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先秦文學教育功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四)審美教育功能
盡管先秦諸子百家典籍中的“文學”,實際上只是泛指文化學術的,但在追求至真、至善、至情、至理、至性的文學內容時,從來也未排斥其中“會集眾彩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這種文彩錯畫之美所體現的形式美。孔子就曾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論語·顏淵》)“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又說:“言以足志,文以足信”,“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情欲信,辭欲巧”(《禮記·表記》)等等,都主張質文并茂,質文并美。故先秦文學無論是質還是文,普遍都蘊涵著美的無窮魅力。
就“文”而言,包括語言美、結構美、修辭美、風格美。從語言來看,《尚書》估屈聱牙,《春秋》凝練含蓄,《左傳》委婉典美,《國語》平實自然,《戰國策》辯麗橫肆,不一而足;從結構來看,《詩經》回環往復、舒卷徐緩,《離騷》長短自由、新鮮生動,《莊子》恣肆、跌宕跳躍,《孟子》大氣磅礴、嚴謹細密,《荀子》意脈貫通、條達舒暢,給人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從修辭來看,《詩經》《離騷》的比興,《莊子》的夸張,《孟子》的譬喻,《荀子》的層遞……收到化平凡為神奇的美學效果;從風格來看,《詩經》樸素自然而溫柔敦厚,《離騷》瑰麗哀婉而悲壯蘊藉,《孟子》剛正不阿而氣勢浩然,《莊子》奇麗詭譎而飄逸逍遙等等。
就“質”而言,包括形象美、人物美、哲理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文化美等等。美的形象、美的人物,如神話中的英雄,《離騷》中的抒情主人公;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如儒家散文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道家散文中無功、無名、無己的自由品格;美的哲理,如《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莊子》中的莊周夢蝶的人生;美的意境,如《詩經·蒹葭》凄迷恍惚、耐人尋味之境,《離騷》飄逸深邃之境,《莊子》瑰瑋諔詭之境;美的文化,如神話中的圖騰文化,《詩經》中的民俗文化,《左傳》中的禮節文化……總之,先秦文學中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從而也就承載了強烈的審美教育功能。
三、先秦文學教育功能實現的途徑
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途徑來實現。
三代學校教育已具有豐富的內容,其中詩、書、禮、樂是重點。據《禮記·王制》記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公卿大夫、元土之適子,國之峻選,皆造焉。”之后,學校教育有官學和私學之分。就官學而言,周代有中央王朝和諸侯辦的國學以及地方辦的鄉學,都以傳授儒學經典為業,以詩、書、禮、樂、射、數等為教學內容,學生通過受業最后走向仕途。春秋戰國時,私學興盛,孔子、孟子等都曾私人聚徒講學。孔子收集、整理、刪定“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其中《詩經》成為孔子最好的宣揚和實現修身養性、治國經邦之道的教材。家庭教育,也是文學教育功能實現的一條重要途徑。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禮”時,曾多次訓誡兒子要學《詩》,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將《詩經》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讀本,通過對《詩經》的教授學習,達到其政治、道德等教育目的。可以說,先秦文學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來實現的。
另外,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還可以通過大眾的文學傳播與接受如觀樂、賦詩等方式,在樂舞、外交等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得以實現。這是先秦文學教育功能實現的最普遍的一條途徑。先秦的各個階層,常常通過這種社會教育的途徑接受文學的教育。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季札觀樂”的史實,因為詩、樂不分,因而季札觀樂也就包含了觀詩。當季札聽了《鄭》樂,評論說:“美哉,其細己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聽了《陳》樂,評論說:“國無主,其能久乎?”聽了《齊》樂,評論說:“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在觀的過程中,季札一方面獲得的是蘊涵在作品中的可以鑒往知來、有助于政治修明和風俗凈化的社會政治道德等教育,另一方面,獲得的是蘊涵在作品中的情感與審美教育。又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鄭國子展等七位大夫在鄭國國君為晉國大夫趙文子舉行的外交宴會上賦詩言志的例子,子展等七位大夫采用賦《詩》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他們對來賓的情感和態度,在接受、領悟《詩》所蘊涵的思想意蘊的同時,還對詩歌原作進行了創造和發揮,這是春秋時期盛行的一種偏于實際應用的文學接受方式,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通過這一方式得以發揮與實現。
四、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特點
首先,先秦文學教育功能觀的意識非常強烈,先秦文人、文學創作與文學接受或鑒賞都相當注重文學的教育功能價值,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學教育功能觀的基礎。
其次,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內容豐富而復雜。先秦文學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詩樂舞結合,先秦文學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關系至為密切,先秦的文學教育實際就是社會政治文化的教育,很難獨立存在。
再次,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樂舞、外交等社會活動,在側重鑒賞(觀樂)與實踐(賦詩)中得以實現。并在文學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對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接受,從而開創了包括培養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內的語文文學教育傳統。
最后,從先秦文學教育功能內容的體現來看,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價值取向包括政治道德等功利性價值和情感等審美性價值兩個主要方面。功利性價值取向關注文學教育的有用和無用,這種價值取向是社會賦予的。審美性價值取向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文學教育內部所蘊涵的,是自主建立的。文學教育只有達到功利性價值與審美性價值相融合時,才能實現其真正的教育功能與價值。但是,先秦時期的人們對文學的情感、審美性功能的價值把握,是完全建立在對文學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功能價值的評判的基礎上的,審美性的功能價值往往附庸于功利性功能價值之中,所以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具有明顯而強烈的附庸性特色。
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上述特點,對后世的文學教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其對政治道德等功利性價值取向的側重,既導致了我們的文學教育具有濃郁的政教色彩,我們的文學閱讀教學存在著政治泛化、道德強滲等弊端;也導致了我們的文學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對情感、審美因素的漠視,文學教育教學因不能滿足學生的精神訴求,喪失了自身的內在功能與價值而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這是當代文學教育實現自身功能價值必須努力克服的障礙。
但是先秦文學濃郁的教育功能意識卻強烈地影響了后世文學創作與文學鑒賞對文學教育功能的注重,先秦文學教育功能的功利性價值取向也使文學教育在服務現實、引導士人參與社會政治實踐活動等方面的功能得以長足發揮,如果先秦文學不具備此教育功能取向,那么它也很難具備教育價值。另外,先秦的人們在文學接受過程中對人文精神與創新力的注重,為當代文學教育的創新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我們的文學教育教學至少可以從先秦文學的教育功能中得到三點借鑒與啟示:一是文學閱讀教學不能忽視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二是繼承與發揚先秦文學注重培養人文精神和創新力的優良傳統,在鑒賞與實踐相結合中實現文學教育教學的目的;三是應實現文學教育功能的功利性價值取向與審美性價值取向的統一與融合。這樣,我們的文學教育教學才能實現其終極目的。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