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互聯網社區平臺文化形成與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Web2.0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網絡社區平臺誕生,這些平臺的屬性或綜合或細分,形成了彼此不同的話語體系與平臺風格,用戶與平臺兩者間進行著雙向的選擇,共同構建了屬于自己“圈內”的圈層文化。文章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入手,探討了圈層文化得以形成的內部、外部原因,進而分析了圈層文化對個體、群體以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圈層文化;文化認同
1圈層文化成因探析
1.1文化認同構建平臺圈層文化
2018年4月10日,廣播電視總局責令“今日頭條”網站永久關?!皟群巫印笨蛻舳塑浖肮娞枺瑑群巫覣pp用戶組成的“段友聯盟”齊聚抖音,喊出“統一頭像,攻占抖音”的口號?!岸斡选睂群巫拥木S護并不僅僅是出于對App的喜愛,其行為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認同?!霸诤暧^意義上,“文化認同”對一個群體在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最有意義的東西形成了肯定性的確認,是一種基本價值的認同。”[1]這一群體不僅存在于國家、團體等相對宏觀的、有形的實體中,更存在于依靠網絡來聯結的虛擬社區中。戚攻和鄧新民認為,社會學研究社區所揭示的一般的基本特質(構成要素)是:一定的空間(地域)、一定的人群,以及相應的組織或團體、公眾的參與和某些共同的意識與文化[2]。當社區的形態被遷移到互聯網,隨著Web2.0的崛起,“一定的空間(地域)”這一具象的實體要素轉化為虛擬的平臺型社區,只消一個連接端口,用戶即可進行各種跳轉,無論是“用完即走”還是“深度使用”都相當自由。共同的意識與文化源自于消費心理背后的文化認同,依據共同的文化來凝聚群體、促成社區,這點始終未改變。那么,為什么會產生文化認同?它又如何導向深刻等問題都值得探究。如同傳播實現的基本條件,傳播雙方要擁有共同的符號系統,并具有共通的語義空間。布魯默提出“符號互動論”,該理論認為人們之間的交往通過交換象征符號來實現,能夠引起價值認同的意義也在該互動過程中生成。同時,互動范式也關注到了情感層面。庫利認為,社會的含義之一指人們直接交流,“社會是人際交往的生活”[1]。互動理論所追求的象征意義與情感交流共同構成了文化認同。同時,不同的社區平臺由于不同的商業定位與不同的沉浸機制,又會引導參與其中進行分享、交流等行為的用戶塑造出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開始形成圈層壁壘,各個圈層文化之間既可以因為共同的認可而走向協同,也可以因為對立的觀點而走向對抗。例如“帝吧出征Facebook”等網絡亞文化事件,體現出作為圈層文化形成基礎的文化認同的力量。
1.2圈層文化形成的外部推力
用戶參與到平臺的運行,如前文所述,也就通過象征符號與情感交流參與到了文化的建構。圈層文化的形成與加固,內在的文化認同是基礎,同時外部因素也不可或缺。主要體現為相對固定的話語體系、用戶的印象管理行為以及大型社會的分化。
1.2.1相對固定的話語體系鞏固圈層文化在圈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相對固定的話語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對社區成員的行為和心理具有凝聚作用。例如在“二次元”亞文化彈幕網站“嗶哩嗶哩”,用戶通過彈幕進行交流,“火鉗劉明”“cxk”“小別致真東西”等具體的符號組合,讓“圈外人”不能輕易參與到“二次元”文化圈層的建構之中。特定的語言規則對內保持了圈層的的同一,對外保持了圈層的完整,圈層文化得以在這樣的環境得到鞏固與發展。
1.2.2用戶的印象管理與身份塑造對圈層文化的維系用戶還會依據特定的語言規則進行身份構建——知曉更多象征符號背后意義的人與相對知曉較少的人之間形成了信息的不對稱,前者擁有了信息傳播上的優勢,因此可以對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身份的經營,從而成為“意見領袖”。對任何角色的扮演,都是用戶對自己的虛擬身份進行印象管理的結果,它擺脫了現實社會的種種束縛。在該狀態之下,網絡角色的塑造滿足個體社交需求的同時,也加深了自我對平臺的文化與價值認同。盡管角色的塑造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要想成為某一領域的“意見領袖”仍然需要苦心經營。戈夫曼稱之為“印象管理”,即在互動中,個體不僅彼此向對方表現自我,還努力進行特殊的印象處理通過控制自己表現出來的姿態以求在一定的社會場景中給人們留下某種印象[3]。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成員捕捉具有話題性的內容、依托社會化媒體進行營銷,將自己經營的角色塑造成“網絡大V”。
