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電影藝術特點與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周凱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微電影的類型
目前,微電影基本是兩種類型,一種是公司制作,另一種是草根制作。前者是由專業團隊制作,為公司品牌和明星參演量身打造的商業微電影,主要目的是通過微電影情節的展示,加深受眾對公司品牌的理解,進而幫助公司建立與受眾的情感紐帶,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和誠信度。后者是由原創人員創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業微電影,直接以抒發個人情懷、或僅僅娛樂大眾為出發點。
單單從制作的技術水準而言,前者必然占居著絕對優勢,因為公司制作的微電影,其本身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必然會以大多數的潛在消費者作為訴求對象,是廣告與視頻的一次精心策劃的合作,既承襲了傳統植入性廣告對于產品與服務的強調和突顯,又打破了傳播內容與形式上所受的限制,成為了跨界營銷的成功嘗試。
但這并不意味著草根制作的微電影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正如華影盛視首席執行官所言:“大電影可能是孔雀,光彩奪目,但也因養殖成本過高,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而微電影就是麻雀,雖然小但是生命力極強,每個人都可以攬入懷中,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就給了廣大的草根制作群體以極大的發展空間。
微電影的成因
快速提升的科技背景,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背景以及多元混合嬗變中的媒介環境,再加上可能的、直接的驅動因素,必然會孕育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傳播行為或者是傳播現象。作為新媒體之一的“微電影”,其出現、發展和持續呈燎原之勢,同樣可從多個層面來探究原因。
1.科技的發展。科技的高速發展,不但改變了人類生活的空間,實現了可能的夢想,同時,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催生了新媒體的產生,并和社會交織著、影響著人類與社會之間的互動。
一方面,各種拍攝器材的購置費用大幅降低,拍攝設備的普及和攜帶方便,如手機、微型相機等就可隨時隨地拍攝視頻,這就使絕大多數影視愛好者或是有才華有夢想的創作者,不再由于資金、設備問題而被拒之門外,可以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電影夢想。
另一方面,是播出平臺的低門檻化,使得視頻的觀看和傳播更加便利。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特別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數據業務以及語音業務的日趨融合,并呈現出爆發增長的趨勢。3G技術的高速發展,實現了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通過互聯網的數據與信息相互連續交換。
這意味著人們由此進入了微時代。短暫的零碎的無特定價值的時間,突然就變得重要起來,形成了“碎片化”的社會傳播語境。3G智能手機的發展,由于其移動的便捷性、私密性、交互性的主要特征滿足了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時間碎片欣賞一部部短小精萃的微電影,滿足了人們一邊移動一邊利用邊角料的時間觀賞電影的需求。因此,科技產品的普及、網絡技術的發達是微電影市場能夠形成的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2.受眾的需求。我們認為,微電影的誕生與其說是新媒體對傳統電影的滲透,倒不如說是傳統電影在網絡媒體時代的妥協。因為恰是Web2.0時代成就了微電影,作為電影藝術的載體———媒介形式的演變,也同時改變了受眾人群、觀影的方式、播放的平臺、思維的習慣等。
首先,從觀影角度而言,微電影的蓬勃發展適應了后現代背景下受眾日益被肢解的時間和欣賞習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整塊的休閑時間變得極為奢侈,受眾的時間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的單元,在碎片化的空余時間里,微電影這種靈活的、精短的、完整的形式更加契合他們的即時訴求。
其次,從創作角度而言,新媒體的出現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固有的或者新的受眾群體的閱讀、試聽習慣,進而對媒介信息內容的搜尋,特有的互動和思考方式都使新媒體散發出無與倫比的魅力。受眾既是信宿、信源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和解讀者,更重要的一點,是受眾角色有了較大改觀。人們越來越不能只滿足于分享靜態的文字和圖片,視頻影像的使用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視頻短片的創作之中,用直觀的鏡頭來跟蹤記錄點滴的生活、捕捉分享社會的變化,各大視頻網站關注和購買高品質的“原創”視頻也進一步點燃了微電影制作者巨大的熱情。例如土豆網以“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為口號,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早的視頻分享平臺。
