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域文化對陶瓷藝術家性格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是一個總和了眾多內容的詞匯,它不僅是人類精神活動和精神活動創造產物的總和,還包含了歷史、地理、習俗、風土人情、價值追求、世界觀等諸多內容。文化是一個社會進步發展的沉積物,能夠詳實的反映社會經濟、文學藝術、科技等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陶瓷藝術的發展,需要有文化的推動和促進,文化的發展程度也影響了陶瓷藝術樣式的產生。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下,對陶瓷藝術審美方向和藝術追求有不同的要求。陶瓷藝術依附文化,文化影響陶瓷藝術。以遼瓷為例,燒制產地位于中國北方,是中國古代北方陶瓷的代表之一。遼瓷以遼代契丹民族文化為背景,產生出雞冠壺、雞腿壇、鳳首瓶、遼三彩等諸多獨具遼代文化特色的陶瓷藝術作品。遼代以契丹人建國,并在遼代早期保留了一定程度游牧民族的生活習俗,進而出現了用于搗制牛、羊乳制品而專門燒制的雞腿壇。遼代后期趨向定居生活,雞冠壺的造型也由早期的實用型趨于擺飾型。遼代后期也出現了文房四寶、棋子等陶瓷器,一方面反映契丹文化受到當時中原文化的沖擊,契丹文化也因國力的衰弱逐漸走向沒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遼代貴族向慕漢風,游牧民族氣息衰退。通過器型的紋飾和用途等,可以知道遼代后期盛行奢靡之風,少見游牧民族、契丹文化的蹤跡,影響了遼瓷早、中、晚期特色藝術的產生。遼代文化造就了遼瓷的同時,也因其文化發展的局限性影響了遼瓷的燒制創作。燒制陶瓷器需要一定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遼代的疆域位于中國北方,有豐富的瓷土、木材等自然資源,燒制陶瓷器的技術、社會科技進步程度、民族習俗、生活追求等因素則在一些層面上限制了遼瓷的燒制。比如說遼代推崇當時定窯的白瓷,遼代早期又苦于沒有好的燒制陶瓷器工匠,無法實現本土燒制白瓷的愿望,于是遼國在多次南下征伐宋朝的同時,從定窯俘虜了為數不少的制瓷工匠以燒制“遼白瓷”。遼三彩燒制時所采用的釉色則反映出遼代科技的相對落后、冶煉等技術的不發達,這些因素限制了遼瓷品類的發展。
文化影響著陶瓷藝術的發展,地域文化則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本文中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國特定區域內獨具特色、源遠流長,能夠被傳承和弘揚的文化。地域文化影響著“本土”生長的陶瓷藝術家的審美追求、藝術修養、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方面。地域文化的產生源于諸多因素,如氣候、習俗、文化、民族特質、自然資源等等。例如中國的東北地區在清朝以前是苦寒之地,流放發配之地。地廣人稀,春種秋收,冬季漫天大雪,氣溫極低,部分當地居民冬季為了御寒則喜好飲烈性酒,逐漸養成“無酒不成席”的習俗。東北又是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的地方,常有猛獸出沒。狩獵、漁獵、農耕則是東北人的主要農業生產活動,因此早年間的東北文化以農耕、狩獵、漁獵文化較為突出。清末民初開始有大量的移民為躲避戰亂及自然災害等原因,遷入東北安居,也逐漸豐富了東北地區地域文化內容。新中國成立后,東北作為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遼寧更是有“共和國長子”的贊譽。因此,工業文化是新中國建國初期東北地區典型的一種文化形式。東北地區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生活的地區,各民族間的文化共榮、借鑒等現象也較為普遍。上述的因素致使現今東北地域文化中有包容、直爽、豪放、粗獷等多方面的性格。
陶瓷的燒制創作需要由人來完成,陶瓷中人的因素會直接影響到陶瓷器的燒制創作。人的因素包括了地域、性格、藝術修為、出身、閱歷等諸多方面。藝術陶瓷的燒制創作中,創作人的藝術性格起到關鍵性作用。藝術性格主要是指藝術家的藝術風格、藝術追求、慣用藝術表達形式等方面。藝術性格的養成與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的性格中自然帶著一絲東北地域氣息,東北的陶瓷藝術家更是受地域文化影響,常常以東北地域文化為題材,或表達地域文化中的代表文化,或表達思鄉、故土情懷,或直抒胸臆,展現東北人的直爽性格,或在作品中加入其它文化元素,表達東北地域文化包容性的一面等等。地域文化有人文、歷史、社會等很多方面,地域文化對“本土”陶瓷藝術家的藝術性格的養成有以下方面:地域文化中的歷史文化對陶瓷藝術家藝術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查海文化、新樂文化、紅山文化等是遼寧地區代表性文化,查海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多年,遺址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龍型實例,也將中華的龍圖騰文化向前推了一步。新樂文化距今7200年,在沈陽地區最早的院式村落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紋飾以壓印“之”字紋為主,紋飾除具有裝飾性質外,又有加固陶器的作用。紅山文化具有地域范圍廣、時間跨度大、出土文物多等特點,出土的祭祀陶器,如《女神像》。玉器中的《玉豬龍》聞名世界。這些遼寧地域文化的代表,能夠讓遼寧地區的陶瓷藝術家近距離的實地考察,探究遠古時期陶器藝術產生的原因,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結合考古資料,體會地域文化的精髓,激勵陶瓷藝術家推崇地域文化,復興地域文化,宣傳弘揚地域文化,為“本土”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圖1《玉豬龍》和圖2《女神像》在造型上借鑒了紅山文化主要代表器物的造型形式,是對地域文化的追溯和新的表現方式的探究,是為地域文化的復興和弘揚所做的一種努力。作品中也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地域文化的思考,抒發“本地人”對地域文化的豐碩成果的自豪感和故土情懷。圖3《衡》和圖4《日月之行》,追求陶器質樸之風,也追求紋飾之美。陶器紋飾的美感形式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了更多的樣式,藝術家在陶器上進行紋飾的綜合運用和創新的同時,也為陶器裝飾紋飾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鑒,也是追溯“本土”陶瓷藝術中“型紋之美”淵源所做的一種努力。