1.2.3大型社會的瓦解與小眾文化的聚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整個社會的整合模式的發生了重大變革。一方面,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使得部落化的社會瓦解,人們被定義在人口統計學的信息指標上,淡漠了“血緣”所維系的人情。另一方面,快節奏的生活也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復雜、脆弱。它們共同加劇了社會的分化,人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被各種符號所困,缺乏文化認同的境遇讓他們迫切找到“組織”,從而滿足個體的交往需求。同時,互聯網的崛起與傳統媒體的衰落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傳統的精英主義與大眾文化的沒落。分眾的市場與社會組織形態崛起,個體急需一個平臺來宣揚個性,網絡社區平臺的出現恰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提出“想象的共同體”理論,他認為即使在最小的國度,其成員永遠也不可能認識甚至聽說過其他絕大多數成員,但在每個成員的內心都有著關于他們所處共同體的圖景[4]。網絡虛擬社區中圈層文化的興起,是在社會分化的背景下出現的文化認同上的社會聚合。
2圈層文化的影響
2.1對個體:
社會性需要得以滿足的載體交流本身就是人們的一種社會性需求,人們需要通過交流來知曉外部世界的動態以躲避危險。發展到現代信息社會,與他人的信息交流更加必不可少。日本的御宅一族,雖然呈現出不與他人、社會打交道的表征,但他們仍然在滿足交流這一人類本能需求,只是他們的交流更多地借助了互聯網等電子媒介。因此,個體對互聯網社區平臺的介入,實際上為彼此提供了一個可供交流與傾訴的出口,滿足了自我發言、求得關注的要求。再進一步講,圈層文化不僅僅起到向內的吸納觀點、滿足個人需求的作用,同時它也能夠向外對目標人群進行輻射,使得目標個體“找到組織”,圈層文化在這里既對個體進行了規訓,也因為新成員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而不斷壯大。
2.2對群體:
群體智慧消平,群體行為增加勒龐的《烏合之眾》認為,群體的集結并不能夠將個體智慧之和發揮到最大,相反,而是將個體智慧減到最低,個體在群體之中無法理性思考,極易受到情感驅使而變得“簡單而沖動”。在這樣的群體情緒包圍之下,由于匿名性等群體心理機制的存在,易發生具有危害性的群體事件。早年在百度貼吧等社區平臺,經常會發生“爆吧”事件,“帝吧出征,寸草不生”就是爆吧事件的典型案例。
2.3對社會:
差序格局消解文化集權圈層文化的形成不可避免地需要制造文化的“獨裁者”,但好處就是它允許多人參與進來,對他們共同的文化進行價值重置,共同“商討”出文化的象征意義與能代表它的象征符號。同時,市場經濟發展、分眾理論盛行,也使得圈層文化的類別多元、不再單一,能滿足任意小眾市場的文化需求。不同的圈層文化之間既會走向協同亦會走向抗衡,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觀點的自由市場”的建構。無論從圈層文化的內部還是外部來看,它們都存在著費孝通筆下的“差序格局”,如巍峨不可撼動的泰山一般的集權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顆顆能夠激起水波、有影響力的石子。圈層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既有其內部因素,也存在諸如社會結構等外部的底層推力;其產生的影響,既能夠消解集權,亦能夠誘發危害性事件。對于圈層文化的發展,既需要有平臺給予空間,亦需要有政府給予引導,只有這樣,一種文化才能夠發揮正向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尹筱鈺.網絡社區文化認同的形成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2]王歡,郭玉錦.網絡社區及其交往特點[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20.
[3]宮程波.試析網絡社區中的角色扮演新聞界[J].新聞界,2008(2).
[4]聶磊.網絡時代的虛擬社區及其成員參與模型[J].現代傳播,2012(8):152.
作者:宋佩容 單位:臨沂大學傳媒學院