在后期制作中,各種先進的軟件對完整的視頻素材進行編輯,讓每個制作者用鏡頭語言最大限度地闡釋了自我的意識和人生的感悟。而過去單一角色的受眾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媒體的工具以零散的自由的方式參與微電影劇本的修改和劇情的推演等過程,甚至以合理的理由來主宰劇中主要人物的命運之線索。于是,過去高高在上的電影制作變成了一種社會實踐,即“全民互動的狂歡”,宣告了“草根媒體”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從“人人看電影”到“人人做電影”的角色大轉換。
3.市場的要求。隨著受眾自我意識的日益崛起,人們對于生硬、直白、單調的叫賣式硬廣告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而隨著視頻網站的影響力的日益凸顯,微電影的商業價值正逐漸被廣告主所認知,通過打造專屬于自己品牌的更具創意和表現力的微電影,實現更軟性、更靈活、更易接受的營銷方式,已經成了市場新的行業趨勢。
微電影的受眾多為80、90后的年輕一代,消費欲望較為強烈,同時也易受新媒體影響,通過比傳統廣告更有針對性的微電影,能有效刺激產品的銷量。另一方面,將投資方的產品與服務柔性植入微電影,使得整體精神與營銷品牌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產品營銷和品牌營銷的有效傳達和高度融合,能使受眾形成對品牌的情感認同。
微電影的特征
1.草根性。微電影使過去曲高和寡的電影藝術回歸到了真正具有互動和體驗特點,并且人人皆可參與的“草根秀”時代。微電影的創作者不分階層,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微電影的主創,都可以成為微電影的影評人。微電影如同眾多網絡分享的事物一樣,有巨大的傳播與評價空間。文化之間不再有精英與草根的區別,人人都可以接觸到以往神壇之上的電影拍攝。而也正由于創作者和觀賞者都是草根大眾,所以微電影的題材一般都很貼近民眾的生活,講述的一般都是離我們很近、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在有限的時間內展開情節,迎合了一代人的情感訴求,引發了草根大眾的共鳴。例如《11度青春系列電影》的壓軸之作《老男孩》,闡釋了騷動的青春和勵志的夢想,在70后和80后的青年一代中涌起了一陣集體懷舊思潮,以“病毒式”傳播速度迅速席卷了整個網絡,造成了一種草根現象的傳播效應。
2.交互性。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單向的,自上而下的集束式的信息方式,信息的管道封閉而固定,作為處于信息者的角度,對所傳播的內容與傳輸渠道具相對較強的掌控力,一般受眾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無法反饋、體驗。這種一對多的單向傳播模式如果對于傳統電影媒體而言,就是觀眾只能觀看,而無通常的信息傳輸渠道進行反饋。而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互動性、雙向性,甚至多對多的信息方式,這種自下而上的分權信息方式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單一封閉的信息傳播方式。于是,微電影改變了傳統電影點對面的單向傳播模式,顛覆了由固定銀幕和封閉場所構成的物理空間,受眾擺脫了單純的接受信息傳播的地位,被賦予了極大的選擇權和控制權。
在觀影過程中,已經沒有純粹的放映員的角色,觀眾自己就能操控播放的權利,這樣就由過去的單純只能接受影院安排的放映轉變成自主控制微電影的放映。另一方面,傳統電影的拷貝一旦完成,劇情走向幾乎是不能更改的,具有線性、固定且封閉的特性,如同高速公路,一旦進入就只能一直向前直到出口,觀眾只能被動接受視覺音效的感官刺激,而無法決定情節的發展。而微電影則慷慨地給予了觀眾高度自由的權利,觀眾可以根據自身喜好,重新組合故事片段來建構既有的故事情節,又可以作為微電影作者,將自己的想象轉換成實踐,例如,《天使的翅膀》就是邊拍攝邊創作的,強調全方位的互動,不斷征集來自網絡的靈感和創意,對每天的拍攝作同步報道,讓觀眾參與到拍攝的全過程中去。這樣的互動性,給受眾帶來了觀者即作者的全新體驗。
3.去中心化。現代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多元化的趨勢,過去觀看某一媒體而萬人空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微電影創作的全民性與草根性,決定了所需的外部軟性條件,如多元化的價值觀、多元化的視角和多樣化的訴求表達方式,在現代社會正噴薄而出,成為了創作微電影的藝術源泉。在讀圖時代,用“視覺去思維的一代人”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尋求不同刺激,而微電影由于其鮮明的草根特性,解構、反諷會成為微電影的文化特征之一,即所謂包含著平等、民主、自由和消除思想奴役的作用。