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是陶瓷藝術家追根溯源,多方面了解“本土”文化的一塊基石。遼寧地區的遼瓷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瑰寶,也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北方陶瓷的代表之一。遼瓷以契丹民族文化所激發的特有陶瓷器品類為主,如帶有契丹民族游牧性質為特質的典型器型——雞冠壺,是遼瓷獨有。遼瓷中的雞腿壇、遼白瓷、文房四寶等陶瓷器品類是遼代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遼寧的法庫地區是遼代墓葬群所在之地,很多貴族墓葬皆坐落在此,考古時墓葬中出土了很多精品的遼瓷。遼寧地區遼陽冮官屯窯是遼代的重要燒制陶瓷器遺址,考古所得的資料也詳實豐富,所有的這些因素都對遼寧地區陶瓷藝術家多角度了解遼瓷,全方位認知遼瓷,追溯遼代文化,探索契丹民族的興亡等大有裨益。同時,以點帶面可以橫向研究遼代時期中國的其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也為“本土”陶瓷藝術家的創作開辟了更為廣泛的思路。圖5《馬頭壺》繼承了遼代雞冠壺的造型,又將游牧民族的民族元素——馬,融入到作品中,追溯遼代文化,創新遼瓷,為遼瓷的新表現形式拓寬了道路。地域文化中的本土居民性格促進了陶瓷藝術家生活氣息的養成,作品中人文氣息、地域氣息濃郁。土生土長的遼寧人,性格中有東北人的特質,不拘小節,灑脫自如,向往酣暢淋漓、豪放直爽,這種地域性格有時候也直接反應在陶瓷藝術作品上。地域文化中的包容性則要求陶瓷藝術家海納百川,將多元化藝術元素融合到陶瓷藝術作品中。
每一個地域文化中都有“外來”文化元素的身影,因為文化本身需要包容共生,不斷地吸納,不斷地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特質會不斷地顯現,同時文化的進步程度也關系到社會的前進發展。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在陶瓷藝術作品中的體現則表現在作品風格樣式等方面,在陶瓷器型的造型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地域文化會對陶瓷藝術家藝術修為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地域文化的豐富多彩,陶瓷藝術家的藝術性格開放,能夠博采眾長,為我所用,能夠養成更為廣泛的興趣愛好,能夠習慣和喜歡走出去,帶回來,促使陶瓷藝術家在審視不同藝術形式時,能夠擁有開闊的胸襟和博取眾長的能力,能夠將自己的藝術修養適時地應用到創作中。遼寧地區自遠古到現在,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民族文化、時代文化、社會文化、經濟文化等交相輝映,為陶瓷藝術家的藝術修為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建國初期,遼寧的工業文化影響了當時的一批人群,也啟發陶瓷藝術家對工業文化陶瓷的構思和追求。圖9《咖啡具》系列作品創作于20世紀末,是地域文化中工業文化的一種表現,也是實用文化的體現,更是“外來”文化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容納進而產生的一種表象。
地域文化激勵陶瓷藝術家進行更多地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地域文化的自豪感,促使陶瓷藝術家勇于擔當、敢于嘗試、為地域文化增光添彩。藝術創作與藝術實踐能夠拓展文化,為地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地域文化孕育了具有獨特性格特質的一類人群,也促成了陶瓷藝術家藝術性格的養成。當今社會科技進步,信息溝通渠道更廣,文化交流更頻繁,很多陶瓷藝術家為追求藝術,深入不同的地域,嘗試各種形式的陶瓷藝術創作方式和表現方法,致使現在的中國陶瓷藝術百花齊放,爭奇斗艷,貌似地域文化對陶瓷藝術家的藝術性格的影響不那么明顯,實則不然,地域文化是深入陶瓷藝術家在內的所有藝術家骨髓里的。即便是海外華僑幾十年不曾回國生活過,當他步入祖國這片熱土的時候,也會對地域文化、本土文化不陌生,至少是距離感沒有那么強。一些陶瓷藝術家也會在自己的陶瓷藝術作品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抒發故土難離之感。有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與此同理。地域文化影響著陶瓷藝術家藝術性格的養成,影響了陶瓷藝術家作品的創作,影響了陶瓷藝術家藝術追求的方向,影響了陶瓷藝術家的精神向往。
參考文獻:
[1]郭大順.誰發現了文明叢書—龍出遼河源[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2]沈陽市遼文化研究會.沈陽市遼文化研究會成立暨沈陽遼文化研究專題論壇文件材料匯編[G].2012.
[3]李兵主編.遼金史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4]陳仲琛,陳文霖,陳盈君,著.陶瓷溯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陳文霖 陳盈君 單位:遼寧文化藝術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