的教材的整體解讀,形成對教學內容的綜合了解和整體把握,進而按類型有意識歸納組合、對比思考,分主線形成知識內容由淺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結構網絡圖。按領域分類梳理:教材中已用色彩標識的方法將內容分為四個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明確教學內容所屬的領域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有意識分學段、分學期梳理各個領域的內容,形成對知識結構的內在把握。部分年級造型表現領域的教學內容按課題序號呈現如表1。按題材分類梳理:簡單解讀課題表述,可以了解某一題材內容在不同的年段的呈現方式與目標定位,有利于教師在教材的增減、拓展或鋪墊時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如表2)。能很多,認真梳理,能夠讓這些看似零散的知識點有一個整體關聯。例如在各年段的教材中都會涉及色彩的知識,可將看似零散的色彩知識點串起來,理清脈絡。色彩知識:色彩的類型:原色、間色、復色色彩的情感:冷暖色彩的特性:明度、純度色彩的搭配:單色搭配、類似色搭配、互補色搭配、非彩色搭配例:四年級上冊涉及相關課題1.四季的色彩2.生活中的暖色3.生活中的冷色知識點的整理是教學目標設置的前提,也是教材解讀的必要環節,也是教學目標設置的前提,教師應善于從教材中梳理各類知識點,對于教材中陸續出現的色彩、線條、形狀、形體、肌理、平衡、節奏等美術語言加以深入淺出的直觀性轉換,讓學生對美術學科的知識架構有一個立體的認知和形象的感知。按作品形式分類梳理:美術的造型手段和方法多種,基于不同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分類有:中國畫、油畫、版畫、水粉畫、素描、速寫、剪紙等等;按畫面的形式和功能分類有:連環畫、主題性繪畫、宣傳畫、裝飾畫、年畫、漫畫等,僅中國畫,在教材中涉及的課題如表3。關于美術教材知識內容的分類梳理方法還不只于上述,可根據教者教學需要而定。
三、實踐增效:教材活用之行
梳理教材知識體系脈絡,既是教材解讀統整之舉,更是教材實施統整之需。教材實施的統整,是忠實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的創造性實踐,是通常所說的“活用教材”。活用教材的實質在于對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技能進行結構性整合與綜合性訓練,使學生美術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落到實處,使課堂品質提升得以實現。目前,我們嘗試通過主題單元課程的構建策略活用教材。這里的主題單元課程構建主要指:融合課題、拓展課題、個性課題。
(一)融合課題融合課題是對教材現有課題進行分析與統整,找到其暗線,并將有某種關聯的課題進行融合性實施,以解決通常的知識技能零散或碎片式呈現的問題,以利于學生在有限課時內對知識有一個趨于整體性的把握和運用。案例:課程主題:《個性手提袋的設計與制作》。課題定位:集手繪、設計、創意實踐于一體,讓學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形成綜合運用知識的意識,提升綜合實踐的能力。課程來源:《手提袋的設計與制作》《精細的描寫》《奇思妙想》。主題活動:1.單色手提袋的設計與制作。2.圖案裝飾方法:精細地描繪一個物象。3.圖案裝飾方法:根據已有物象與其他物象展開奇思妙想并表現。4.個性手提袋展示活動。通過這一主題單元的構建與實施,將同冊教材中的《手提袋的設計》《精細的描寫》《奇思妙想》等教學內容以一個主題統整,讓學生從構思到創作聚焦到一個主題,以此獲得完整的審美創造體驗。
(二)拓展課題拓展課題是指對教材中的某些課題進行深挖和必要的拓展,讓學生在某方面學習的感知與體驗更加深入。案例1:課程主題:《風中的向日葵》。課題定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形態各異的向日葵,進行密集有序的排列組合與生動表現。課題來源:《茂密的花》。案例2:課程主題:《酸酸的感覺》。課題定位:更加深入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表現能力,通過讓孩子看、嘗、說現場體驗檸檬帶給自己的“酸酸”的感受,用畫筆定格有趣瞬間,表達真實感受,從而體驗美術造型活動的樂趣。課程來源:《好吃的水果》。
(三)個性課題個性課題是依據課程標準,聯系現實生活與環境實際創編主題課程,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其創造性思維與美的表現能力。案例:課程主題:《圖形化的文字》。課題定位:了解司空見慣的文字起源、象形特點,以造型的手段賦予文字圖形化美感,讓學生在聯系生活的文字設計中活躍創造思維,增強創美能力。主題活動:1.象形文字。2.文字的圖形化。3.文字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實踐表明,在教材統整的基礎上進行主題單元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以知識的系統化(完整性)、結構化(邏輯性)、情景化(與生活相聯系)呈現,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整合、融匯、運用的意識與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課堂質量。
作者:鄒俐 單位:郫都區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