盡管微電影是由少數主創人群一手打造,但是一旦上傳到視頻網站,他們便也失去了對其作品的控制。無論是對播放的地點、時間乃至后續的一切可能,沒有所謂的完全控制權,也沒有中心狀態。因為對于散點式的受眾而言,他使用計算機來觀看交互式的網絡電影,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心”,并且“中心”與受眾的物理位置一同轉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心已泛化和破碎。于是,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權威被解構,中心意義被弱化。當多元社會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之時,7微電影也是傳統電影走下神壇的必然形式,受眾可自由選擇做編劇、導演還是觀眾抑或影評人,角色的變換相對傳統電影而言更加隨心所欲。
在敘事風格上,微電影更加注重個體話語表達和平實生活的表達,無論在宏大的題材還是細微的情節,都已剝離了刻板、說教、沉重的敘事方式。甚至當面對傳統電影,作為曾經沒有更多話語權的普通觀眾而言,如今也有解構的機會和平臺。例如,當年《無極》上映之時,胡戈將原片中的鏡頭進行了重新剪輯,推出了紅極一時的諷刺戲謔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就是吸收了抵制的模式和風格,表現出了大眾的認同的意識形態。從早期的網絡電影,發展形成了今日的微電影,使得沉默的大多數得到了屬于他們的話語權。社會的場域總是存在著大眾草根文化與精英主流文化,這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立與張力,持續不斷地建構著“大眾的與非大眾的”文化邊界。
微電影面臨的問題
1.監管、調控問題。微電影若要良性健康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部門對于其生產、傳播過程以及各方資源支持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監管,任其在市場中發展,勢必會導致資源資金的浪費和盲目、無序的傳播,甚至會因為不恰當的操作方式、惡性的競爭環境,導致微電影的低俗和粗糙,不利于產業的成長。但是,與現行的電影許可制度的管制相比,互聯網內容服務的準入原則相對寬松自由,這種便利就使得較于傳統電影,監管部門對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微電影進行監管時,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與傳統電影的單向制作、發行、放映、傳播的主體的高度集中相比,微電影傳播的交互性、傳播源的高度分散性,更加大了對其監管的難度。很多時候,甚至微電影的制作者都難以預期其作品,將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更遑論內容服務商對與內容傳播過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必然是日趨下降的,由于網絡傳播自身的特性,微電影傳播過程的不可控性難以避免,因此傳統電影監管所依賴的事先審查機制很難適用于微電影的傳播活動。但是,恰恰由于互聯網所追求的內容爆炸性,微電影創作者或視頻網站運營商以及廣告投資商為了追求視頻的點擊量,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或名氣人氣,往往會采用嘩眾取寵、出賣下限的方式來博得眼球,這將大大降低微電影的質量水平。因此,加快探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方式刻不容緩,當然也離不開傳播主體的自覺自律。
2.版權保護問題。在微電影的創作、傳播過程中,版權保護的現狀堪憂。2007年12月廣電總局頒行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指出,必須依照規定取得廣電主管部門頒發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或履行備案手續,方可從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隨后的《關于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規定:“未取得許可證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理論文獻影視片,一律不得在互聯網上傳播。”作為普通的視頻節目,網絡電影可以在網絡上播映,但如果將其歸入影視劇的范疇,其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就需要辦理許可證。這就使得對基于網絡平臺的微電影的監管進退兩難,存在“雙重標準”,許多種傳統電影中被認為是侵權的行為,在多元制作主體的微電影中,如果不算在影視劇的范疇中,就很難認定是否侵權。
微電影的發展前景
1.創意取勝,關注內容。在短短幾十秒至多幾十分鐘的時間里,在不具備動輒幾億元投資的情況下,在信息爆炸的網絡平臺上,如何能脫穎而出并吸引大眾的眼球,這對微電影的劇本、題材乃至拍攝手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離開了大成本大制作的微電影的賣點,就在于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只有內容新鮮有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2.利用開放性,打造產業鏈。第一,短小的微電影要實現規模盈利,必須要創新產業鏈,增加盈利點。第二,網絡運營商可以視頻網絡和智能手機為主渠道,打造微電影的專業播放平臺。第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和海量的網民資源,推動下游衍生產品的開發。同時,還應加強與游戲、音樂、文學、廣告等不同領域的深度合作,實現自身資源的整合和配置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