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 要】在開展大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教師要重視民族文化的融入與傳承,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使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充分認同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在高等教育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就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問題和途徑進行分析,旨在真正弘揚我國民族文化,提高大學音樂教學水平。
【關鍵詞】民族文化;大學音樂教學;傳承
大學生通過良好的音樂教育可以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對生活更加樂觀積極。不過,當代大學音樂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教師并不重視民族文化的融入,這樣不僅無法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還會影響到大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就要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合理融入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確保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繼承與發揚。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民族語言和文字一樣,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最初的民族音樂主要來自勞動號子,其可以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與疲憊之感,使勞動人民有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1]。民族音樂經過數千年的演變之后,不僅從民間傳入到宮廷之中,還變得更加專業。民族音樂文化主要包括器樂和聲樂。我國最早的樂器是塤,這一樂器最初是作為狩獵的號角,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塤逐漸具備音階,成為一種真正的樂器。我國古代的樂器大多就地取材,與生活緊密相關[2]。比如,將石頭制作成磬,將竹子制作成簫笛,將金屬制作成編鐘。早期樂器可分為打擊類和吹奏類兩種,爾后才逐漸出現以古箏、古琴為代表的撥弦樂器。到了漢朝,我國引進許多少數民族樂器,比如琵琶。我國民族音樂中包含的聲樂類型比較多,如勞動號子、民間小調[3]。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人民的生活習俗各不相同,因此就誕生了多種多樣的民歌。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有自己的民歌與樂器,這就使得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越發多樣化。唐宋時期,說唱藝術在我國正式誕生并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主要使用歌曲與道白敘述一些比較經典、傳奇的故事。戲曲音樂在元朝產生。在戲曲音樂中有明確的故事情節,其中包含聲樂、表演和道白,可以表現出人的心理活動,音樂形式老少皆宜,備受人們歡迎,而且其內容、形式越發豐富。
二、民族音樂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傳承的意義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要逐漸滲透民族音樂文化,這樣才能確保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強大的載體,并得到進一步傳承。由于民族音樂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將其與大學音樂教學相結合,就可以確保學生了解與民族音樂有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與文化素養。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十分多元化,通過開展音樂教育,并將其滲透其中,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許多民族音樂優美動聽,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帶來美好的享受。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可以欣賞到更加優美的音樂,還能夠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學會發現美和創造美。
三、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要求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授
長期以來,在我國音樂教育內容中除了中國音樂之外,還有西方的音樂,由于中西方音樂在不斷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會影響到大批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因此,為了確保我國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就要在大學音樂教學中重視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并適當將其與西方音樂文化有機結合,吸取精華,不斷豐富和完善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將民族音樂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學生能夠理性看待本土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能夠充分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與優勢[4]。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為了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學校要加強對音樂教育軟件和硬件的投入力度。要對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性能進行改進和升級,重視民族音樂教學器械的設置,并合理進行教材的編寫。要引進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民族樂器,充分展示出民族音樂的特色。合理設置樂器的數量,確保學生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的文化。在進行教材的編排時,需融入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曲目,并融入正能量,使大學音樂教學充滿活力。比如,《高山流水》《漁舟唱晚》是古箏演奏的代表作;《川江號子》《瀏陽河》旋律動聽又耳熟能詳,而且飽含濃郁的鄉土氣息。要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使其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充分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實現對民族文化的滲透與發揚[5]。
(三)重視課外訓練,提高學生的興趣
鼓勵大學生積極學習感興趣的民族樂器,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習。可選擇頭腦活躍的民族音樂愛好者作為課外活動的組織者,發揮其帶頭作用,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活動中,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大學音樂教學的延伸,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之間實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四、民族文化與大學音樂教學相結合的具體途徑
(一)選擇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
音樂有陶冶情操的作用,為促進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中得到進一步傳承,教師要為學生挑選合適的音樂作品。由于民族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相應的音樂作品也要具備這一特征。教師要為學生介紹經典民歌,使學生能夠了解到不同的音樂作品類型和風格,比如,《大地飛歌》《辣妹子》等極富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還有意大利經典民歌《我的太陽》。教師要將中西方音樂作品巧妙融合,穿插講解,使學生欣賞到不同民族音樂的特色,以及作品背后所包含的風土人情。教師要為學生講解不同歌手和不同唱法,使學生對歌曲的風格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相應的聲樂常識,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并為之自豪。比如,《大地飛歌》的演唱者是宋祖英,她利用民族唱法將這首歌唱紅,使其紅遍大江南北。除了民族唱法之外,周華健用通俗唱法演唱了《大地飛歌》,零點樂隊則用搖滾唱法演唱了這首歌。2005年,女高音歌唱家黃英用美聲唱法帶領眾人共同合唱了這首《大地飛歌》。教師可以通過對比講解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到同一首歌的不同唱法,就可大大豐富教學內容。
(二)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在開展大學音樂教學時,教師要保證教學具有很強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在進行中外器樂賞析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他的作品隸屬于古典交響樂體裁,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和認可。比如《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在奧地利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會將其作為保留的演奏曲目。這一作品不僅是奧地利民族音樂的代表作,同時,在世界音樂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教師組織學生欣賞這一作品,就可以初步了解圓舞曲的特點,還可以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音樂體驗。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與多瑙河有關的場景,伴隨美妙動聽的音樂,就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到奧地利的風土與民情,陶冶情操。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保證學生掌握與音樂相關的知識,還可以了解到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文化。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學生的體驗之外,還要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擁有愉悅的身心。在音樂教育中,主要是以視聽藝術為主,其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娛樂與審美需求,還可以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音樂教育中要融入相應的情感,避免為學生傳授枯燥乏味的樂理知識,使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播放動感性比較強的音樂作品,為學生締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之余還可以有效互動。教師也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為學生帶來更加良好的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掌握與音樂相關的節奏和節拍。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教師要充分利用音樂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實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將民族音樂作為校園文化的主主題,鼓勵學生成立興趣小組,組建樂隊,如民歌興趣小組、民族樂隊,這樣不僅可以確保學生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還能夠逐步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學校要重視音樂民族教學,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聘請專業的民族音樂專家講解,可通過表演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要將校園文化與生活相結合,不斷發揮出學生的特長。可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組織學生在重大節日參加表演,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大學音樂教學的創新,就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要側重本土民族文化的講解與傳承,并將其與西方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使學生能夠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異,并充分認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使廣大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付菠益.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分析[J].大眾文藝,2020,(13):191-192.
[2]崔珂鋒,吳夢晶.提高大學音樂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農家參謀,2020,(15):144.
[3]楚培琳.淺談民族文化在大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J].戲劇之家,2019,(16):184.
[4]魏娟.本土音樂文化與大學音樂教育的融合探討[J].北方音樂,2019,39(05):131-132.
[5]李傳杰.分析大學音樂教改中對民族音樂的重視[J].黃河之聲,2017,(24):72.
作者:曾果果 單位:貴陽學院 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